第十二章 - 新耶路撒冷(21:1-22:21)

 

1. 永恆的狀態(21:1-22:5)

1.1. 新天新地的必要性

上主創造了這個非常適合人類的世界,祂創造人類是為了永遠享受與祂親密的關係。然而,罪打斷了主對我們的旨意。它破 壞了我們與上主的關係,影響了受造物本身,使它朽壞、不和諧和敵對。人類的邪惡不僅導致了亞當夏娃/厄娃的墮落,它還影響了從「伊甸園」中心到宇宙邊緣的所有創造,自墮落以來,受造物一直在盼望救贖(羅馬書820-23)。

然而,在上主的計劃中,罪絕對不會有最後的話語權。在「白色的大寶座/潔白的大寶座」審判之後,上主將用一個新的宇宙來取代目前這個墮落的宇宙。這個「新天新地」(啟示錄/默示錄211)是所有認識和愛主耶穌基督的人未來的希望。它將與我們今天看見的被罪惡扭曲、破壞和傷痕纍纍的世界截然不同。所有引起我們哀傷的事情都將成為過去。請注意以前的創造和未來的創造之間的一些對比。

以前的創造和未來的創造之間的對比

創世記/創世紀

啟示錄/默示錄

創造天地(11 新天新地(21:1)
創造海洋(110 不再有海(211
創立夜晚(15 不再有黑夜(2125 225
創造太陽(116 不需要太陽(2123
宣告咒詛(314-17 不再有咒詛(22:3)
勞苦開始(317 不再有痛苦(214
死亡進入歷史(319 不再有死亡(214
人類被逐出樂園(324 人類有權進入聖城(2214

1.2. 上主的子民全神貫注於天上

縱觀教會的歷史,上主的子民理所當然地全神貫注於天上。《聖經》提及天上超過五百次。僅(啟示錄/默示錄)就提及天上大約五十次。《聖經》描述了三層天(哥林多後書/格林多後書122),它們是:

  1. 第一層天是地球的大氣層(創世記/創世紀120; 約伯記/約伯傳127; 以西結/厄則克耳3820);

  2. 第二層天是星際和星際空間(創世記/創世紀155 2217; 申命記/申命紀110 419; 詩篇83/聖詠84; 以賽亞/依撒意亞1310); 和

  3. 第三層天是上主的居所(申命記/申命紀439; 列王記上/列王紀上830; 約伯記/約伯傳2212; 詩篇/聖詠142; 但以理/達尼爾228; 馬太福音/瑪竇福音534; 使徒行傳/宗徒大事錄755; 希伯來書924; 彼得前書/伯多祿前書322)。

天上是一個真實的地方,而不是一種精神意識的狀態。這是顯而易見的,因為有些人已經穿著榮耀的身體去了那裡,比如:

  1. 以諾/哈諾客(創世記/創世紀524);

  2. 以利亞/厄里亞(列王記下/列王紀下211); 和

  3. 主耶穌基督(使徒行傳/宗徒大事錄19)。

基督目前正在為信徒預備一個地方,並將會有一天再來帶他們到天上(約翰福音/若望福音142-3; 帖撒羅尼迦前書/得撒洛尼前書416-17)。雖然天上在另一個維度上遠遠超出了被創造的世界,但當信徒死去時,他們會立即到達那裡(路加福音2343; 哥林多後書/格林多後書58)。那些在「被提」時活著的信徒也將立即被送到天上(帖撒羅尼迦前書/得撒洛尼前書413-18; 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1551-55)。

屬天的視角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對信徒而言,一切具有持久重要性的事物都在天上。我們在地上是客旅寄居的(歷代志上/編年紀上2915; 詩篇/聖詠11919; 希伯來書1113-16; 彼得前書/伯多祿前書/伯多祿前書211)。與信徒的屬靈生命有關的一切都在那裡,包括:

  1. 他們的救主、「保惠師/護慰者」和天父;

  2. 他們的信徒同工(希伯來書1223);

  3. 他們的產業(腓立比書/斐理伯書320;彼得前書/伯多祿前書14);

  4. 他們的獎賞(馬太福音/瑪竇福音512); 和

  5. 他們的財寶(馬太福音/瑪竇福音1921)。

1.3. 啟示錄/默示錄的結構(21:1-22:5)

(啟示錄/默示錄)最終的「異象/神視」(211-225)實現了整卷(啟示錄/默示錄)和所有《聖經》的以下主要目標和主題:

  1. 從罪和死亡入侵上主的美好創造之時起,上主就有計劃地要打敗祂的敵人,並與祂的子民同住在一個新的花園城市裡。

  2. 它是(啟示錄/默示錄)以下方面的完美結局:

    1. 應驗對「得勝/勝利」者的應許(啟示錄/默示錄第23章);

    2. 實現對上主的的敬拜(第45章);

    3. 對殉道者禱告的回應(69-11);

    4. 審判的目標(第616章); 和

    5. 與邪惡最後爭戰的結果(第1719章)。

當前的經文(211-8)是上主最終的勝利(196-2015)和新的創造(211-225)之間的過渡。正如(204-10)(2011-15)提供了對惡人最終審判的兩個版本,所以(211-8)(219-225)提供了對「永恆狀態」的雙重「異象/神視」。更具體地說,(211-8)概括了將在(219-225)中更詳細解釋的內容:

  1. 新創造的聖城(219-21);

  2. 聖殿(2122-27); 和

  3. 新的「伊甸園」(221-5)。

此過渡部分包括:

  1. 「新天新地」降臨的「異象/神視」(21:1-2);

  2. 來自寶座的聲音,宣告上主應許的同在(21:3-4); 和

  3. 上主的講話證實祂完成的工作(21:5-8)。

1.4. 宣告一個「新天新地」(211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1:1

我又看見一個新天新地.因為先前的天地已經過去了.海也不再有了。

和合本

隨後,我看見了一個新天新地,因為先前的天與先前的地已不見了,海也沒有了。

思高

在整本書 中,字眼「我又看見/我看見了」(希臘文:καὶ εἶδον,音譯:kai eidon)一直是約翰/若望對給予他的「啟示/默示」的新情節的典型稱呼。

1.4.1. 它不是「千禧年」

在關於「白色的大寶座/潔白的大寶座」審判的「啟示/默示」完成之後,約翰/若望立即看見一個「新天新地」(參閱以賽亞/依撒意亞6517 6622)。這個新的創造將按時間順序出現在「千禧年」和「白色的大寶座/潔白的大寶座」之後,而不是當前教會時代的寫照。沒有理由相信這個「異象/神視」不會緊隨著「千禧年王國」的時代,由於以下幾點:

  1. 先前的天地已經過去了/先前的天與先前的地已不見了」大概就是彼得/伯多祿所揭示的,他說:「天必轟然一聲地消失,所有元素都因烈火而融化;地和地上所有的,都要被燒毀/天要轟然過去,所有的原質都要因烈火而溶化,大地及其中所有的工程,也都要被焚毀」(彼得後書/伯多祿後書310)。

  2. 約翰/若望進一步指出:「海也不再有了/海也沒有了」(啟示錄/默示錄211),這很好地表明這裡所描述的並不是「千禧年」。在「千禧年」期間海洋仍然存在,正如許多經文所指出的(參閱詩篇/聖詠728; 以賽亞/依撒意亞11911; 以西結/厄則克耳4710 15-20 4828; 撒迦利亞/匝加利亞910 148)

1.4.2. 它是一個全新的創造

「新天新地」的出現是「因為」(希臘文:γὰρ音譯gar)先前的天地消失了。舊秩序的離去是圍繞著這個動詞「已經過去了/已不見了」(希臘文:παρῆλθε,音譯:parēlthe)的含意,它是不定過去式時態,意思是在此已不復存在。問題是到底它們是指舊事物在被新事物取代之前已經完全消失,還是指舊事物的翻新而導致新的。

舊事物的翻新而導致新事物的理論有以下支持:

  1. 保羅/保祿寫了關於舊創造的翻新(羅馬書819-23; 哥林多後書/格林多後書517)。彼得/伯多祿談及上主藉著先知說過了萬物復興(使徒行傳/宗徒大事錄321),及主耶穌提及了「復興的時候/重生的世代」(馬太福音/瑪竇福音1928)。

  2. 《舊約》關於大地是永恆的教導,當中某部分是賜給以色列人作為他們永恆的財產,也支持更新論(參閱創世記/創世紀484; 詩篇/聖詠11990; 傳道書/訓道篇14)。

  3. 在緊接的上文下理中(啟示錄/默示錄215)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我已更新了一切」,最自然的解釋是指對現有創造的翻新。

舊事物在被新事物取代之前已完全消失的理論有以下支持:

  1. 形容詞「新」(希臘文:καινὸν音譯kainon並不意味著在時間次序意義上的新,而是在性質上的新。此外,在希臘文版本中,「天」和「地」這兩個名詞是沒有定冠詞的以強調性質而不是身份。使用形容詞 καινὸν 加上沒有定冠詞進一步強調了性質的差異。

  2. 在《聖經》中似乎經常提及丟棄舊的創造,取而代之的是新創造(以賽亞/依撒意亞344; 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435; 馬可福音/馬爾谷福音1331; 路加福音1617 2133; 彼得後書/伯多祿後書37-11)。根據(彼得後書/伯多祿後書310):「天必大有響聲廢去,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燒盡了/天要轟然過去,所有的原質都要因烈火而溶化,大地及其中所有的工程,也都要被焚毀」。

  3. 對「天地都逃避/地和天都從他面前消失」的事實(啟示錄/默示錄2011)最自然的解釋是目前的地和天都被毀滅,將被「新天新地」所取代。

  4. (211)的附加陳述,約翰/若望看見一個「新天新地」取代了「已經過去了/已不見了」的先前天和地。我較認同這個解釋。

1.4.3. 不再有海

約翰/若望看見「新天新地」的「異象/神視」時,他發表了一個驚人的聲明:「海也不再有了/海也沒有了」(211)。除了在(221-2)中提及的「生命水的河/生命之水的河流」以外,將不會有水域。這說明新世界的秩序將與目前的地球截然不同。現代讀者可能會對這個「啟示/默示」感到困惑,因為地球目前是大部分地區都被水覆蓋的。地球是一顆「水行星」,適合生物生存。海洋在以下幾個方面對人類的生存至關重要:

  1. 海洋是維持天氣循環所必需的。海洋凈化了水,水蒸發到大氣中,形成雲層,然後下雨回 到地球上供我們飲用。沒有海洋,我們的大氣層和生態系統將大為不同。

  2. 大海令人放鬆。最迷人的度假勝地是在海邊,從海灘到島嶼,從港口到遊輪。深海娛樂,如釣魚、帆船和潛水,為許多人提供了樂趣。

  3. 海洋提供了許多不同種類的海洋動物供我們觀賞,並且當中有些對我們來說是美食。

然而,對於遠古世界的人來說,大海是一個神秘、可怕和危險的地方,其特點是混亂,擁有毫無徵兆地殺人的力量。沒有比被大海吞噬,讓自己的遺體被魚吞噬更糟糕的命運了。海上航行很危險。船隻必須在陸地視線範圍內航行,以避免迷路或陷入突如其來的風暴。同時,它們不能航行太靠近陸地,以免它們撞到礁石。海上貿易既是一項高風險又有利可圖的生意。若果你的船能夠從遠方運貨物回來,你會很富有。若果不能,你就會失去一切,有時,甚至是你自己的生命。

(啟示錄/默示錄)中,大海也是標誌著舊創造的無序、暴力或動亂的一個象徵(參閱以賽亞/依撒意亞5720; 詩篇/聖詠 10725-28 以西結/厄則克耳288)。約翰/若望(啟示錄/默示錄)別處將海洋的意象指定為邪惡的一個來源(啟示錄/默示錄1212 131)。顯然,在古代,海洋代表著混亂、災難、無序和毀滅。從隱喻的角度看,解經家認為海洋的消失象徵邪惡的消失,這就是為甚麼新的地球「海也不再有了/海也沒有了」的原因。

在新的地球上,想必所有生活在那裡的男人和女人都會擁有榮耀的身體。他們的身體將會像主耶穌一樣由肉軀和骨頭所組成(路加福音2439; 腓立比書/斐理伯書321),但顯然不需要血(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1550)作為肉軀清潔劑和恢復劑像目前的。他們將能夠吃喝(參閱路加福音2441-43; 約翰福音/若望福音215-13),但它不會是生存所必需的像今天那樣。這,反過來說,消除了在地上對水的主要需求(註:血液中約90%是水,而目前的人類肉軀約65%為水)。地球的海洋將被取消當需求不再存在時。

此外,「新天新地」將不再有以下十二件事:

  1. 不再有「海」,因為混亂和災難將被根除(211)。

  2. 不再有「眼淚/淚痕」,因為傷心的記憶將被取代(214)。

  3. 不再有「死亡」,因為死亡將被生命吞噬(214)。

  4. 不再有「悲哀/悲傷」,因為悲傷將得到完全的安慰(214)。

  5. 不再有「哭號/哀號」,因為哭泣的聲音會被撫慰(214)。

  6. 不再有「疼痛/苦楚」,因為所有人類的痛苦都會被治癒(214)。

  7. 不再有「口渴」,因為上主會「恩典/恩龐」地解除一切的慾望(216)。

  8. 不再有「邪惡」,因為所有的邪惡都會被驅逐(21827)。

  9. 不再有「聖殿」,因為聖父和聖子親自臨在(2122)。

  10. 不再有「黑夜」,因為上主的「榮耀/光榮」將發出永恆的光(2123-25 225)。

  11. 不再有「關閉的門」,因為上主的門將永遠敞開(2125)。

  12. 不再有「咒詛」,因為基督的血已經永遠解除了那個咒詛(223)。

1.5. 新耶路撒冷的降下(21:2)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1:2

我又看見聖城新耶路撒冷由 神那裏從天而降、豫備好了、就如新婦妝飾整齊、等候丈夫。

和合本

我看見那新耶路撒冷聖城,從天上由天主那裏降下,就如一位裝飾好迎接自己丈夫的新娘。

思高

約翰/若望從描述「新天新地」的總體轉為描述這個「永恆狀態」的首都:「聖城新耶路撒冷/新耶路撒冷聖城」。「新耶路撒冷」不是天堂,而是天堂的首都。它不是天堂的同義詞,因為在(2116)中給予了它的維度。「新耶路撒冷」不屬於第一次的創造,所以它既不是歷史名城,也不是「千禧年」之城;它是全新的永恆之城(參閱希伯來書1110 1222-24 1314;啟示錄/默示錄312 2110)

1.5.1. 「新耶路撒冷」稱號:「聖城」

《聖經》一再稱耶路撒冷為「聖城」(尼希米記/厄斯德拉下11118; 以賽亞/依撒意亞482 521 649 6620; 但以理/達尼爾328 924; 約珥317/岳厄爾417; 馬太福音/瑪竇福音45 2753; 希伯來書1222-24; 啟示錄/默示錄112)。「新耶路撒冷」被稱為「聖城」原因如下:

形容詞「聖」(希臘文:ἁγίαν,音譯:hagian)表示上主已經把它分隔為一個奉獻於祂自己的偉大旨意的城市。

它顯示了與以色列過去的地上耶路撒冷有一個明顯的連續性,因為這是一個常見的方式指向國家生活中心的地方,包括政治和宗教(尼希米記/厄斯德拉下11118; 以賽亞/依撒意亞482 521 649 6620; 但以理/達尼爾328; 約珥317/岳厄爾417)。

與在「災難期」被稱為「所多瑪和埃及/索多瑪和埃及」的耶路撒冷形成強烈對比(啟示錄/默示錄118)。舊城飽受了罪惡和不順服的玷污,但復興耶路撒冷的希望始終存在。它強調自己優於任何屬於舊創造的東西。

當中的每一位都是聖潔的,因為「在頭一次復活有分的有福了,聖潔了/於第一次復活有分的人是有福的,是聖潔的」(206)。它將是任何因復活或改變而得到榮耀身體的人的居所(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1552)

城市的概念包括關係、活動、責任、團結、社交、共融和合作。與目現在地上的邪惡城市不同,在「新耶路撒冷」中的完全聖潔人民將在完美和諧的環境中共同生活和工作。

1.5.2. 「新耶路撒冷」的背景

在救贖歷史中有三座城被命名為耶路撒冷:

  1. 第一個是歷史悠久的耶路撒冷,大衛/達味城,目前存在於以色列

  2. 第二個將是復興的耶路撒冷,基督將在「千禧年王國」期間在那裡統治。

  3. 第三個將是「永恆狀態」中的「新耶路撒冷」。

猶太人夢想著重建聖城耶路撒冷。它具有以下背景:

  1. 柏拉圖教導說,在看不見的世界裡,地球上存在著萬物的完美形式,而地上萬物都是天國現實的不完美複製品。如果是這樣,那麼就有一個天上的耶路撒冷,而地上的耶路撒冷是一個不完美的複製品(參閱希伯來書85)。這就是保羅/保祿在談及天上的耶路撒冷時所想的(加拉太書/迦拉達書426),也是希伯來的作者在談及天上的耶路撒冷時所想的(希伯來書1222)。

  2. 約翰/若望對「新耶路撒冷」的「異象/神視」放大了許多先知的夢想(以賽亞/依撒意亞6010-20; 哈該/哈蓋29; 參閱多俾亞傳1316-18)。以西結/厄則克耳夢見重建的耶路撒冷(以西結/厄則克耳第4048章)當中我們甚至找到了十二城門的描述(比較以西結/厄則克耳4831-35與啟示錄/默示錄2112-13)。

  3. 這是亞伯拉罕/亞巴郎所仰望的城,一個「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經營所建造的/有堅固基礎的城,此城的工程師和建築者是天主」(希伯來書1110 1314)。

  4. 即使耶路撒冷被摧毀,猶太人也從未對上主會恢復它失去信心。誠然,他們用物質的方式表達了他們的盼望,但這些只是確定上主忠實的子民有永恆幸福的象徵。

1.5.3. 「天上的耶路撒冷」的預先存在

據說上主在創造樂園之前已經創造了天上的耶路撒冷,亞當在他犯罪之前就看見了它,它在「異象/神視」中向亞伯拉罕/亞巴郎顯示了,摩西/梅瑟在西奈山上看見了它,現在它與上主同在(巴路克後書42-6)。

言下之意是它已經存在, 這是(希伯來書1222-23)所強化的一個真理:「你們乃是來到錫安山,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裡有千萬的天使,有名錄在天上諸長子之會所共聚的總會,有審判眾人的神和被成全之義人的靈魂/然而你們卻接近了熙雍山和永生天主的城,天上的耶路撒冷,接近了千萬天使的盛會,和那些已被登錄在天上的首生者的集會,接近了審判眾人的天主,接近了已獲得成全的義人的靈魂」。

1.5.4. 「新耶路撒冷」的預備

「新耶路撒冷」是基督為聖徒「豫備」的一個真實地方(約翰福音/若望福音142-3)。它是聖徒的居所和盼望(希伯來書1222-24)。所有在基督內死去的人的靈魂都到這座城去,在那裡等待祂重臨地上。當基督來接祂的新娘(即是教會)時,這個地方將是她的居所。這教導我們,「新耶路撒冷」是在教會時代為聖徒準備的地方,並將在「被提」時、「災難期」和「千禧年」期間存在。在那裡將建立祂的審判臺,以及約翰/若望經常提到的天上的聖殿和祭壇(啟示錄/默示錄69 715 83 155-8)

1.5.5. 「新耶路撒冷」的降

在「千禧年」和「白色的大寶座/潔白的大寶座」審判之後,「新耶路撒冷由神那裏從天而降/新耶路撒冷聖城,從天上由天主那裏降下」。此時沒有提及「新耶路撒冷」正在被創造,而措辭似乎暗示它在這事件之前就已經存在於天上。「新耶路撒冷」將安置在地球大氣層的某處,也許它是在「千禧年」期間懸浮在地球上空並圍繞地球運行的一座衛星城市。「被提」的聖徒將居住在這個城市,儘管在「災難期」和「千禧年」期間偶爾會到訪地球。最後,當地球被重新創造時,主耶穌基督將把它帶到新的地球上,在那裡它將永遠存在(2110)。

短語「豫備好了、就如新婦妝飾整齊、等候丈夫/就如一位裝飾好迎接自己丈夫的新娘」將這座城比喻為新娘,但這並不將這座城限制在教會時代的聖徒身上。所有的聖徒最終都將住在這座城裡(參閱希伯來書111016)。新娘的形象只是強調了以下幾點:

  1. 因為婚姻被設計為永久的,所以這將是我們永久或永恆的居所;

  2. 就像新娘為她的婚禮精心裝飾一樣,同樣這強調了這座城的美麗,因為它是為眾聖徒而裝飾的; 和

  3. 由於新娘是純潔的,所以它描述了聖城的純潔。

1.6. 「新耶路撒冷」的狀況(21:3-8)

1.6.1. 上主親自與人類同住(21:3)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1:3

我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說、看哪、 神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 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 神.

和合本

我聽見由寶座那裏有一巨大聲音說:「這就是天主與人同在的帳幕,他要同他們住在一起;他們要作他的人民,他親自要『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天主;」

思高

約翰/若望注視著這座正在降下的城時,他的注意力被一個「大聲音/巨大聲音」轉移了。這聲巨響顯示隨後宣告的重要性。除了巨響的聲音外,感歎詞「看哪」(希臘文:Ἰδοὺ,音譯:Idou)進一步強調了它的重要性。這聲音來自「寶座」,正如在(啟示錄/默示錄195)中那樣,但它不是在(215)中首次開始說話的上主聲音。這可能是天使的聲音(參閱195)宣佈「神的帳幕在人間/這就是天主與人同在的帳幕」。

名詞「帳幕」(希臘文:σκηνὴ,音譯:skēnē)代表居住的地方。那是甚麼地方?這就是「在人間 ... 與人同住/與人同在」。這個宣言呼應了很久以前對上主子民的應許(利未記/肋未紀2611; 撒迦利亞211/匝加利亞215)。在曠野中的帳幕是現在降臨在地上的「榮耀/光榮」帳幕的一個預示。事實上,基督的偉大預言性名字,以馬內利/厄瑪奴耳(以賽亞/依撒意亞714)的意思是「神與我們同在/天主與我們同在」(馬太福音/瑪竇福音123)。當上主第一次降生成人時,還有另一個關於這個將要來臨的大聯合的預示:「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聖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們中間」(約翰福音/若望福音114)。在祂成了肉身的日子裡,永恆的上主暫時在人類中間「寄居」,然後回到天上。然而,在永恆的時代,祂將在地上設立祂的居所,並在這裡永遠「居住」。上主將不再高高在上,而是現在將與祂的子民「居住」在一起。

這節經文的其餘部分擴展了這個基本蓋念:「他們要作他的子民、 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 神/他們要作他的人民,他親自要『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天主」。上主應許以色列要作「他的子民 ... 他們的 神/他的人民 ... 作他們的天主」迴響了整個《舊約》(利未記/肋未紀2611-12; 耶利米/耶肋米亞3133; 以西結/厄則克耳3727)。名詞「子民/人民」(希臘文:λαοί,音譯:laoi)是眾數。約翰/若望更新了單一選民的傳統概念以包括在被贖者之中所代表的眾多民族(何西阿書223/歐瑟亞225; 羅馬書925)。它標誌著超越以色列邊界的一個擴張。上主應許將使亞伯拉罕/亞巴郎成為地上萬民的祝福(創世記/創世紀123; 參閱加拉太書/迦拉達書381626-29)。許多民族,不單止是以色列,將參與享受與祂同在的經歷(參閱約翰福音/若望福音1016)。

這種共融在某種程度上已存在於:

  1. 上主與亞當在「伊甸園」裡同行時(創世記/創世紀38);

  2. 上主與以色列人同住在帳幕時(利未記/肋未紀2611-12);

  3. 上主住在聖殿時(啟示錄/默示錄136 155);

  4. 主耶穌基督「寄居」在人群中間時(約翰福音/若望福音114); 及

  5. 上主從屬靈的意義上親自居住在今天的基督徒體內時(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619-20)。

上主和人類之間的親密關係將會實現(參閱715  創世記/創世紀/創世紀38 177; 出埃及記/出谷紀67 2945; 利未記/肋未紀2611-12; 民數記/戶籍紀1541; 申命記2913/申命紀2912; 撒母耳記下/撒慕爾紀下724; 耶利米/耶肋米亞723 114 247 3022 311 33 3238; 以西結/厄則克耳1120 3424 3628 3723 27; 撒迦利亞210-11/匝加利亞214-15 88; 哥林多後書/格林多後書616)。上主將住在祂潔凈的子民中間,他們將體驗與祂親密的共融。這節經文表示與上主最親密的共融,以一種完美而不間斷的方式,並在面對面的基礎上。今天我們在禱告中向祂說話,祂透過祂的「道理/聖言」向我們說話,但到那時祂將公開的並可見的在我們中間,親自牧養我們的需要。

此外,每個民族都將再次說同一種語言:「我必使萬民用清潔的言語/那時,我要使萬民的口脣純潔 ...」(西番雅/索福尼亞39)。

1.6.2. 舊體驗將被排除在外(21:4)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1:4

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

和合本

他要拭去他們眼上的一切淚痕;以後再也沒有死亡,再也沒有悲傷,沒有哀號,沒有苦楚,因為先前的都已過去了。」

思高

約翰/若望繼續描述永恆的上主作「他們的 神/他們的天主」的好處。「永恆狀態」將與現今世界如此截然不同,以至於要描述它需要使用否定詞,因為新秩序更容易根據它所取代的東西來描述,而不是試圖描述在我們目前的狀態下很大程度上不可想像的東西。

眾聖徒在塵世生活中將經歷的第一個改變是上主「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要拭去他們眼上的一切淚痕」。就像一位母親溫柔地擦去哭泣的孩子眼中的淚水一樣,上主也如此擦乾祂的兒女充滿淚水的眼睛。這是先知很久以前就預見到的應許(以賽亞/依撒意亞258 3510),並預示於(啟示錄/默示錄717)。這並不意味著到達「永恆狀態」的人會哭泣。他們不會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樣,在面對自己的犯罪記錄時哭泣。沒有這樣的記錄,因為「那些在基督耶穌裡的就不定罪了/那些在基督耶穌內的人,已無罪可定」(羅馬書81)。「眼淚/淚痕」是指聖徒為基督的緣故在地上受苦時流下的眼淚,而不是因為人類的失敗而在天上流下的眼淚。這裡強調的是上主的安慰,而不是聖徒的懊悔。它宣稱的是沒有任何值得遺憾的。

另一個與現今世界的顯著分別將是「不再有死亡/以後再也沒有死亡」。「死亡」進入了世界是 因為罪的緣故(創世記/創世紀319; 羅馬書512)。人類不僅受死亡支配(希伯來書927),而且還受死亡的恐懼所奴役(希伯來書215)。據說上主要「吞滅死亡/永遠取消死亡」(以賽亞/依撒意亞258)。保羅/保祿說:「死被得勝吞滅/在勝利中,死亡被吞滅了」(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1554)。握有死亡權勢的撒但/撒殫(希伯來書214)和死亡本身都將被扔進「火湖/火坑」裡(啟示錄/默示錄201014)。

也不會有任何「悲哀、哭號、疼痛/悲傷 ... 哀號 ... 苦楚」,因為使人衰弱的罪惡和痛苦已經從我們身上除去了。不僅受造物在其軟弱中「歎息」,而且我們也「心裡歎息,等候得著兒子的名分/在自己心中嘆息,等待着義子期望的實現」,這是指我們到達「永恆狀態」時「我們身體得贖/我們肉身的救贖」(羅馬書822-23)。這個盼望一直安慰著歷代的聖徒,約翰/若望正在描述這個盼望成為現實的那一刻。所有四種疾病,「死亡 ... 悲哀 ... 哭號 ... 疼痛/死亡 ... 悲傷 ... 哀號 ... 苦楚」,進入世界時都與人類罪惡的開始有關(創世記/創世紀31-19),所以他們消失於新的創造代表了隨著罪惡而來的詛咒的撤銷。

4節的結論是「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先前的都已過去了」應驗了以賽亞/依撒意亞的預言(以賽亞/依撒意亞4318-19 6517)。第1節介紹了先前的天地消逝了的主題,這在第4節的對應字眼中得到了重申。它提供了沒有「死亡」、「悲哀/悲傷」、「哭號/哀號」及「疼痛/苦楚」的一個原因。它基於「以前的/先前的」事物的消逝,包括隨著舊創造而來的一切邪惡。

1.6.3. 將體驗新事物(21:5-7)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1:5

坐寶座的說、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又說、你要寫上.因這些話是可信的、是真實的。

和合本

那位坐在寶座上的說:「看,我已更新了一切。」又說:「你寫下來!因為這些話都是可信而真實的。」

思高

隨著舊事物的消逝,必須有新事物取而代之,因此我們現在看見上主將為祂的子民創造的新事物。然而,有趣的是,這些經文以這短語「坐寶座的/那位坐在寶座上的」作為開頭。為甚麼要提及這點?要強調上主的永恆主權(參閱啟示錄/默示錄429 517 616 71015 1914)。正是從這個令人敬畏的權力地位,祂宣佈了祂創造新秩序的意向。

上主的沉默被祂的宣告:「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看,我已更新了一切」打破了。這是自(18)以來,聖父第一次直接說話。感嘆詞「看哪/看」(希臘文:Ἰδοὺ,音譯:Idou)強調了這個宣告的重要性,就像它在(17 213)和別處一樣。它使人想到立即辨別並仔細留意這點的想法。應該注意的原則是,只有上主,「坐寶座的/那位坐在寶座上的」,才能使一切都更新了。

動詞「更新了」(希臘文:ποιῶ,音譯:poiō)經常用於上主的創造行動(147)和救贖(16 312 510)。這是一個新的創造,天與地融為一體,被救贖的人將在此度過永恆。被罪惡玷污的舊秩序一去不復返了:「看哪!我造新天新地;從前的事不再被記念/看,我要創造新天新地,先前的不再被記憶」(以賽亞/依撒意亞6517)。今天有一個開創性的局面:每個基督徒如今都是一個「新造的人/新受造物」(哥林多後書/格林多後書517)為永恆的最終「新創造」做好預備。

約翰/若望收到 一個命令:「你要寫上.因這些話是可信的、是真實的/你寫下來!因為這些話都是可信而真實的」。這是約翰/若望第三次收到命令寫某些字(啟示錄/默示錄1413 199; 參閱11119 2181218 31714)。動詞「寫」(希臘文:Γράψον,音譯:Grapson)是命令式語氣不定過去式時態,意思是現在就要去做,顯示迫切性和重要性。可能是在所有正在發生的事情中,約翰/若望陷入了困惑,使他忘記了寫下這些「異象/神視」。約翰/若望被提醒要傳達在「新天新地」裡至高無上的祝福的應許。

短語「因這些話是可信的、是真實的/因為這些話都是可信而真實的」是對「啟示/默示」真實性的一個莊嚴保證。它們不是空洞的言詞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失去意義,反而它們表達了持久的可信度。這個奇妙應許的權柄並不是別人而是坐在寶座的上主,祂將信守祂的應許帶來一個「新天新地」。人類無法在目前理解或充份表達它們並不會削弱它們於未來實現的這個事實。短語「可信真實的/可信而真實的」再次出現於(226)。

創造一直是上主的主權能力的一個強大展示,但是人類在撒但/撒殫的迷惑下,尋求將上主從祂的寶座上移除,並試圖將自己登基成為一個神。在一個又一個的體系中 — 神秘主義、共產主義、無神論和科學主義等等 — 人類尋求忽視和拒絕創造主。這一切的基礎是人類的起源觀。到底人類是由一位有位格的上主創造的,還是純粹由進化而來的?上主的話教導我們可以透過上主所創造的事物去認識祂(詩篇191-6/聖詠192-7; 羅馬書118-20)。但是人類拒絕認識上主,因為他的行為是邪惡的(約翰福音/若望福音319-21)。他著眼於被創造的宇宙,並提出了諸如「均變論」學說之類的想法(所有地質現象都可以解釋為從地球起源直到現在不變地運作的現有力量的結果),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進化論」。這成為人類逃避對至高無上的上主的責任的一種方式。有關「進化論」謬誤的更多資料,請學習課程,《Apologetics/護教學》,第6至第10章:

  1. 第6章 - 神創論與進化論

  2. 第7章 - 地球的年齡

  3. 第8章 - 從科學和聖經創造的證據

  4. 第9章 - 從科學和聖經創造的證據(續)

  5. 第10章 - 聖經中的恐龍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1:6

他又對我說、都成了。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初、我是終。我要將生命泉的水白白賜給那口渴的人喝。

和合本

他又給我說:「已完成了!我是『阿耳法』和『敖默加』,元始和終末。我要把生命的水白白地賜給口渴的人喝。

思高

在上主保證了自己應許的有效性之後,上主宣佈說:「都成了/已完成了」。動詞「都成了/已完成了」(希臘文:Γέγοναν,音譯:Gegonan)是眾數並且是完成式時態,因此字面意思應該是:「它們都已完成了」。眾數動詞指向上主的三個階段的成就,它們是: 

  1. 在十字架上主耶穌說:「成了/完成了」(約翰福音/若望福音1930),意思是上主透過祂的死亡作為奉獻的救贖計劃已完成了。

  2. 從寶座傳來的聲音說:「成了」,意味著結束這個邪惡秩序的眾「災難期」事件已完成了(啟示錄/默示錄1617)。 

  3. 上主在此說:「都成了/已完成了」,意思是重新創造天與地已完成了。

動詞的眾數加上完成式時態是指上主在「永恆狀態」之前的整個人類歷史中所有已完成的工作。雖然新的創造仍屬未來,但這些話堅實地肯定了一切新事物的創造,就好像已完成了一樣。

這位神聖的講者將自己識別為「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初、我是終/我是『阿耳法』和『敖默加』,元始和終末」。再一次,約翰/若望聽見偉大先知曾聽見的聲音,「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我是元始,我是終末」(以賽亞/依撒意亞446 4812)。在(啟示錄/默示錄)中,我們遇見了對上主和基督的相同稱呼(18 2213)。故此,上主和基督都使用這個名字。

代名詞「我是」(希臘文:ἐγὼ,音譯:egō)是指上主在燃燒的荊棘叢中向摩西/梅瑟傳達「我是自有永有的/我是自有者」的信息(出埃及記/出谷紀314)。當主耶穌告訴猶太人:「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還沒有亞伯拉罕就有了我/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在亞巴郎出現以前,我就有」(約翰福音/若望福音858)時,祂為自己取了這個名字。

「阿拉法/阿耳法」是希臘文的第一個字母,而「俄梅戛/敖默加」是最後一個。使用希臘字母表的第一個和最後一個字母是一個古代的修辭手法表示介乎兩者之間的所有事物。

名詞「初/元始」(希臘文:ἀρχὴ,音譯:archē)不僅意味著在時間點上的 初始,而且意味著在萬物來源上的初始。名詞「終/終末」(希臘文:τέλος,音譯:telos)不僅意味著在時間點上的結束,而且意味著目標。約翰/若望說所有的生命都始於上主及終於上主。這個稱號出現在這些「異象/神視」的開頭(啟示錄/默示錄18)和結尾(216 2213),從而構建了上主是萬物的唯一起源和終點的整體關鍵思想。換句話說,祂對歷史上的所有事情都有主權。在此基礎上,讀者們可以確信,正如上主使第一個創造物誕生一樣,祂肯定會使它終結。

萬物的更新包括滿足人類最深切的需要,因此上主以邀請的方式召喚人類:「我要將生命泉的水白白賜給那口渴的人喝/我要把生命的水白白地賜給口渴的人喝」。《聖經》經常使用口渴的形象來描述靈魂對上主的渴慕(詩篇421/聖詠422; 參閱以賽亞/依撒意亞551)。「口渴的人」是指那些認識到他們的需要,他們在屬靈上乾渴的狀況,並且一直忠於基督的人。向口渴的人白白賜給飲料既呼應了上主的邀請(以賽亞/依撒意亞551-3)也呼應了主耶穌的邀請(馬太福音/瑪竇福音53-10; 約翰福音/若望福音737; 參閱415 635),以及之前的期待(啟示錄/默示錄717)。上主將生命之水,即是永生,賜給任何口渴的人。

短語「生命泉的水/生命的水」(希臘文:ὕδατος ζωῆς,音譯:hydatos zōēs)可以解釋為流動的水,也可以用於宗教意義上的活水(即是「生命之水」)。在這種情況下,「生命泉的水/生命的水」最終是指生命的完全滿足將臨到上主的兒女身上在「永恆狀態」時(參閱啟示錄/默示錄2217)。

副詞「白白賜給/白白地賜給」(希臘文:δωρεάν,音譯:dōrean)的意思是免費的禮物。《舊約》將水在屬靈上解釋為上主的免費禮物(以賽亞/依撒意亞551)。主耶穌雅各/雅各伯井邊的撒瑪利亞/撒瑪黎雅婦人說:「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但誰若喝了我賜與他的水,他將永遠不渴;並且我賜給他的水,將在他內成為湧到永生的水泉」(約翰福音/若望福音414)。這件免費的禮物直接來自生命之源,即是來自上主自己。藉著「恩典/恩龐」,祂讓那些憑著「信心/信德」來到基督面前的人可以得到它(約翰福音/若望福音738)。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1:7

得勝的、必承受這些為業.我要作他的 神、他要作我的兒子。

和合本

勝利者必要承受這些福分;我要作他的天主,他要作我的兒子。

思高

7節將上主的子民,新創造應許的接收者定義為「得勝的/勝利者」。那些「得勝的/勝利者」透過拒絕妥協他們的「信心/信德」而「得勝/勝利」,即使這可能會使他們付出生命的代價。它總結了在第1-6節裡對多重應許的接收,說:「得勝的、必承受這些為業/勝利者必要承受這些福分」。

「業/福分」是等待信徒的獎賞(使徒行傳/宗徒大事錄2032; 羅馬書817; 加拉太書/迦拉達書329 47; 以弗所書/厄弗所書114 36; 提多書/弟鐸書37; 彼得前書/伯多祿前書14)。

這節經文,以及整個(啟示錄/默示錄211-225)的目的是鼓勵真正的基督徒在苦難中堅持下去,以便繼承上主所賜的豐盛祝福。在書信的部分(第2和第3章),對「得勝的/勝利者」所作的所有應許都在這結束部分應驗了,它描述了「新耶路撒冷」和信徒的永恆獎賞,包括:

  1. 在上主樂園裡的「生命樹」(27222);

  2. 納入新的聖殿(3122122);

  3. 參與從上主那裡降下的「新耶路撒冷」(31221210);

  4. 上主的名字寫在每個人身上(312224);

  5. 每個人的名字都寫在生命冊裡(352127);

  6. 穿上白衣作為獎賞(352129; 參閱197-8);

  7. 一塊白石和晨星(21728211118-2123 22516);

  8. 基督圓滿地作王(226-27 321225); 和

  9. 被排除在第二次死亡之外(211 217-8)。

這些祝福慨括於第7節的一個應許中:「我要作他的 神、他要作我的兒子/我要作他的天主,他要作我的兒子」。這應驗了一個預言性的應許給:

  1. 亞伯拉罕/亞巴郎:「是要作你和你後裔的神/我要做你和你後裔的天主」(創世記/創世紀177)。

  2. 大衛/達味:「我要作他的父,他要作我的子/我要作他的父親,他要作我的兒子」(撒母耳記下/撒慕爾紀下714)。

這個應許是根據團體代表的概念來實行的,基督透過這種概念代表祂的子民。既然聖徒在基督內,他們將圓滿地承繼基督所承繼的(加拉太書/迦拉達書329)。

1.6.4. 將某些人排除在「永恆狀態」之外(21:8)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1:8

惟有膽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殺人的、淫亂的、行邪術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說謊話的、他們的分就在燒着硫磺的火湖裏.這是第二次的死。

和合本

可是,為那些怯懦的、失信的、可恥的、殺人的、姦淫的、行邪術的、拜偶像的,以及一切撒謊的人,他們的地方是在烈火與硫磺燃燒著的坑中:這就是第二次之死亡。」

思高

約翰/若望以莊嚴的警告總結了他對「新天新地」的概述。與那些繼承這些祝福的人完全不同的是,罪人將被扔進火湖裡(啟示錄/默示錄218)。他們的特點是:

  1. 膽怯/怯懦;

  2. 不信/失信;

  3. 可憎/可恥;

  4. 殺人;

  5. 淫亂/姦淫;

  6. 行邪術;

  7. 拜偶像;

  8. 一切說謊話/一切撒謊的人。

驟眼看來,這節經文似乎不合時宜,因為不信者已被扔進火湖裡(2013-15)。關鍵是要認識到(215-8)的大部分內容是針對讀者而言的,而並非純粹描述「新天新地」的景況。如上所述,我們要問自己是「得勝者/勝利者」還是「膽怯的/怯懦的」。

這些罪人也有類似的名單(羅馬書128-32; 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69-10; 加拉太書/迦拉達書519-21; 提摩太後書/弟茂德後書32-5; 彼得前書/伯多祿前書4315; 啟示錄/默示錄921 2127 2215)。然而,這裡的名單不是對罪惡的一般列舉,而是將本書的罪惡彙集在一起的一個具體名單。它的目的是總結不信者的墮落,並且每個術語都反映了在(啟示錄/默示錄)別處所提及的罪惡。

第一批被排除在「新耶路撒冷」之外的群體是「膽怯的/怯懦的」。必須特別地考慮他們。這名單佔據(218)大部分的內容去描述不信者,但是「膽怯的/怯懦的」很可能是軟弱的準基督徒,他們未能堅持下去,屈服於假教師和世界的壓力,他們「偏離了/迷失了」(參閱希伯來書64-6;雅各書/雅各伯書519-20;約翰一書/若望一書516)。讀者被告知要作出選擇,是要「得勝/勝利」並跟隨基督,還是被戰勝作為一個「膽怯的/怯懦的」,從而加入不信者進入永恆的地獄中。這些人缺乏堅忍(參閱馬太福音/瑪竇福音1320-21 2413; 馬可福音/馬爾谷福音835)。當他們的「信心/信德」受到挑戰時,他們就「偏離了/迷失了」,因為他們的「信心/信德」不真實。在(約翰福音/若望福音831)中,主耶穌把那些「信心/信德」是真實的人定義為那些持守祂的「道/話」的人。

「不信/失信」描述了導致列國拒絕上主讓他們悔改的提議的基本罪行(啟示錄/默示錄920-21 146-7 16810-11)。

「可憎/可恥」的行為在大淫婦的「可憎之物」(174-5)和「新耶路撒冷」不允許的「可憎/可恥」事 情中得到強調(2127)。

「殺人」是指殺害聖徒的地上居民(69 921 1371015 176 204)。

「淫亂/姦淫」是異端的一部分(21420),也是地上居民所實踐的(921 148 172 4 1839 192),並且由於在希臘-羅馬的宗教中經常進行淫亂的儀式,所以經常與敬拜偶像扯上關係。

「行邪術」是第一世紀的世界的重要部分(使徒行傳/宗徒大事錄89-24 138-11 1917-20),並在(啟示錄/默示錄921 1823 2215)中強調。

「拜偶像」是從異端開始的(21420),是列國罪惡的核心(920 2215)。它是「獸」建立的虛假宗教的一個關鍵方面(13481214-15 1920)。

「一切說謊話/一切撒謊的人」是與那「真實」的上主和基督的直接對立(3714 153 167 19211)。我們讀到魔鬼「本來/本性」就是一個「說謊的/撒謊者」(約翰福音/若望福音844)。從這個意義來說,「說謊/撒謊」是對一切真實事物的歪曲(與啟示錄/默示錄215相反)。

因此,這份名單總結了把未得救者送入「在燒著硫磺的火湖裡,這是第二次的死/那用硫磺燃燒的火坑,這是第二次的死亡」的罪狀(參閱1920 2061014)。

1.6.5. 活過「千禧年」時代的被贖者

很少有關於(啟示錄/默示錄)的解經書涉及一個真正應該在這裡討論的問題;也就是說,那些活過「千禧年」時代的被贖者將會如何呢?當然,他們將不會與不信者一起參加撒但/撒殫帶領的最終叛亂(207-9)。

這個問題沒有被討論,因為沒有《聖經》的「啟示/默示」去回答這個問題。我們知道這些人仍然會存活於他們的肉身內在舊地球上,一個將會「逃避/消失」(2011)及「過去了/不見了」(211)的地方。若果彼得/伯多祿的預言確實在同一時間發生,那麼今天已知的地球,即是這些人仍然生活的地方,將被烈火完全「銷化/溶化」(彼得後書/伯多祿後書310)。沒有一個有肉身的人能夠存活於這樣的經歷。

(啟示錄/默示錄2127)清楚地表明:「凡不潔淨的 ... 總不得進那城/凡不潔淨 ... 絕對不得進入她內」。雖然這些人顯然已經被救贖,但他們仍然活在他們的肉身裡,帶著這些肉身所具有的一切缺陷和罪惡。因此,他們永遠不會被批准進入這天上之城「新耶路撒冷」。他們將會如何呢?如前所述,似乎沒有經文明確地給予答案。但一個合乎邏輯的結論是,在審判之火降臨舊地球之前,主耶穌將仁慈地轉移所有在「千禧年」末仍然存留在地上的忠實聖徒到天上之城。他們將經歷類似(注意:不是相同)最後一代教會活著的信徒的事件,當主耶穌在「被提」中再來時。這並不是要混淆今天信徒「被提」的時間,而只是為了從邏輯上解釋如何處理這個問題。他們將經歷某種轉變以適合他們在「永恆狀態」的新地球上生活。他們將像墮落前在「伊甸園」裡的亞當夏娃/厄娃一樣。他們將永遠居住在新地球上。這些將是上主的聖徒將要統治的人群(225)。

1.7. 「新耶路撒冷」的描述(21:9-21)

(211-8)的簡介性「異象/神視」之後,約翰/若望讓讀者詳細地看見上主之城從它的:

  1. 降下(219-10);

  2. 美麗(2111);

  3. 根基(2112-14);

  4. 尺寸(2115-17);

  5. 珍貴寶石(2118-21);

  6. 內在純潔(2122-27)。

「獸」的帝國與基督的帝國之間的對比是顯而易見的(比較171-3219-10)。明確的一點是一個人不能同時居住在兩個城市,他必須在兩個城市之間作出選擇。眾讀者被警告要非常謹慎地選擇他們的效忠對象。

雖然許多的圖像與(以西結/厄則克耳402-4835)的聖殿「異象/神視」相似,但其中一個對比是驚人的。(以西結/厄則克耳)的一切都以聖殿為中心,但是在「新耶路撒冷」卻沒有聖殿(啟示錄/默示錄2122)。上主之城已成為了聖殿,並現已擴展為容納全體上主子民的居所。

釋經家存在分歧對於在此引入的「異象/神視」到底是按時間順序排列於(211-8)的場景之後,還是對「千禧年」情況的進一步描述。那些認為這是「千禧年」場景的人認為,以下經文可以解釋為「千禧年王國」的情況,但不能作為「永恆狀態」的特徵,包括:

  1. 列國和君王的存在(212426)。

  2. 萬民的醫治(222)。

  3. 那些來吃「生命樹」的人被稱為有福的,然而那些在城外的人則受到咒詛(2214-15)。

  4. 這座城需要有城牆作為保護(2118-20)。

然而,其他釋經家得出的結論是,沒有足夠的理由回到「千禧年」的場景,基於以下理據:

  1. 沒有詛咒(223)和戰爭(參閱208-9),這些將在「千禧年」期間仍然繼續。

  2. 沒有黑夜(2125)和不需要太陽和月亮(2123)不能成為「千禧年」的特徵。

  3. 在「千禧年」期間,耶路撒冷將有一座聖殿(以西結/厄則克耳40-48),但在「新耶路撒冷」將沒有聖殿(啟示錄/默示錄2122)。

現在給予約翰/若望的一些細節並沒有按順序延伸到「永恆狀態」,而是指歷史上更早的時間,即是「千禧年」時代。「新耶路撒冷」的「異象/神視」在(211-8)中首次出現,無疑在約翰/若望的腦海裡引發了許多問題。他透過天使得到的「啟示/默示」有助於澄清關於這座偉大城市的許多事情。

後來的「啟示/默示」實際上可以先於之前呈現的信息的想法在本書中並不少見。在這兩個插章中給予的信息(參閱71-17101-1114)打斷了「災難期」的時間順序,並填補了一些尚未披露的細節。約翰/若望的第二個系列預言(參閱1011)追溯到「災難期」,強調同 一時間的不同事情(參閱121-1824)。

故此,有充份理由相信約翰/若望在這點上看見的一些「啟示/默示」也是指更早的時間,即是「千禧年」時代。以這種方式去理解他目前的「啟示/默示」確實可以清楚地理解在本節中的某些陳述。有些事情似乎是指「永恆狀態」的,而那些事情可以與天上之城有關。有些陳述似乎是指在地上的,及可能與「千禧年」的地上情況有關。

基於此,可以合理地假設這座天上之城「新耶路撒冷」將出現於整個「千禧年」時代。它與地球的關係將像一顆衛星懸浮於地上的耶路撒冷城的上空。任何經文都沒有直接教導這個想法。但這是一個合理的推論,它最能解釋在天上之城「新耶路撒冷」裡的榮耀居民與將出現在地上的主耶穌基督的「千禧年王國」裡受管治的帶著未復活身體的地上人群之間的關係。

1.7.1. 作為新娘,羔羊的妻子(21:9-10)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1:9

拿着七個金碗、盛滿末後七災的七位天使中、有一位來對我說、你到這裏來、我要將新婦、就是羔羊的妻、指給你看。

和合本

那拿著七個滿盛最後七種災禍盂的七位天使,其中有一位來告訴我說:「你來!我要把羔羊的淨配新娘指給你看。」

思高

有了在他面前「永恆狀態」的概述及其祝福,約翰/若望現在被「拿着七個金碗、盛滿末後七災的七位天使中、有一位/那拿著七個滿盛最後七種災禍盂的七位天使,其中有一位」邀請去觀看「新婦/新娘」,羔羊的妻子。這位天使可能是在(171)中提及的那一位,他向約翰/若望展示了巴比倫(即是大淫婦)的「異象/神視」。

(212)的先前「啟示/默示」保持一致,「新耶路撒冷」在這裡被描述為「新婦、就是羔羊的妻/羔羊的淨配新娘」。「新耶路撒冷」被描述為「新婦/新娘」,因為它從居民身上汲取了它的特徵。既然一座城不是一位「新婦/新娘」,這裡所代表的真理是,這座聖徒居住的城被比喻為一位漂亮的「新婦/新娘」,並且與羔羊(即是主耶穌基督)密切相關。那些居民包括羔羊的「新婦/新娘」,這個稱呼最初是給教會的(197),但現在擴大到包括所有時代的被贖者,他們永遠住在那裡。它被進一步定義為羔羊的「新婦/新娘」,因為婚姻已經生效了(197)。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1:10

我被聖靈感動、天使就帶我到一座高大的山、將那由 神那裏從天而降的聖城耶路撒冷指示我。

和合本

天使就使我神魂超拔,把我帶到一座又大又高的山上,將那從天上,由天主那裏降下的聖城耶路撒冷,指給我看。

思高

「我被聖靈感動、天使就帶我到/天使就使我神魂超拔,把我帶到」是指約翰/若望經常被帶入的一種特殊「屬靈/精神」狀態,以便為這本書接受上主的特殊「啟示/默示」(參閱110 42 173)。

重要的是這節經文結合了(以西結/厄則克耳435):「靈將我舉起/神力將我提起」和(以西結/厄則克耳402):「在神的異象中帶我到以色列地,安置在至高的山上;在山上 ... 有彷彿一座城建立/在神視中領我來到以色列地,把我放在最高的山上,山的 ... 有座像城的建築物」。這個組合毫無疑問地表明在(啟示錄/默示錄2110-21)中的「異象/神視」將與在(以西結/厄則克耳402-4835)中未來聖殿的「異象/神視」相提並論。

天使將約翰/若望帶到「一座高大的山/一座又大又高的山上」去看「新耶路撒冷」城。這是在約翰/若望的「異象/神視」體驗中的一個制高點,從中他可以看見這座城的選址和眾多的建築物。它不是錫安山的一個象徵。這座城不是在山上,而是下降到一個靠近山的地方,類似於以西結/厄則克耳的「異象/神視」(以西結/厄則克耳402)。

「新耶路撒冷」從天而降

重述(啟示錄/默示錄212):「由 神那裏從天而降的聖城耶路撒冷/由天主那裏降下的聖城耶路撒冷」。它從上主那裏降下,強調仁慈的上主已賜給祂的子民救恩,此刻正在賜給他們一個永恆的居所。需要注意的,在此描述的並不是天堂的創造,它只不過是降臨一個從過去的永恆中已經存在的物件。如前所述,這座城將存在於「千禧年」之中,並可能會在地球上空盤旋,現正處於「新天新地」的中心位置。

1.7.2. 作為一塊昂貴的石(21:11)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1:11

城中有 神的榮耀.城的光輝如同極貴的寶石、好像碧玉、明如水晶.

和合本

這聖城具有天主的光榮;城的光輝,好似極貴重的寶石,像水晶那麼明亮的蒼玉;

思高

「新耶路撒冷」閃耀,它的光芒是由「神的榮耀/天主的光榮」引起的。這是指祂的雲彩住在祂的子民中間,並以同樣的方式充滿聖城,就像它在(出埃及記/出谷紀2415-17)中覆蓋西乃山,並在(列王記上/列王紀上810-12)中充滿聖殿(參閱歷代志下/編年紀下514; 以賽亞/依撒意亞61-4 2423 601-3; 以西結/厄則克耳432-5; 約翰福音/若望福音1241; 使徒行傳/宗徒大事錄2613)。

這座城的「光輝」源於神聖臨在的「榮耀/光榮」。這種耀眼的美麗被比喻為「極貴的寶石、好像碧玉、明如水晶/極貴重的寶石,像水晶那麼明亮的蒼玉」。正如在(啟示錄/默示錄43)中的解說所述,由於被描述為「明如水晶/像水晶那麼明亮」,「碧玉/蒼玉」很可能是一顆鑽石。它是本書的主要寶石,在(2118)中構成了城牆,並在(2119-20)構成了第一座「根基/基石」寶石。在所有這些經文中,寶石象徵上主的「榮耀/光榮」,其全然的威嚴、光輝和純正。

1.7.3. 城牆和城門(21:12-14)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1:12

有高大的牆.有十二個門、門上有十二位天使.門上又寫着以色列十二個支派的名字.

和合本

城牆高而且大,有十二座門,守門的有十二位天使,門上寫著以色列子民十二支派的名字。

思高

「新耶路撒冷」被描述為像古代世界的主要設防城市之一,擁有「高大的牆/城牆高而且大」和 通往城內的「門」。圍著這城的牆相當之巨大(2117-18),使其成為這城最顯眼的特徵之一。城牆的目的並不是協助防禦這城,因為沒有敵人要防禦。相反,它不斷提醒人們這座城居民的永恆安全(參閱以賽亞/依撒意亞261; 撒迦利亞/匝加利亞25)。

古耶路撒冷有五座門,但「新耶路撒冷」是一座巨大城市,它含有「十二個門/十二座門」併為歷史上所有上主的子民提供入口。

駐紮在「十二個門/十二座門」的「十二位天使」充當守望者以加強安全感(以賽亞/依撒意亞626; 參閱歷代志下/編年紀下814)。他們在那裡是為了禁止所有不潔淨的進入這座城(參閱創世記/創世紀324; 啟示錄/默示錄2127)。

門上寫著「以色列十二個支派的名字/以色列子民十二支派的名字」是按照(以西結/厄則克耳4831-34)的圖則,每座門上都有一個名字。它清楚地表明以色列民族在這座永恆之城的獨特角色,在他們存在的幾個世紀裡履行了他們在歷史上的獨特角色(參閱啟示錄/默示錄71-8)。就像亞伯拉罕/亞巴郎之約,上主的旨意是萬民都將要因以色列而獲得「祝福」(創世記/創世紀123),並讓他們進入上主的居所。上主的子民以這種方式提供了與世人接觸的途徑,以便他們可以悔改並進入聖城。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1:13

東邊有三門.北邊有三門、南邊有三門.西邊有三門。

和合本

東面三門,北面三門,南面三門,西面三門。

思高

這座城每邊各有「三門」,從各個方向都可以進入。這種安排讓人想起「千禧年」聖殿周圍的支派土地(以西結/厄則克耳4832)。這座城每邊都有門的事實暗示那些合資格的人可以自由地進出。「新耶路撒冷」將具有作為聖徒住所的區別,但暗示他們將能夠在新的地球及新的天空任意旅行。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1:14

城牆有十二根基、根基上有羔羊十二使徒的名字。

和合本

城牆有十二座基石,上面刻著羔羊的十二位宗徒的十二個名字。

思高

城牆有「十二根基/十二座基石」。一般城牆的地基被奠基在基岩上。低層的地基被埋在地面以下,但高層的是通常可見。在(啟示錄/默示錄)中,這座城從天而降,所以約翰/若望可以看見它的整個根基。

沒有說明這些「根基/基石」到底是十二層石頭,一層疊一層的放在城下,並延伸到城的四邊;還是它們垂直間隔放置的十二塊石頭。前者似乎是最有可能的,因為後者暗示比較軟弱及容易倒塌。

「根基/基礎」讓人想起亞伯拉罕/亞巴郎所仰望的「根基/基礎」(希伯來書1110),這是上主為那些因「信心/信德」而死的人所預備的城(希伯來書1113-16)。城牆的這些「根基/基礎」強烈地暗示著這座城將安置在新的地球上,而不是懸浮在地球上空。

這些門是以以色列的「十二」支派命名的(2112),而且「根基/基石」上刻有教會「十二使徒/十二宗徒」的名字,這個事實應該清楚地表明以色列(即是《舊約》聖徒)和教會都將成為這座城的一部分,但請注意,他們依然保持在上主子民中不同的群體。主耶穌在較早時也做了同樣的事情(馬太福音/瑪竇福音1928; 路加福音2230)。這個區別表明了將(啟示錄/默示錄74-8)的十二支派與教會相提並論是錯誤的。

無可爭議的是,這座城的描述將以色列的信徒與教會的信徒分開,並為這兩個群體在新創造中分配了不同的角色。若果兩者是一個合併的信徒群體,那麼就會有二十四座門而不是十二,或二十四座根基而不是十二。與支派一樣,強調的不是個別「使徒/宗徒」,而是「十二使徒/十二位宗徒」作為教會的一個象徵。

「羔羊」在這分段裡共出現了七次,並在真實的意義上這座聖城是祂的城,唯獨透過祂的贖罪祭才能使人們進入。十二支派和十二位「使徒/宗徒」一起出現在城牆上,將兩個盟約的群體合併成為一個完整的上主子民,他們共同提供進入這座永恆之城的入口。

1.7.4. 城的尺寸(21:15-17)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1:15

對我說話的拿着金葦子當尺、要量那城、和城門城牆。

和合本

同我談話的那位天使拿著金蘆葦測量尺,要測量那城、城門和城牆。

思高

(111-2)約翰/若望被告知要拿一根葦子當作量度的杖去量度上主的殿。此時,不是約翰/若望,而是天使拿著「金葦子當尺/金蘆葦測量尺」。用一根金做的測量尺去量度一座純金之城(2118) 其街道是用純金造(2121)是合適的。用貴金屬黃金製成的尺去事奉尊貴的上主是合適的。

天使的目的是要量度「城、和城門城牆/測量那城、城門和城牆」以便給予約翰/若望一些他無法從直視中辨別的信息。以西結/厄則克耳也提供了聖殿的尺寸(以西結/厄則克耳402-49 4216-20; 參閱啟示錄/默示錄111)。這個測量意味著上主對祂子民的擁有權和保護。這座上主之城永遠保證上主的臨在和保護。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1:16

城是四方的、長寬一樣.天使用葦子量那城、共有四千里.長寬高都是一樣。

和合本

城是四方形的,長寬相同。天使用蘆葦測量尺測量了那城,共計一萬二千「斯塔狄」,長、寬、高都相等;

思高

當天使繼續量度這座城時,約翰/若望可以直接看見這城的平面圖是一個正方形。形容詞「四方/四方形」(希臘文:τετράγωνος,音譯:tetragōnos)是一個術語組合自(希臘文:τετρά,音譯:tetra,意思:四)和(希臘文:άγωνος,音譯:agōnos,意思:角)意思是四個相等的角。由於「長寬一樣/長寬相同」有四個相等的角,所以這座城的地基是一個正方形。此外,量度結果證實「長寬高都是一樣/長、寬、高都相等」。因此,這座城的形狀可以是一個立方體或一個金字塔。

有些釋經者認為這座城的形狀是一個完美的立方體,就像在所羅門/撒羅滿聖殿裡的立方體形狀的「至聖所」一樣(列王記上/列王紀上619-20)。其他人則認為這座城是金字塔的形狀。如果是這樣的話,金字塔結構可以反映巴比倫之「金字形神塔」,它還設有一座神殿並據稱可觸及天堂。若果這相似性是故意的,那麼目的就是將真實的、永恆之城與虛假的、無常的巴比倫城進行對比。後者試圖透過自己不敬虔的人為努力升天(創世記/創世紀114; 啟示錄/默示錄185),而另一個將被建立,因為它是從上主的天上降下來的。

這座城的形狀到底是立方體還是金字塔?請注意以下在(2116-17)中的詳細描述:

  1. 它是一座「城」,而不是一座單棟式的建築物。一座城通常由許多不同的內部建築物和街道組成,並被邊界的城牆包圍。

  2. 這座城的高度與城牆的高度不同(比較2117)。這座城的高度可能是最高建築物的高度,即是「四千里/一萬二千『斯塔狄』」。

由於這座城不是一座單棟式的建築物,因此這個問題:「這城的形狀到底是立方體還是金字塔?」是毫無意義的。

「四千里/一萬二千『斯塔狄』」大慨是1,380英里或7,220,000英尺或2,200公里,這是倫敦和雅典之間、紐約和休斯頓之間、德里和仰光之間、阿德萊德和達爾文之間的距離。但這並不是思考這個問題的最佳方法。要真正理解「四千里/一萬二千『斯塔狄』」的含意,我們需要像約翰/若望和其他在《聖經》時代的人那樣思考這個距離。約翰/若望所知道的世界是從東部的瑪代和波斯(現今的伊朗)一直延伸到西部的埃及和「小亞西亞/小亞細亞」(現今的土耳其)。它從南部的波斯灣和紅海一直延伸到北部的黑海。

約翰/若望所知道的世界

若果我們量度這個距離,我們會發現約翰/若望生活的世界從東到西大約1,380英里,從南到北大約1,000英里。因此,當約翰/若望將「新耶路撒冷」視為長寬達「四千里/一萬二千『斯塔狄』」(1,380英里或7,220,000英尺或2,200公里)時,這就是它對他的意義。

一些釋經者對「新耶路撒冷」放置於現今的地球上的描繪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1:17

又量了城牆、按着人的尺寸、就是天使的尺寸、共有一百四十四肘。

和合本

又測量了城牆,有一百四十四肘;天使用的,是人的尺寸。

思高

當天使量度城牆時,發現它是「一百四十四肘」。「肘」通常被視為男性的肘部和他的食指尖之間的距離。這大慨是18英寸或0.5米,乘以144倍時,它大慨是216英尺或72米。

約翰/若望沒有透露這個測量值是指牆壁的厚度還是高度。將「一百四十四肘」(216英尺或72米)解釋為建築物的結構牆高度與「四千里/一萬二千『斯塔狄』」(7,220,000英尺或2,200公里)構成衝突。由於這個原因,它應該被解釋為圍繞這巨型城市的邊界牆,而不是這城內部建築物的結構牆。

由於古代的城牆是根據高度而不是寬度來定義的,所以約翰/若望的思維也是高度。這比高度是七十肘的巴比倫城牆為高(友弟德傳12)。對於一個7,220,000英尺或2,200公里高的城來說,這幅城牆非常之矮。這幅城牆並不是一個防禦性建築物以保護這座城,因為所有的敵人都已被消滅了。相反,它的目的是唯美和分界。

在他結束這節經文之前,約翰/若望補充說:「按着人的尺寸、就是天使的尺寸/天使用的,是人的尺寸」。起初它聽起來很矛盾,因為我們會假設人類的量度標準與天使的不同。這句短語表示天使做了量度,但這樣做是遵循了人類的標準。

亨利·莫裡斯博士估計這城將有足夠的空間去容納所有時代的被救贖者(Henry M. Morris, The Revelation Record: A Scientific and Devo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Prophetic Book of the End Times. Tyndale, 1983, p. 451)。他計算出生活在亞當的時代和我們的時代之間的總人數約為400億(Henry M. Morris, Biblical Cosmology and Modern Science. Craig Press, 1969, pp.72-83)。假設在「千禧年」期間將誕生類似的人數:(400 + 400= 800億。預留那些以前死去的人再增加200億:(800 + 200= 1000億。因此,在過去、現在及未來,大約有1,000億男人、女人和兒童將成為全人類的成員。假設當中有20%的人會得救,主耶穌清楚地表明,絕大部分人永遠不會得救(馬太福音/瑪竇福音713-14)。故此,「新耶路撒冷」將需要容納:1,000 x 20% = 200億居民。假設25%的城市空間用於這些居民的「住處」(約翰福音/若望福音142),其餘的分配給街道、公園、公共建築等。假設他們將住在平均樓高為10英尺的多層公寓中,那麼分配給每個人的平均建築面積將是:

= 25% x 1/10 x 「新耶路撒冷」城的長度 x 寬度 x 高度 /20,000,000,000)人

= 0.25 x 0.1 x 7,220,000 x 7,220,000 x 7,220,000)平方英尺 / 20,000,000,000

= 470,458,810 平方英尺/

即使他們每位都住在單層房子裡,那麼分配給每個人的平均建築面積將是:

= 25% x 「新耶路撒冷」城的長度 x 寬度 / 20,000,000,000) 人

= 0.25 x 7,220,000 x 7,220,000)平方英尺 / 20,000,000,000

= 651 平方英尺/

顯然,上主會設計「新耶路撒冷」為所有被救贖的人提供足夠的空間(參閱約翰福音/若望福音142-3)。或者,許多人將在新宇宙的各個角落為主耶穌執行職務。

在這些經文中,數目字「十二」的重複出現是驚人的:

  1. 十二位天使;

  2. 十二座門;

  3. 十二個「根基/基礎」;

  4. 一萬二千「斯塔狄」; 和

  5. 一百四十四肘的城牆(即是12 x 12 = 144)。

一萬二千「斯塔狄」和一百四十四肘都是12的倍數,與(啟示錄/默示錄74 141)144,000相關,這表示上主的子民和聖城都是完美的和完整的,他們將在聖城裡度過永恆。

1.7.5. 城的建築物材料(21:18-21)

描述進而談及這座城的建築物材料。由於人類的語言不足以描述上主和聖城的威嚴和輝煌,所以通常使用貴金屬和寶石去突出祂的榮耀。在(2118-21)中使用珍貴的黃金和寶石是對(以賽亞/依撒意亞5411-12)的一個迴響,當中上主應許用寶石重建耶路撒冷。約翰/若望的這些寶石象徵上主在天上的寶座大殿(啟示錄/默示錄43-6)以及整個「新耶路撒冷」的宏偉和威嚴,故此這座城反映了上主自己的威嚴和輝煌。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1:18

牆是碧玉造的.城是精金的、如同明淨的玻璃。

和合本

城牆是用水蒼玉建造的,城是純金的,好像明淨的玻璃。

思高

由於城牆已於(2117)量度,所以很自然地從牆開始描述其建築物材料。「牆/城牆」據說是用「碧玉/水蒼玉」建造的。存在一個疑問:「到底『碧玉/水蒼玉』是牆的構成物料還是鑲嵌於牆壁表面的物料?」,因為名詞「造/建造」(希臘文:ἐνδόμησις,音譯:endōmēsis)可以解釋為頂層。也許約翰/若望的意思是在牆壁上覆蓋著這種明亮的物料,而不是實心的「碧玉/水蒼玉」牆。

名詞「碧玉/水蒼玉」(希臘文:ἴασπις,音譯:iaspis)在(啟示錄/默示錄)中出現了四次(4321111819)。這種「碧玉/水蒼玉」與我們今天所說的一種綠色的半寶石「碧玉/水蒼玉」不同。也許鑽石會是現代的對等物。在(43)中坐在寶座上的那一位像「碧玉/水蒼玉」一樣,整座城都閃耀著上主的「榮耀/光榮」,發出像「碧玉/水蒼玉」的光輝(2111)。因此,這幅「碧玉/水蒼玉」牆談及上主「榮耀/光榮」的散發。

約翰/若望寫道:「城是精金的/城是純金的」。古代的黃金通常與另一種礦物(如銀)形成合金,因此「精金/純金」特別有價值。這超越了在目前的創造中已知的任何黃金。加上「如同明淨的玻璃/好像明淨的玻璃」表示「精金/純金」是透明的(參閱2121)。這是令人費解的,因為黃金是一種金屬並且它是不透明的。約翰/若望顯然是用明喻去描述「新耶路撒冷」,以傳達其不可言喻的「榮耀/光榮」。約翰/若望可能是指它閃亮的外觀:「精金/純金」像高度拋光的玻璃一樣閃耀。此外,透明玻璃是在約翰/若望的時代最優質的玻璃,所以當他將黃金與透明玻璃進行比較時,他的用意可能是指這座城沒有雜質。恆常的提及透明度表明這座城旨在以光的形式無障礙地傳遞上主的「榮耀/光榮」。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1:19

城牆的根基是用各樣寶石修飾的。第一根基是碧玉.第二是藍寶石.第三是綠瑪瑙.第四是綠寶石.

和合本

城牆的基石,是用各種寶石裝飾的:第一座基石是水蒼玉,第二座是藍玉,第三座是玉髓,第四座是翡翠,

思高

在第14節,我們得知城牆有十二座「根基/基石」,上面寫著十二位「使徒/宗徒」的名字。「根基/基石」現在進一步被描述為「用各樣寶石修飾的/用各種寶石裝飾的」,每座「根基/基石」都有不同的寶石。目前尚不清楚這些「根基/基石」是應該被理解為彼此層疊並延伸到城的四邊,還是理解為十二座門之間的垂直部分(2112)。正如在(2114)的解釋,似乎前者是最有可能的。

城牆下疊的十二根基/基石」

在古代,就像今天一樣,寶石通常是保留給上層結構(參閱歷代志上292)。而用寶石裝飾「根基/基石」是非比尋常的。這樣的「根基/基石」將由上主奠定(以賽亞/依撒意亞5411)。

既然矗立於「根基/基石」上的整幅牆都是「碧玉/水蒼玉」(啟示錄/默示錄2118),所以「第一根基/第一座基石」也應該是「碧玉/水蒼玉」。它並非現代的不透明碧玉,而是半透明的水晶(即是現代的鑽石)。在(啟示錄/默示錄)中,這塊寶石表徵了上主(43)。

第二座「根基/基石」由「藍寶石/藍玉」組成,它是一種深藍色的石頭,帶有硫化鐵礦的閃閃發光斑點(即是現代青金石)。它們與上主的同在(出埃及記/出谷紀2410; 以西結/厄則克耳126 101) 以及「榮耀/光榮」的耶路撒冷的「根基/基石」和門有關(以賽亞/依撒意亞5411; 多俾亞傳1317)。

「綠瑪瑙/玉髓」構成了第三座「根基/基石」。它可能是一塊渾濁的石頭帶有白色或灰色的色調。

第四種是「綠寶石/翡翠」,一種綠色的石頭,與今天的祖母綠相同。它將成為「榮耀/光榮」的耶路撒冷城門的一部分(多俾亞傳1317)。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1:20

第五是紅瑪瑙.第六是紅寶石.第七是黃璧璽.第八是水蒼玉.第九是紅璧璽.第十是翡翠.第十一是紫瑪瑙.第十二是紫晶。

和合本

第五座是赤瑪瑙,第六座是斑瑪瑙,第七座是橄欖石,第八座是綠柱石,第九座是黃玉,第十座是綠玉,第十一座是紫玉,第十二座是紫晶。

思高

「紅瑪瑙/赤瑪瑙」是紅色和白色的分層石頭。它被珍貴用於製作浮雕

「紅寶石/斑瑪瑙」是一種血紅色的石頭,通常用於雕刻。它的紅色使它適合象徵上主的臨在(啟示錄/默示錄43)。

「黃璧璽/橄欖石」可能是像太陽一樣的黃色托帕石或金色碧玉。

「水蒼玉/綠柱石」具有濃郁綠色的色調,類似於祖母綠。

「紅璧璽/黃玉」是一種透明的石頭,類似於玻璃,閃耀著金色的光澤。

「翡翠/綠玉」是帶有綠色的色調的金色。

「紫瑪瑙/紫玉」是藍紫色,或者可能是玫瑰色。

「紫晶」是一種紫色石英,之所以這樣稱呼,是因為它被視為醉酒的解毒劑。

十二根基/基石」

整個畫面是一座璀璨的黃金之城,周圍環繞著鑲嵌著碧玉的牆壁,並坐落在十二座「根基/基石」上裝飾著各種顏色和色調的珍貴寶石。這座城的壯麗無法形容。

列出的寶石與兩段《舊約》經文有相似之處:

  1. 「大祭司/大司祭」的胸牌上有十二塊鑲嵌在金槽中的寶石,排列成四行,每塊石頭代表十二支派中的一個(出埃及記/出谷紀2817-20 3910-13)。

  2. 據說推羅王/提洛王子在「伊甸園」中,佩戴著鑲金的寶石(以西結/厄則克耳2812-13)。

「新耶路撒冷」的根基/基石」寶石

(注意:物品按類型而不是順序排列。)

新耶路撒冷(啟示錄/默示錄2119-20)

大祭司/大司祭的胸牌(出埃及記/出谷紀2817)

推羅王/提洛王子
(
以西結/厄則克耳2812-13)

碧玉/水蒼玉

碧玉/水蒼玉

碧玉/水蒼玉

藍寶石/藍玉

藍寶石/藍玉

藍寶石/藍玉

綠瑪瑙/玉髓

白瑪瑙

-
綠寶石/翡翠 綠寶石/翡翠 綠寶石/紫寶石
紅瑪瑙/赤瑪瑙 紅瑪瑙 紅瑪瑙
紅寶石/斑瑪瑙 紅璧璽/青玉 寶石/赤玉
黃璧璽/橄欖石 金鋼石 金鋼石
水蒼玉/綠柱石 水蒼玉/綠柱石 水蒼玉/橄欖玉
紅璧璽/黃玉 紅璧璽/黃玉 紅璧璽/青玉
翡翠/綠玉 綠寶石/紫寶石 紅玉/翡翠
紫瑪瑙/紫玉 紫瑪瑙/紫玉 -
紫晶 紫晶 -

這些寶石有甚麼象徵意義呢?這些寶石與以下的關鍵主題有關:

  1. 「新婦/新娘」的意象。一位優雅的「新婦/新娘」會在婚禮當天佩戴珠寶(以西結/厄則克耳1610-13)。「新耶路撒冷」是羔羊的「新婦/新娘」,並且她為了與羔羊一起生活而裝飾(啟示錄/默示錄2129)。

  2. 「祭司/司祭」的意象。在「新耶路撒冷」,所有上主的子民都是「祭司/司祭」,並且有祂的名字刻在他們的額頭上,就像「大祭司/大司祭」戴牌子在他的額上一樣(啟示錄/默示錄16 510 206 224; 參閱出埃及記/出谷紀2838)。故此,這座城本身有十二顆寶石是恰當的,因為以色列的「大祭司/大司祭」進入上主臨在的「至聖所」時,佩戴了代表十二支派的一塊有十二顆寶石的胸牌(出埃及記/出谷紀2817-21)。

  3. 創造的意象。與「伊甸園」相關的十二塊寶石符合「新耶路撒冷」的「生命樹」和河流的背景(比較以西結/厄則克耳2813與啟示錄/默示錄221-2)。創造的意象被轉化以適應上主的新創造,它就是這座城的背景。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1:21

十二個門是十二顆珍珠.每門是一顆珍珠.城內的街道是精金、好像明透的玻璃。

和合本

十二座門是十二種珍珠,每一座門是由一種珍珠造的;城中的街道是純金的,好似透明的玻璃。

思高

在「根基/基石」之後,約翰/若望記載了通往這座城的每座「門」都是由「一顆珍珠/一種珍珠」造成的(參閱以賽亞/依撒意亞5412)。在古代,珍珠在寶石中排名最高,因為它們的美麗完全來自大天然,不可能靠人的工藝加以改良。在《聖經》中的珍珠非常珍貴。為了進入天國,商人賣掉了他所有的財產,買了價值不菲的珍珠(馬太福音/瑪竇福音1345-46;參閱76)。

有一個屬靈真理是透過由珍珠製造的門來說明的。珍珠是唯一由活生生的肉軀(即是蠔)形成的寶石。當不起眼的蠔受到傷害時,蠔長出了一顆珍珠以包裹傷害它的入侵性物品。鑲嵌在天國門口的珍珠應該提醒我們:

  1. 基督的苦難為我們打開了天國的大門(約翰福音/若望福音109 146); 和

  2. 基督對於那些傷害過祂的人的回應就是邀請他們分享祂的家。

最後,城內的「街道」,像整座城一樣(2118b),是由「是精金、好像明透的玻璃/純金的,好似透明的玻璃」建造的。與大多數古代城市一樣,「街道」是指「新耶路撒冷」的主要幹道。這條街由「精金/純金」造的象徵天國的完美。約翰/若望將它與代表完美純淨的「明透的玻璃/透明玻璃」進行了比較。它的清晰度如此之高,以至於它完全沒有任何瑕疵。這座城的所有居民都沒有缺陷。

就像在《舊約》聖殿裡事奉的「祭司/司祭」一樣(列王記上/列王紀上630),上主的眾僕走在金色的路面上,這反映了祂的榮耀。在當今世界,黃金是最珍貴的金屬。然而,在「新耶路撒冷」,最珍貴的金屬現在是最充裕的金屬!

1.8. 新城的特別狀況(21:22-22:5)

1.8.1. 城的聖殿(21:22)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1:22

我未見城內有殿、因主 神全能者、和羔羊、為城的殿。

和合本

在城內我沒有看見聖殿,因為上主全能的天主和羔羊就是她的聖殿。

思高

約翰/若望現在從描述這座城轉為描述城內的生活。約翰/若望說:「我未見城內有殿/在城內我沒有看見聖殿」。不是約翰/若望沒有看見聖殿,而是他沒有看見在物質或建築上的聖殿。在古代,每座著名的城都至少有一座中央聖殿。「新耶路撒冷」不僅在這方面與古代城市不同,而且也與所有猶太人對在末日時恢復的耶路撒冷的重建聖殿的期望不同(以賽亞/依撒意亞6013; 以西結/厄則克耳3726-27 撒迦利亞/匝加利亞612-15 多俾亞傳1310-11)。

以西結/厄則克耳主要描述了「千禧年」聖殿將被重建,當基督第二次降臨和祂在地上的耶路撒冷統治一千年時,上主重新聚集以色列在它的土地時(以西結/厄則克耳361-3728 405; 啟示錄/默示錄1911-2010)。那座在過渡性的彌賽亞/默西亞王國裡重建的聖殿預表了上主將與祂的子民同在,最終將被在「新天新地」裡的上主與祂的子民同在所取代。有少許猶太著作與這個將要來臨的沒有聖殿的耶路撒冷概念有相似之處(耶利米/耶肋米亞314-15 以賽亞/依撒意亞6019 參閱啟示錄/默示錄2123)。

在教會時代,信徒自己成為「聖靈的殿/聖神的宮殿」(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619)。但這「聖靈/聖神」的內住只是對將要發生的事情的部分體驗而已(以弗所書/厄弗所書114)。

約翰/若望提供了一個合理解釋關於他的「新耶路撒冷」沒有聖殿的「異象/神視」:「主 神全能者、和羔羊/上主全能的天主和羔羊」親自出現在城裡,並且祂們「為城的殿/就是她的聖殿」。當上主親自與他們同在時,對一個實體建築物作為敬拜場所的需求就黯然失色了(參閱213)。

「全能」被用來強調我們的存在是祂全能和至高無上的「恩典/恩龐」計劃的結果,該計劃完美地為我們提供了救贖。

「羔羊」是主耶穌基督用來強調一個事實,即是我們在那裡是因為祂作為上主的羔羊所做的工作。

1.8.2. 城的照明(21:23)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1:23

那城內又不用日月光照.因有 神的榮耀光照.又有羔羊為城的燈。

和合本

那城也不需要太陽和月亮光照,因為有天主的光榮照耀她;羔羊就是她的明燈。

思高

這座城不需要「日月光照/太陽和月亮光照」。整節經文的措辭基於(以賽亞/依撒意亞6019請參閱下表進行比較:

比較以賽亞/依撒意亞6019與啟示錄/默示錄2123

以賽亞/依撒意亞6019

啟示錄/默示錄2123

日頭不再作你白晝的光/太陽不再是你白天的光明

那城內又不用日光/那城也不需要太陽

月亮也不再發光照耀你/月亮也不再照耀你

不用月光照/不需要月亮光照

上主卻要作你永遠的光/上主要作你永久的光明

因有 神的榮耀光照/因為有天主的光榮照耀她

你神要為你的榮耀/你的天主要作你的光輝

羔羊為城的燈/羔羊就是她的明燈

約翰/若望以賽亞/依撒意亞的分句:「你神要為你的榮耀/你的天主要作你的光輝」變成了一個彌賽亞/默西亞的應驗:「羔羊為城的燈/羔羊就是她的明燈」。上主和羔羊(即是基督)共享同樣的「榮光/光榮」(約翰福音/若望福音114),從而強調了羔羊的神性與上主的並列。將羔羊識別為「燈/明燈」可能會讓人想起(詩篇/聖詠13217),當中上主為祂的「受膏者/受傅者」備妥了明燈。

這座城不需要照明的原因是「有 神的榮耀光照.又有羔羊為城的燈/有天主的光榮照耀她;羔羊就是她的明燈」。因為「神就是光/天主是光」和「在他毫無黑暗/在他內沒有一點黑暗」(約翰一書/若望一書15),因為基督自己是「世上的光/世界的光」(約翰福音/若望福音95)。就像「神的榮耀/天主的光榮」使古代的聖殿充滿了令人震憾的「榮光/榮耀」(列王記上/列王紀上810-11),然後是「千禧年」的聖殿(哈該/哈蓋27-9; 以西結/厄則克耳444),所以「神的榮耀/天主的光榮」將無處不在地照亮「新耶路撒冷」。

其實,這段經文並沒有說將不會有太陽或月亮,只是說將「不用/不需要」太陽或月亮照耀這座城。請記住,在地上的會幕和聖殿裡,在聖所裡是有人工照明的。然而,即使在「至聖所」裡,也是沒有這樣的照明,因為上主的雲彩榮耀給了它亮光。可能有太陽或月亮,它們可能仍然為外圍地區提供亮光,因為上主已應許了它們,以及所有的「星宿/諸星」,將永遠長存(詩篇/聖詠14836; 但以理/達尼爾123),但只是城內將不需要它們的照明。

1.8.3. 國/萬民城(21:24)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1:24

列國要在城的光裏行走.地上的君王必將自己的榮耀歸與那城。

和合本

萬民都要藉著她的光行走,世上的君王也要把自己的光榮帶到她內。

思高

上主和羔羊的光是如此強烈,以至「列國要在城的光裏行走/萬民都要藉著她的光行走」。這座城的亮度將足夠為整個新地球提供照明。在「新耶路撒冷」可以看見上主的「榮耀/光榮」,「列國/萬民」和「君王」被它的光輝所吸引(以賽亞/依撒意亞601-3)。

對「列國/萬民」的提及引發了對其身份進行調查。有些人認為這段經文是對「千禧年王國」的概述。但這樣的解釋並不能公正地看待(啟示錄/默示錄)的時序。他們身份的線索可以從「新耶路撒冷」的城門中找到(參閱啟示錄/默示錄211214)。任何想進入這座城的人都必須獲得通過城門的許可。有資格居住在「新耶路撒冷」城內的人是:

  1. 《舊約》的聖徒(即是以色列十二支派)(參閱2112); 和

  2. 教會及「災難期」的聖徒(即是十二「使徒/宗徒」)(參閱2114)。

相反,「列國/萬民」是沒有資格永久居住在這座城內的人,儘管他們被允許偶爾參觀這座城。他們是得救的人,在「千禧年王國」中倖存下來,沒有死去,也沒有加入撒但/撒殫的叛亂,並且他們經歷了某種適合他們在「永恆狀態」的新地球上生活的轉變。他們將像墮落前在「伊甸園」裡的亞當夏娃/厄娃一樣。他們將居住在新地球上,樂園已恢復了(221-5),直到永遠。這些將是上主的聖徒將要管治的人(225)。

那麼「地上的君王/世上的君王」的身份如何?他們是將與基督一起作王的聖徒(馬太福音/瑪竇福音1928 252123; 路加福音2230; 提摩太後書/弟茂德後書212; 啟示錄/默示錄226-27 321 2046)。他們將被主耶穌委任為君王以統治新地球的列國。他們不僅將在「新耶路撒冷」擁有他們的住所,並且還在劃分了國界的新地球上擁有管轄權。

約翰/若望看見「列國/萬民」(以賽亞/依撒意亞22 6035; 但以理/達尼爾714; 彌迦/米該亞42; 撒迦利亞/匝加利亞211823)和「君王」(詩篇7210 1384)來到末期的耶路撒冷朝聖,這是《舊約》先知所預見的,實際上將發生在他眼前所見的未來「新耶路撒冷」。「列國/萬民」將前來:

  1. 學習上主的道理(以賽亞/依撒意亞22-4; 彌迦/米該亞41-4; 耶利米/耶肋米亞317; 詩篇2227-28 869/聖詠2228-29 869)

  2. 敬拜上主(詩篇/聖詠969; 撒迦利亞/匝加利亞1416)

  3. 守住棚節/舉行帳棚節(撒迦利亞/匝加利亞1416-19);

  4. 事奉上主(西番雅/索福尼亞39); 及

  5. 進貢禮物給上主(詩篇/聖詠968; 西番雅/索福尼亞310; 多俾亞傳1311)。

1.8.4. 進入這城(21:25-27)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1:25

城門白晝總不關閉.在那裏原沒有黑夜。

和合本

她的門白日總不關閉,因為那裏已沒有黑夜。

思高

約翰/若望的日子裡,黑夜是一個充滿危險的時刻。旅客們必須確保到達了他們的目標地方的城內,這樣城門就會在他們身後關閉,保護他們免受強盜的侵害。當黑暗來臨時,眾城關閉了它們的大門以阻擋敵人。

約翰/若望的插話:「在那裏原沒有黑夜/因為那裏已沒有黑夜」解釋了為甚麼在前面的子句中只提及「白晝/白日」。約翰/若望已經斷言,在這座新城將不需要陽光(2123),因為上主會提供它的光。在上主之城,晝夜是無法分辨的,因為沒有黑暗。

在《聖經》中,「黑夜」是一個標準的隱喻指:

  1. 黑暗和罪惡的時代(約翰福音/若望福音319 1330; 羅馬書1312; 帖撒羅尼迦前書/得撒洛尼前書55; 啟示錄/默示錄225);  

  2. 與上主隔絕(馬太福音/瑪竇福音623 812 2213 2530)。

所有的黑暗都將在上主和羔羊的光輝面前被消除。罪的權勢已經消失,不會再有危險了。當約翰/若望說:「城門白晝總不關閉/她的門白日總不關閉」時,他肯定了「新耶路撒冷」的絕對安全和開放,因此大門將保持打開狀態,允許所有人都能立即進入上主的面前(參閱以賽亞/依撒意亞6011)。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1:26

人必將列國的榮耀尊貴歸與那城。

和合本

萬民都要把自己的光榮和財富運到她內。

思高

由於大門敞開,「列國/萬民」可以自由進入;當他們這樣做時,他們將把「列國的榮耀尊貴歸與那城/自己的光榮和財富運到她內」。在(啟示錄/默示錄2124)中,他們把自己的「榮耀/光榮」帶入其中,現在他們不僅把自己的「榮耀/光榮」,甚至「尊貴/財富」也帶進這座永恆之城內。

(以賽亞/依撒意亞)中,列國不僅把物質上的財寶帶去以色列,而且還把自己帶去成為上主的敬拜者(以賽亞/依撒意亞605-14 614-6)。在(啟示錄/默示錄)中,在敬拜中的「榮耀/光榮」總是歸與上主(4911 512-13 712)。因此,這個意象是皇家商隊前往「新耶路撒冷」朝聖敬拜上主。他們在地上的「榮耀尊貴/光榮和財富」現在都要進貢給上主。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1:27

凡不潔淨的、並那行可憎與虛謊之事的、總不得進那城.只有名字寫在羔羊生命冊上的纔得進去。

和合本

凡不潔淨、行可恥的事及撒謊的,絕不得進入她內;只有那些記載在羔羊生命冊上的,纔將得進入。

思高

這節經文只是重申在(218)的應許。永恆之城是一個神聖的空間;因此,即使大門敞開,某些東西也永遠無法進入這座城(參閱2215)。有三個群組不能進入:

  1. 「不潔淨」。它是指任何不聖潔的生物或任何不純潔的東西。有許多《舊約》預言,當上主帶來祂的國度時,將不會有任何不潔凈的東西出現(以賽亞/依撒意亞358 521)。(馬可福音/瑪爾谷福音720-23)告訴我們甚麼是不潔。任何污穢的實體都將不可以進入並污染這座城(啟示錄/默示錄2215)。

  2. 「可憎/可恥」。那些做出可恥行為的人被排除在外。它是指上主絕對憎惡的事情,例如在(174-5)中大淫婦的行為。

  3. 「虛謊/撒謊」。它是指不信和自稱猶太人的謊言(39),假教師(22),「尼哥拉黨/尼苛勞黨」人(2615),假先知(220 1314 1613 1920),及那些教會成員他們邪惡的行為反駁了其聲稱的「信心/信德」。他們都追隨撒但/撒殫這個大騙子(129 203)。相比之下,聖徒「口中察不出謊言來/口中沒有出過謊言」(145)。

聖徒是唯一被允許進入天城的人,因為他們「名字寫在羔羊生命冊上/記載在羔羊生命冊上」(參閱35 138 178 201215)。「羔羊生命冊」就像「新耶路撒冷」的公民登記冊(參閱詩篇95 6928/聖詠96 6929; 以賽亞/依撒意亞43; 但以理/達尼爾121; 腓立比書/斐理伯書320 43)。一般的城市都保存了登記冊,以識別那些享有公民身份待遇的人。人們可能會因干犯嚴重罪行而從登記冊中被除名。在本節經文中提及的惡習被認為與本冊的登記不符。

它明確地指出這是「羔羊」的冊。重申,基督的死使救恩成為可能的這個想法(啟示錄/默示錄138)。他們在創世之前就寫在「羔羊生命冊上」的(178),這意味著他們當時被確定為將從羔羊的救贖死亡中受惠的人。因此,他們被賜予了永生的保證,這是羔羊的死亡結果。

若果這節經文被抽離其上文下理,似乎那些「不潔淨」、「可憎/可恥」和「虛謊/撒謊」的人依然在新的地球上,這些失喪的人將在城外遊蕩,最終有機會悔改並進入城內。這個睇法是錯誤的,原因如下:

  1. 事實上,凡沒有把名字寫上並保留在羔羊生命冊上的人都已被丟入「火湖/火坑」裡(2015),所以這些人甚至連接近珍珠門也不可能。

  2. 該意象對應主耶穌在「城門外」受難(希伯來書1312-13),及褻瀆者被帶到「營外」的《舊約》詛咒(利未記/肋未紀241423)。它象徵排斥和恥辱。

  3. 這節經文應被解讀為對約翰/若望聽眾的一個教牧警告。重點是那些聲稱有「信心/信德」但他們的罪惡生活方式與之矛盾的人,這就是他們是假基督徒和說謊者的明顯證據。約翰/若望的意圖不僅是提供關於未來命運的信息,而是警告當時(以及隨後)在七個教會中的會眾,參與未來之城的唯一途徑就是馬上轉為效忠於羔羊。

這座城將是一個完美的生活環境與多個世紀以來的人類罪惡形成鮮明對比,並且這座城的居民將以永生和絕對道德純潔為特徵。

1.8. 「新耶路撒冷」的物品供應(22:1-3)

這些「異象/神視」以回到最初的創造和「伊甸園」而結束。在(創世記/創世紀)第2至3章的首個「伊甸園」,上主的原意是提供一個「樂園」作為祂與人類立約的一部分。在(創世記/創世紀2:8; 3:23-24)中,名詞「伊甸園」(希伯來文:עֵ֖דֶן,音譯:ʿēḏen的意思是平地、豪華、喜悅或快樂。在(以賽亞/依撒意亞51:3)的七十賢士譯本中,這個希伯來文名詞被翻譯為希臘文的名詞παράδεισον」(音譯:paradeison)是樂園的意思。亞當夏娃/厄娃被安置在園裡,不僅是為了享受它,也是為了照顧它作為他們對上主的事奉(創世記/創世紀2:15)。從某種意義來說,在花園耕種是一種敬拜行為。同時,他們的整個存在都是面向上主的。這就是為甚麼他們可以享用「生命樹」,但不能享用「分別善惡樹/知善惡樹」(創世記/創世紀2:17)。這樣做就是靠自已及自己的知識去取代對上主的仰賴。當他們參與其中時,他們就失去了在樂園中的位置,及被推入了這個死亡的世界(創世記/創世紀3:19; 參閱羅馬書5:12-21)。對於猶太人,這個伊甸樂園隨後被帶到天上以等待忠信者(肋未之約18:10-11; 但之約5:12-13; 巴路克後書4:3-7)。這裡的「異象/神視」顯示它降臨到這個更新了的地球上,以歸還給上主的子民。

1.8.1. 生命之水的河(22:1)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2:1

天使又指示我在城內街道當中一道生命水的河、明亮如水晶、從 神和羔羊的寶座流出來。

和合本

天使又指示給我一條生命之水的河流,光亮有如水晶,從天主和羔羊的寶座那裏湧出,

思高

(啟示錄/默示錄219)中,天使曾把「新娘/新婦」,即是「新耶路撒冷」城,「指給」約翰/若望看。在本節經文中,天使向約翰/若望「指示」了這座城的第二部分「異象/神視」,即是「生命水的河/生命之水的河流」。這座城的最後插章部分側重於城內的狀況,特別是關乎這座城的公民。

(創世記/創世紀210)中,有一條河從「伊甸園」流出「滋潤那園子/灌溉樂園」,但生命僅限於「生命樹」(創世記/創世紀29 322-24)。在這個重獲的「伊甸園」中,「生命樹」矗立於河的兩岸(啟示錄/默示錄222),河本身由「生命水/生命之水」組成。此外,在(創世記/創世紀)中,河水「從伊甸園」流出,然而在這裏,它「從寶座」流出。「伊甸園」已與這城融為一體。這個背景不僅來自(創世記/創世紀),還來自以下書卷:

  1. 一條河從更新後的聖殿祭壇流出,將它所接觸到的一切都變成活的,從而使生物和魚類繁衍生息(以西結/厄則克耳471-12)。

  2. 活水將在上主的日子從耶路撒冷流出(撒迦利亞/匝加利亞148; 參閱詩篇369 464/聖詠3610 465; 以賽亞/依撒意亞356-9 443 551; 約珥318/岳厄爾418)。

  3. 主耶穌是活水(約翰福音/若望福音410-14)。

  4. 「聖靈/聖神」是活水的江河(約翰福音/若望福音737-39)。

  5. 羔羊帶領「得勝/勝利」的聖徒到「生命水的泉源/生命的水泉」(啟示錄/默示錄717)。

  6. 上主將生命泉之水白白賜給信徒(216 2217)。

所有這些意象都結合在這裡的「生命水的河/生命之水的河流」。

補充說明,這種水是「明亮如水晶/光亮有如水晶」對應於(46)的「如水晶的玻璃海」,(2111)的「如水晶的碧玉」和(2118)的「如精金的玻璃」,並添加了「明亮/光亮」的意象強調了這最終的「伊甸園」的「榮耀/光榮」。所有這些意象都象徵上主的純潔、聖潔和超然的「榮耀/光榮」。古代世界和我們今天一樣存在水污染問題,因此純淨之水的想法在當時也很有意義。

(創世記/創世紀)2章的河水從園子裡流出,(以西結/厄則克耳)47章的河是從聖殿裡流出,這條河「從 神和羔羊的寶座流出來/從天主和羔羊的寶座那裏湧出」。上主和羔羊是並列的。直到現在,約翰/若望已將聖子與坐在寶座上的聖父區分出來(參閱啟示錄/默示錄5613 616 71017),但現在他們一起坐在寶座上。從某種意義上,在末世基督將「把國交 與父神/王權交於天主父」(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1524),但從另一種意義上,他們將是共同作王直到永遠,就像在這裡一樣。這些並不矛盾而是補充。在(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1524)中,當「基督將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能的、都毀滅了/基督將消滅一切率領者、一切掌權者和大能者」時,王國就交給了上主,這一個事件是發生在此之前,即是在末世(啟示錄/默示錄1911-21)。在「永恆狀態」中,上主將使基督與祂共同作王,一個祂將永遠保持的地位。

在天上同坐寶座是(啟示錄/默示錄321223)的教導(參閱詩篇/聖詠1101; 希伯來書13)。兩位同坐在一個寶座上,但他們不是兩個獨立的個體。上主是獨一的(提摩太前書/弟茂德前書25; 加拉太書/迦拉達書320),聖父和聖子「原為一/原是一體」(約翰福音/若望福音1030)。也許我們可以這樣說明。一間有三位合夥人的企業。出現了一問題,三位合夥人制定了一個所有人都同意的計劃。一位合夥人離開並執行計劃(即是主耶穌基督)。第二位合夥人向員工透露計劃(即是「聖靈/聖神」)。問題解決後,執行計劃的合夥人返回並將一切交還給這間所有三個人都是平等合夥人的企業,這樣合夥人在一起可能就是一切。

由於「海也不再有了/海也沒有了」(啟示錄/默示錄211),這條取之不盡的大河將供應新地球所需的水循環。肯定到處都有豐富的珍貴草本植物、草藥和樹木,就像在起初「甚好/很好」的創造世界中一樣(創世記/創世紀11131)。

1.8.2. 生命樹(22:2)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2:2

在河這邊與那邊有生命樹、結十二樣果子、〔樣或作回〕每月都結果子.樹上的葉子乃為醫治萬民。

和合本

流在城的街道中央;沿河兩岸,有生命樹,一年結十二次果子,每月結果一次,樹的葉子可治好萬民。

思高

(創世記/創世紀322-24)中,接觸「生命樹」是禁止的,因為這會使擁有凡人身體的人永續舊有的犯罪本性。因此,在「恩典/恩龐」中,亞當和他的後代被阻止吃這樹的果子。在「伊甸園」裡有一條河和一棵「生命樹」(創世記/創世紀28-10)。因此,在這裡的重獲樂園,我們既看見了「生命河」也看見了「生命樹」。然而,有一樣東西明顯不同。這裡沒有「分別善惡樹/知善惡樹」。上主將是人類唯一的知善來源。人類將不會再試圖成為上主了。人類在(創世記/創世紀)中所失去的,被羔羊取回。

這條「生命河」,來自上主和羔羊的寶座,將沿著「城內街道/街道中央」流下。這當然是在(啟示錄/默示錄2121)中用「純金像透明玻璃」建造的街道。因此,它是「新耶路撒冷」的主幹道。

由於名詞「樹」(希臘文:ξύλον,音譯:xylon)是單數的,所以關於它是否河岸上的一棵樹(正如創世記/創世紀322)存在一些疑問這個名詞在希臘文手抄本中並沒有定冠詞,可能指向一個集體的意義。因此,最好將此作為一個集體單數指這條河兩岸的許多樹木(參閱以西結/厄則克耳4712)。在這方面,這個新樂園與亞當被創造時所處的樂園形成強烈對比,在那裡似乎只有一棵樹被指定為「生命樹」(創世記/創世紀322)。在未來的蒙福狀態中,那棵樹將比比皆是,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地享用它。

這個描述「在河這邊與那邊有生命樹/沿河兩岸,有生命樹」有兩個可能的情景:

  1. 情景一:街道中央有一排樹,兩旁是分成兩條樹枝在河流上。

  2. 情景二:樹木分成兩排,各排在河的兩岸。這是得到《舊約》經文支持的排列(以西結/厄則克耳47712)。我較喜歡這個解釋。

情景一:街道中央有一排樹,兩旁是分成兩條樹枝在河流上

情景二:樹木分成兩排,各排在河的兩岸。

正如以西結/厄則克耳的水使樹木結果子,因為它們「從聖所流出」(以西結/厄則克耳4712),同樣約翰/若望「異象/神視」的水也使樹木結果子,因為它們「從 神和羔羊的寶座流出來/從天主和羔羊的寶座那裏湧出」,它們一起是新世界的聖所。來自上主和羔羊的「活水」代表永恆的生命,因為上主的同在將生命賜給所有能夠與 祂親密共融的人(參閱啟示錄/默示錄2217)。

對「結十二樣果子、〔樣或作回〕每月都結果子/一年結十二次果子,每月結果一次」這句話有以下兩個可能的解釋:

  1. 這棵樹將結出十二「樣」的果子。神奇的繁殖力通常與末世有關(以諾前書/哈諾客前書1019; 巴路克後書295)。它將成為一個特別的紀念和象徵關乎我們的永生在各方面的奇妙祝福。

  2. 這棵樹將結出十二「收成」的果子。字面意思是生產「十二果子」(希臘文:καρποὺς δώδεκα,音譯:karpousdeka),每個月都結出果子。「樣」這個字是由翻譯者加插的。下一句「每月都結果子/每月結果一次」解釋了十二果子是在十二個月中的每一個月收成一次的果子。逐個月的收成與(以西結/厄則克耳4712)的描述一致。這個想法是,樹將在全年每一個月結出果子,這樣就有十二次果子的收成。這個想法是豐盛,而不是多樣性。我同意這個解釋。

還要注意隱含的教導,即是實際的時間週期將永遠持續下去。月份被確立了在「新耶路撒冷」的這個事實表明地球的軌道和自轉將按照上主在起初時所建立的那樣繼續進行,同樣月球也將繼續環繞地球運行。

最後,我們讀到「樹上的葉子乃為醫治萬民/樹的葉子可治好萬民」。這提出了兩個問題:

  1. 人類是否必須吃喝才能生存於「永恆狀態」?

  2. 疾病是否仍然存在於「永恆狀態」?

1.8.2.1. 擁有榮耀身體的聖徒

聖徒在復活後將擁有一個榮耀的身體,就像主耶穌基督一樣(參閱腓立比書/斐理伯書321; 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15424352-54; 約翰一書/若望一書32)。在第3節的下一句話講述了「沒有咒詛/咒詛不再存在了」,這表明在「新耶路撒冷」是不可能有疾病的。這些經文的意思是擁有不朽壞的榮耀身體的聖徒既不需要食物來維持生命,也不需要葉子來醫治。對於聖徒來說,樹和河將在那裡作為象徵,就像主的晚餐一樣,紀念他們在基督內的永生。

(啟示錄/默示錄27)中,吃「生命樹」的果子是對那些「得勝/勝利」者的應許。在第2和第3章所有「得勝/勝利」者經文的背景下,它可能是指某種最高級的經歷和祝福作為對忠信者的獎賞。也許這應許是作為克服今生考驗的動力,因為它們根本無法與將要來臨的祝福相提並論。

雖然這樣的人將擁有不需要食物來生存的榮耀身體,但在福音書中提及了一個在榮耀身體裡吃食物的人。主耶穌基督復活後在祂榮耀的身體裡與祂的門徒一起吃喝(路加福音2441-43; 約翰福音/若望福音2113-15)。祂可以吃並確實吃了,但它並不是維持祂榮耀身體的生命所必需的。「生命樹」的果子有可能被居住在「新耶路撒冷」的聖徒享用。

1.8.2.2. 擁有非榮耀身體的人們

另一方面,在地上的「千禧年王國」(啟示錄/默示錄1919-21)和新地球(212426)期間,仍然存在著非榮耀的身體的人們生活在「列國/萬民」中。他們仍然需要吃、喝和治療。他們必須訪問「新耶路撒冷」才能喝活水,吃果子,並定期獲得樹葉以保持他們的健康。

有些人認為這對於那些非榮耀身體的人們來說是不公平的,因為他們在各方面都不如聖徒。似乎他們在地上的「千禧年王國」和新地球被視為二等公民。這是有充分理由的。主耶穌說:「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纔是有福的」(約翰福音/若望福音2029)。他們不願意在「恩典/恩龐」時代(即是教會時代)接受基督為救主。他們只有在看見祂「榮耀/光榮」的再來之後才轉向基督。正因為如此,它激勵約翰/若望的讀者,現在是時候接受主耶穌為救主了,以免失去在「千禧年」以及「永恆狀態」的一些祝福或特權。

1.8.3. 上主的寶座和僕人的事奉(22:3)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2:3

以後再沒有咒詛.在城裏有 神和羔羊的寶座.他的僕人都要事奉他.

和合本

一切詛咒不再存在了。天主和羔羊的寶座必在其中,他的眾僕要欽崇他,

思高

沒有咒詛及有上主和羔羊的同在進一步成為這個恢復的樂園特徵。短語「以後再沒有咒詛/一切詛咒不再存在了」有以下含意:

  1. 它強調城裡沒有甚麼可憎的東西(啟示錄/默示錄2127)。

  2. 它指「咒詛/詛咒」本身被移除了。首先,它指上主因人類吃了「分別善惡樹/知善惡樹」上的果實而犯罪後施加的「咒詛/詛咒」。這個「咒詛/詛咒」包括為糊口而勞動及生育的痛楚。結果,人們被逐出了樂園並與「生命樹」分隔(創世記/創世紀317-24)。在「新耶路撒冷」,「咒詛/詛咒」被移除了,因為罪已經消失,人們現已來到「生命樹」旁(啟示錄/默示錄222)。

  3. 耶路撒冷不會落入戰爭的「咒詛/詛咒」,而會是安全的(撒迦利亞/匝加利亞1411)。在「新耶路撒冷」,上主與邪惡的爭戰已經結束。巴比倫、「獸」和撒但/撒殫已經被打敗了(啟示錄/默示錄1716 1920 2010),來到耶路撒冷的「列國/萬民」是作為敬拜者,而不是作為敵人。戰爭的「咒詛/詛咒」消失了。

既然「咒詛/詛咒」被除去了,就沒有甚麼能阻擋上主住在祂的子民中,所以「在城裏有 神和羔羊的寶座/天主和羔羊的寶座必在其中」。約翰/若望說這座城對聖徒的一切意義都因上主和羔羊與祂的子民同在而成為可能,包括:

  1. 永生;

  2. 豐富的供給;

  3. 完全治癒; 

  4. 絕對安全。

重複第1節:「神和羔羊的寶座/天主和羔羊的寶座」強調天父和羔羊同坐在寶座上(參閱2122-23)。

此外,既然王在那裡,「他的僕人都要事奉他/他的眾僕要欽崇他」是理所當然的。名詞「僕人/眾僕」(希臘文:δοῦλοι,音譯:douloi)是指由某人合法擁有的一個人,其全部生計和目標都是由主人決定。書中對「僕人/眾僕」的強調(11 7315 1118 1925 226)定義了上主與人之間的關係。我們已被祂的寶血贖回屬於祂是祂的特別產業。因此,我們是祂家庭的成員,受到祂的保護。作為回應,我們敬拜祂並為祂提供「祭司/司祭」服務。

動詞「事奉/欽崇」(希臘文:λατρεύσουσιν,音譯:latreusousin)具有事奉和崇拜的雙重含意。正如(715)所說,我們「在神寶座前,晝夜在他殿中事奉他/站在天主的寶座前,且在他的殿宇內日夜事奉他」。聖徒是上主的「祭司/司祭」(16 510 206)。這是上主子民永遠的指定活動。這是亞當夏娃/厄娃在起初的「伊甸園」裡的工作,現在這將是聖徒在最後的「伊甸園」裡的榮幸任務。在這裡的原則是永恆將不會是一個永遠無所事事的時期,而是每個人都將參與為上主事奉的一個特殊使命的時期。

使用單數代名詞「他」(希臘文:αὐτῷ,音譯:autō)強調了聖父和聖子的合一(參閱約翰福音/若望福音1030)。

1.8.4. 通過面對面的交流獲得完美的視線(22:4a)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2:4a

也要見他的面.

和合本

瞻望他的容貌;

思高

上主子民的喜樂不僅在於事奉,還在於他們將「要見他的面/瞻望他的容貌」。沒有人見過上主(約翰福音/若望福音118 646; 約翰一書/若望一書412),但約翰/若望在此寫道榮耀的聖徒將看見祂的聖容,這是《舊約》聖徒表達的一個願望(約伯記/約伯傳3326 詩篇/聖詠1715 274)。縱觀救贖的歷史,上主的臨在是透過不同的中介方式傳遞給人類,包括:

  1. 在《舊約》中,它是透過先知的話語、夢和天使來傳遞的。

  2. 沒有人能看見上主的臉而仍然生存的。摩西/梅瑟被允許看見祂的背後,但不能看見祂的臉(出埃及記/出谷紀332023)。

  3. 主耶穌道成肉身,以自己的身份將上主的臨在帶給人(馬太福音/瑪竇福音123); 看見和認識基督就是看見及認識天父(約翰福音/若望福音1479 173)。

  4. 我們目前的存在是作為天上的國民(腓立比書/斐理伯書320),我們在基督內坐在上主的身旁(以弗所書/厄弗所書26-7)並在屬靈上看見上主(希伯來書1214)。

這個上主的「異象/神視」仍然是一種中介傳遞的「異象/神視」,只有在「信心/信德」內才能實現。在未來的時代,「信心/信德」將讓位給視線(詩篇/聖詠1715 馬太福音/瑪竇福音58 約翰一書/若望一書32)。在「新耶路撒冷」,上主將與我們同在(啟示錄/默示錄224),我們將真實地看見祂的臉。上主與祂子民的關係與墮落之前的樂園一樣,當時祂在「涼風/晚涼」的日子裡與亞當夏娃/厄娃走路和交談(創世記/創世紀38-19)

今天我們相信並講授「三位一體/天主聖三」的「教義/教理」。我們講授它,並相信它,但誰能真正說他完全理解它呢?但到時我們將會。

1.8.5. 一個完美的名字和身份(22:4b)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2:4b

他的名字必寫在他們的額上。

和合本

他們額上常帶著他的名字。

思高

他們的額上也將會有「他的名字」(參閱啟示錄/默示錄217 312 73 141)。額上的名字是擁有權和歸屬感的一個印記和證明。這將是我們的身份和保證,我們是屬於主和永恆之城,有資格因羔羊的工作而在那裡。為了幫助理解這點的意義,注意以下四點:

  1. 它應驗了對「得勝/勝利」者的應許,他們有資格住在「新耶路撒冷」(312)。

  2. 正如上主在祂的書卷內寫上了那些進入「新耶路撒冷」的人的名字(138 178 2127),祂也把自己的名字寫在他們身上。

  3. 正如支派和「使徒/宗徒」的名字刻在城內一樣(211214),上主的名字也刻在城內的居民身上。

  4. 一位天使在144,000以色列人的額上蓋印,以表明他們受到保護,免受上主的忿怒(73)。相比之下,「獸」的頭上有褻瀆的名號(131),「大淫婦」的額上有「巴比倫」的名字(1735),及「獸」的追隨者額上有牠的名字或「數目/數字」(1317)。

1.8.6. 完美的光線和照明(22:5a)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2:5a

不再有黑夜.他們也不用燈光日光.因為主 神要光照他們.

和合本

也不再有黑夜了,他們不需要燈光,也不需要日光,因為上主天主要光照他們;

思高

這節經文是總結了約翰/若望在恢復的樂園「異象/神視」中所說的最後一段話(211-225)。透過重複(212325)的意象,他試圖強調以下信息:

  1. 不再有黑夜(2125); 

  2. 不需要陽光(2123)。

在古代,「黑夜」被交付給邪惡和魔法,因為那時的惡魔擁有特殊的力量。正如撒迦利亞/匝加利亞所預言的那樣,未來的世代將不會分白天和黑夜而是連續的一天(撒迦利亞/匝加利亞147 參閱啟示錄/默示錄2125)。以賽亞/依撒意亞預言了「黑夜」的消失,太陽和月亮的光將被上主榮耀的永恆之光所取代(以賽亞/依撒意亞6019-20 參閱啟示錄/默示錄2123)。不再有黑夜,正如大海、死亡、痛苦和咒詛所構成的威脅不再存在一樣(2114 223)。

在這個黑暗的世界裡,光必須來自「燈」或「太陽」。在「新耶路撒冷」,上主永遠同在,及祂的榮耀「要光照他們」,使所有其他光源都變得不必要。因為上主照耀世人意味著祝福和恩惠(民數記/戶籍紀625 詩篇46 3116 803 8915/聖詠47 3117 804 8916)。

1.8.7. 完美的晉升(22:5b)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2:5b

他們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

和合本

他們必要為王,至於無窮之世。

思高

最後,在上主臨在的光照下,聖徒「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必要為王,至於無窮之世」。上主僕人的最高特權是參予上主永恆的統治。這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1. 在這個現世我們是在基督內的王室成員和「祭司/司祭」(彼得前書/伯多祿前書29)。

  2. 我們將在基督的「千禧年」統治期間與祂一起作王(啟示錄/默示錄2046)。

  3. 在「新耶路撒冷」,我們將作為王室成員永遠作王(參閱但以理/達尼爾727)。

這是上主命令人類統治一切受造物的最終應驗(創世記/創世紀126)。經文沒有明確指出上主的僕人將要統治那些人,但據推測那將是「列國/萬民」(啟示錄/默示錄2124 222),他們將繼續在新地球上繁衍,就像亞當夏娃/厄娃在墮落之前對舊地球所做的那樣。

我們的《聖經》以原始創造的最終恢復結束。保羅/保祿教導說,雖然受造物目前正處於敗壞的轄制中,但它仍然熱切地期望從這種轄制中解脫出來的時刻。這將在上主的兒女被帶入為他們預備的榮耀未來時發生(羅馬書819-21)。雖然罪已經玷污了人類的歷史,但上主已透過祂兒子的救贖,啟動了一種新的人類。在當今世代,祂統治著所有因「信心/信德」而歸向祂的人的心。在未來的世代,這個統治將全部完成。罪將永遠被除去,「伊甸園」的計劃將完全實現。

 

2. 結語(22:6-21)

在這本書的最後部分,約翰/若望報告了上主給他的結論性信息和指示。它包括天使和約翰/若望之間,以及主耶穌約翰/若望之間的會話交流。三個重點標誌著這個結語:

  1. 這個預言是真實的(啟示錄/默示錄226-78-91618-19);

  2. 主耶穌「必快來/快要來」(226-7101220); 

  3. 不合適的人應該注意,而信徒應該鼓起勇氣(2211-121517-19)。

整個結語與第一章有密切關係。請參閱下表進行比較:

啟示錄/默示錄11-11216-11之間的關係 

 

啟示錄/默示錄1:1-11

啟示錄/默示錄:6-21

預言的起源:上主與主耶穌 1:1 22:6
預言的主題:快要發生的事 1:1 22:6
預言的傳達:天使 1:1 22:6,8,16
預言的作者:約翰/若望 1:1,4,9 22:8
預言的真實性:預言是真實的 1:3 22:6,7,9,10,18-19
預言的載體:先知 1:1,9-11 22:8,9,10
預言的受信人:僕人 1:1 22:6
預言的目的地:教會 1:3,11 22:16,18
預言的祝福:對於遵行的人 1:3 22:7,12,14
預言的警告:對於不義的人 1:7 22:11,12,18-19
預言的中心:基督 1:2,5,9 22:16,18,20
預言之神:「阿拉法和俄梅戛/阿耳法和敖默加 1:17 22:13
預言的主角:上主 1:5,7 22:12,13,16
預言的希望:必快來 1:3,7 22:7,10,12,20

開場白對所有「遵守/遵行」它的人宣佈祝福(1:3),而結論則對所有不「遵守/遵行」它的人發出嚴厲的「咒詛/詛咒」(22:18-19)。結語清楚地表明本書的目的是促使上主的子民遵守(22:7)以便他們得到救恩的賞賜(22:14)。

2.1. 對忠信者的應許(22:6)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2:6

天使又對我說、這些話是真實可信的.主就是眾先知被感之靈的 神、差遣他的使者、將那必要快成的事指示他僕人。

和合本

天使又給我說:「這些話都是可信而真實的,因為是賜先知神恩的上主天主,派遣了自己的使者,把那些必須快要發生的事指示給自己的僕人們。」

思高

這節經文的講者可能是向約翰/若望展示「新耶路撒冷」的天使(21915 221),儘管一些解經者提出講者是基督或向約翰/若望「啟示/默示」整本書的天使(11)。但是由於這節經文並沒有示意改變,讀者可假定是那位從(219-225)便一直講述的天使。

短語「這些話是真實可信的/這些話都是可信而真實的」是(215b)的一個重複(參閱199)。透過重申這些相同的話,約翰/若望強調了它們無可爭議的可靠性。這與(但以理/達尼爾245)互相呼應:「這夢準是這樣,這講解也是確實的/這夢是真實的,夢的解釋也是正確的」,這是一個關於建立上主國度的預言性「異象/神視」的結論。它表達了對上主即將實行的新創造行為的信心(參閱以賽亞/依撒意亞6517)。它肯定了這個預言性「異象/神視」具有神聖的權柄來源,因此它的內容是可信和真實的。

「啟示/默示」的來源是上主,祂被進一步描述為「眾先知被感之靈的 神/賜先知神恩的上主」(參閱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1432; 啟示錄/默示錄1910)。從文法上,名詞「靈/神恩」(希臘文:πνευμάτων,音譯:pneumatōn)是

  1. 眾數。它是指眾先知內在的人類之靈,他們是接收和傳播《聖經》的人類代理。

  2. 屬格。這句話可以解釋為「上主(控制或賜靈感予)眾先知的靈」。由於是上主監督著眾先知的靈(參閱彼得後書/伯多祿後書120-21),所以向讀者保證了約翰/若望的預言背後具有神聖的權柄。

短語「差遣他的使者、將那必要快成的事指示他僕人/派遣了自己的使者,把那些必須快要發生的事指示給自己的僕人們」是整本(啟示錄/默示錄)的要旨。上主「差遣/派遣」(226c; 參閱11)祂的天使為了「指示」(226d; 參閱11)給上主的「僕人」(226d; 參閱11)所有「必要快成/快要發生」的事,這些事將導致上主的審判和救贖工作的頂峰。這本書的「啟示/默示」性傳播鍊是從上主到基督,再到天使到約翰/若望,並最後到教會(參閱14)。書中的「異象/神視」不僅「指示」給約翰/若望,也給所有在教會內的,他們和約翰/若望一樣都是「僕人」。

預言的內容,正如在(1141; 參閱119),是「必要快成的事/必須快要發生的事」。該言辭類似於(但以理/達尼爾228-29),當中說上主已將「日後必有的事給王指明/日後要發生的事曉諭了大王」(參閱但以理/達尼爾245)。這兩段經文都強調了事情發生的必要性,但(啟示錄/默示錄)添加了這個名詞「快成/快要」,因為該信息是針對教會時代的讀者,而不是像但以理/達尼爾那樣為遙遠的世代保留。請參閱下表進行比較:

比較但以理/達尼爾245與啟示錄/默示錄226

但以理/達尼爾245

啟示錄/默示錄226

至大的神把後來必有的事給王指明。/偉大的天主已曉諭了大王,今後將要發生的事。

主 ... 差遣 ... 將那必要快成的事指示他僕人。/上主 ... 派遣 ... 把那些必須快要發生的事指示給自己的僕人們。

書中預言的事件被視為「快成/快要」發生。在此,名詞「快」(希臘文:τάχει,音譯:tachei)是指時間(即是時間很近)。保羅/保祿強調了基督再來的臨近(羅馬書1311; 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729-31; 帖撒羅尼迦前書/得撒洛尼前書415 52),其他也是如此(希伯來書1025; 雅各書/雅各伯書58; 彼得前書/伯多祿前書47)。令一些解經者感到困擾的是,從約翰/若望在歷史上的位置來看,這些事情顯然沒有「快」發生。大慨兩千年過去了,末日仍未來臨。從人類的角度看,這個應許的應驗似乎被推遲了。問題的答案如下:

  1. 上主是 不受時間限制的。「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在天主前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彼得後書/伯多祿後書38-9)。從上主的角度看,所預言的事情甚至現正發生,所以末日本身確實即將來臨。

  2. 上主「住在永遠/居於永遠」(以賽亞/依撒意亞5715)。它是指人類的時間相對於永恆是短暫的。教會時代對於我們來說似乎是一段很漫長的時間,但當我們從永恆中回顧它們時,確實似乎「很快便完成了」。對上主而言,約翰/若望和我們之間的時間是短,因此可以被稱之為「快」。

  3. 在救恩史裡,基督的死亡、祂的復活和五旬節之後的下一個末世事件是基督的第二次降臨。自從教會時代開始以來,我們一直處於末世(希伯來書12)。因此,無論這事件是發生在明天還是五千年後,它在救恩史裡仍然是「快」的。

  4. 約翰/若望「被聖靈感動/在神魂超拔中」被傳送到末日(啟示錄/默示錄110 42),因此他可以從這個角度說時間是「快」的。

約翰/若望在此的目的是強調局勢的迫切性並敦促:

  1. 信徒要克服危機; 和

  2. 教會要履行傳福音的使命。

總之,這句話的目的是重申約翰/若望認為他的書是一部真正的預言作品(參閱13)。約翰/若望已經說過「預言中的靈意乃是為耶穌作見證/預言之神就是為耶穌作證」(1910)。這是「聖靈/聖神」被上主派遣到這個世界以激勵先知的靈宣講神聖的真理。儘管「先知的靈原是順服先知的/先知的神魂是由先知自己作主」(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1432),但他們的「啟示/默示」來自上主,並闡明了神聖的真理。

2.2. 祂再來的應許(22:7a)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2:7a

看哪、我必快來。

和合本

「記住!我快要來。

思高

基督無疑是這句話:「看哪、我必快來/記住!我快要來」的講者,因為它是以第一身講的。這句話在(啟示錄/默示錄)中反覆出現(216 311 2271220)。請注意關於這個蒙福的應許的三件事:

  1. 它以「看哪/記住」(希臘文:ἰδοὺ,音譯:idou)引入,這是一個用於引起注意的感歎詞。基督我們的救主為我們而來,這將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

  2. 動詞「來」(希臘文:ἔρχομαι,音譯:erchomai)是現在式時態。這是用於一個非常確定的事件,以至於它被認為已經在來臨的過程中。基督來臨的應許包括以下事件:

  1. 前來將信徒招聚到祂父的家裡(約翰福音/若望福音141-3),並期待信徒在祂來臨時的改變(約翰一書/若望一書32)。

  2. 在「教會被提」時,死人的復活和那些仍然活著的人的身體改變(帖撒羅尼迦前書/得撒洛尼前書414-17 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1523 腓立比書/斐理伯書320-21)。

  3. 義人的獎賞(羅馬書1410 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310-15 哥林多後書/格林多後書510)。

  4. 打敗上主的敵人(帖撒羅尼迦前書/得撒洛尼前書110 帖撒羅尼迦後書17-10 28 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1524)。

  5. 對上主仇敵的審判(啟示錄/默示錄1911-21)。

  6. 駕著天上的雲彩而來(參閱但以理/達尼爾713),招聚選民(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429-31 2664 馬可福音/瑪爾谷福音1324-27 1462 路加福音2125-28)並審判「列國/萬民」(馬太福音/瑪竇福音1627 2531-32)。

  7. 「災難期」結束時殉道者的復活(啟示錄/默示錄204)。

  8. 「千禧年王國」的建立(2046)。

  9. 「白色的大寶座/潔白的大寶座」的審判(2011-15)。

  10. 「新天新地」的來臨(211-2)。

  1. 副詞「快」(希臘文:ταχύ,音譯:tachy)是指時間(即是時間很近)。基督徒團體應當時常活在對主耶穌即將來臨的盼望之下。沒有人知道那日子和「時間/時刻」(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436) ,但所有世代的人都必須「警醒/醒寤」,就好像基督已經來到門口了(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442-44)。重點是我們的主耶穌突然來臨,不作警告,就像一個沒有通知就來的賊(帖撒羅尼迦前書/得撒洛尼前書52 啟示錄/默示錄1615)。如果有人沒有預備好,那就是一個不接受基督作為他救主的人,他將被「撇下來/遺棄」(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441)

2.3. 應許賜福給遵守的人(227b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2:7b

凡遵守這書上豫言的有福了。

和合本

凡遵守本書預言的,是有福的。」

思高

主耶穌繼續宣佈一個祝福:「凡遵守這書上豫言的有福了/凡遵守本書預言的,是有福的」。這是在本書七個祝福中的第六個(啟示錄/默示錄13 14131615 199 206 22714)。形容詞「有福了/有福的」(希臘文:μακάριος,音譯:makarios)是賜福的意思,因為受到神聖「恩典/恩龐」的高度眷顧。祝福就是救恩的賜予。

正如在(13),那些「遵守預言的人 ...」將得到祝福。動詞「遵守」(希臘文:τηρῶν,音譯:tērōn)是遵守或服從的意思。它是現在式分詞時態表示服從本書所寫的話是持續性的任務。名詞「言」(希臘文:λόγους,音譯:logous)是眾數的。它強調了認識本書以及《聖經》其餘部分的細節的重要性。

「這書上豫言/本書預言」不是為了滿足對未來的求知欲而寫的,而是為了:

  1. 勸告教會要堅定不移地效忠主耶穌基督13 226 33810 1217 1412); 

  2. 在黑暗、邪魔壓力和迫害的日子裡安慰教會。

因此,祂向那些聽從,持守立場,並堅持到底的人宣佈祝福。這本書的要旨是上主的真正子民會服從它的「啟示/默示」,並得救恩的祝福。

2.4. 對這信息的反應(228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2:8

這些事是我約翰所聽見所看見的.我既聽見看見了、就在指示我的天使腳前俯伏要拜他。

和合本

我若望聽見了,也看見了這一切;我聽完看完以後,便俯伏在指示我這些事的那天使腳前,要朝拜他;

思高

約翰/若望含蓄地表明自己就是這本書的「啟示/默示」見證人:「這些事是我約翰所聽見所看見的/我若望聽見了,也看見了這一切」。字眼「我約翰/若望」(希臘文:Κἀγὼ Ἰωάννης,音譯:Kagō Iōannēs是一個公式:「我,和個人名字」,即是:

  1. 《聖經》作者通常用來向讀者表明自己的身份(但以理/達尼爾71528 81 加拉太書/迦拉達書52 以弗所書/厄弗所書31 歌羅西書/哥羅森書123 帖撒羅尼迦前書/得撒洛尼前書 218 腓利門書/費肋孟書119 啟示錄/默示錄19); 

  2. 典型的第一世紀證人在官方文件中的陳述。

前面的經文已向我們保了神聖的見證。這個向我們保了人類器皿為他所寫的內容作見。「聽見/聽完」和「看見/看完」的概念是合法見證的基礎(參閱約翰一書/若望一書11-2 啟示錄/默示錄11)。約翰/若望是一個用耳朵和眼睛作見證的人。他不是寫二手著作。故此,他的見證不是基於幻想。為甚麼約翰/若望在此時刻表明自己的身份?因為這些事情的極大鼓勵及其勢不可擋的性質,他想感動他的讀者他確實在神聖的「啟示/默示」下看見了這些事情。

新創造的「啟示/默示」使約翰/若望不知所措,他「在天使腳前俯伏要拜他/俯伏在 ... 天使腳前,要朝拜他」作為一種反射性的反應。約翰/若望只不過像以西結/厄則克耳(以西結/厄則克耳128)、但以理/達尼爾(但以理/達尼爾817 109)、彼得/伯多祿雅各/雅各伯(馬太福音/瑪竇福音176)一樣,在敬畏和服從中崩潰了。毫無疑問,約翰/若望的本意只是想表達對上主的敬畏和順服。經文沒有說約翰/若望敬拜天使,而是說他「在天使腳前敬拜」。在此,他打算在天使面前「敬拜上主」。否則,我們將不得不假設約翰/若望是故意違反第一次提及的禁令(啟示錄/默示錄1910)。不過,即使這樣也是不恰當的,及必須予以糾正。

短語「指示我的天使/指示我這些事的那天使」表明這就是給約翰/若望展示「新耶路撒冷」的「異象/神視」的那位天使(參閱21910 2216)。因此,代名詞「這些事」(希臘文:ταῦτα,音譯:tauta)不是指整本書,而是指剛剛結束的「新耶路撒冷」的「異象/神視」。

2.5. 對信使的責備(22:9)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2:9

他對我說、千萬不可.我與你、和你的弟兄眾先知、並那些守這書上言語的人、同是作僕人的.你要敬拜 神。

和合本

他卻對我說:「萬不可這樣作!我只是你和你的弟兄諸先知,以及那些遵守本書預言的同僕,你只該朝拜天主。」

思高

字眼「他對我說/他卻對我說」表示這位天使恢復了講者的角色以回應約翰/若望的行為。這位天使告訴他「千萬不可/萬不可這樣作」。原因再次被說出來:「我與你 ... 同是作僕人的/我只是你 ... 的同僕」。這位天使指出,天使和人類一樣都是受造物,並且與我們並肩事奉上主而不是凌駕於我們之上(參閱希伯來書114)。

約翰/若望可能把這位天使誤認是那位神聖的,天上的基督(啟示錄/默示錄113),祂確實值得敬拜。無論動機是甚麼,天使的禁令都是為了警告基督徒,不單止針對敬拜天使,並且要反對任何形式的偶像敬拜,這是在「小亞西亞/小亞細亞」眾教會中的一個問題(214-1520-21 920)。

有三組與天使站在一起,作為「上主的同僕」:

  1. 約翰/若望

  2. 約翰/若望的弟兄「眾先知/諸先知」。那些先知可以是在教會中擔任先知職務的一群領袖(以弗所書/厄弗所書411),也可以是籠統地指所有基督徒對世界都有先知的職務。

  3. 那些「守書上言語的/遵守本書預言的」。那些堅持不懈的「得勝/勝利」基督徒。

天使的進一步命令:「敬拜 神/朝拜天主」,是重複自(啟示錄/默示錄1910)。這是整本書的基本信息。只有一位值得敬拜 — 不是皇帝、敵基督/假基督或天使,而是唯獨上主。直接敬拜上主將是永恆的特點。

2.6. 不可密封這本書的應許(22:10-11)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2:10

他又對我說、不可封了這書上的豫言.因為日期近了。

和合本

耶穌對我說:「你不可密封本書的預言,因為時期已臨近了。

思高

字眼「他又對我說/耶穌對我說」指出本節經文是這位天使發言的一個延續。《思高》版本在此翻譯為「耶穌對我說」是加插了自己的詮釋入經文裡,因為希臘文手抄本並沒有出現「耶穌」這名字。鑒於遵守本書的「豫言/預言」的重要性,天使接著發出命令:「不可封了這書上的豫言/你不可密封本書的預言」。動詞「封了/密封」(希臘文:σφραγίσῃς,音譯:sphragisȩ̄s)表示保持某些東西的安全,使其處於秘密或不可訪問狀態。

然而,以賽亞/依撒意亞816 308)和但以理/達尼爾826 1249)卻受命將他們的預言封閉到末時。請參閱下表進行比較:

比較但以理/達尼爾124與啟示錄/默示錄2210

但以理/達尼爾12:4

啟示錄/默示錄2210

要隱藏這話,封閉這書,直到末時/要隱藏這些話,密封這部書,直到末期;

不可封了這書上的豫言.因為日期近了/不可密封本書的預言,因為時期已臨近了。

這樣做有兩個原因:

  1. 由於他們的預言涉及到遙遠的時代,所以他們應該使記錄不可改變,以便將事件與預言進行比較,並且可以看得出預言與應驗之間存在確切的對應關係。

  2. 還有更多的預言要來(但以理/達尼爾8261249-10 參閱啟示錄/默示錄104)。正如一位藝術家覆蓋他正在制作的作品直到它完成時,同樣上主也覆蓋祂對未來的描述直到祂完成了它。

相反,約翰/若望的書不可密封,並且任何希望閱讀和聽見其信息的人都可獲得。這本書的內容被視為來自上主的預言性「啟示/默示」,這意味著以前隱藏的真理現在向教會敞開。若果「啟示/默示」被「封了/密封」,教會將不會:

  1. 知道它的內容(13);

  2. 研究它的奧秘(1318 179); 和

  3. 能夠回應它的內容於:

  1. 服從(227);

  2. 敬拜上主(229); 和

  3. 過聖潔的生活(2211)。

天使為此提供了一個理由:「日期近了/時期已臨近了」。名詞「日期/時期」(希臘文:καιρὸς,音譯:kairos)指在適當情況下的一段有限時間。副詞「近」(希臘文:ἐγγύς,音譯:engys)是迫切或近在咫尺的意思。換句話說,約翰/若望解封本書內容的時機不僅是適當的,而且是迫切的。此外,該短語具有以下含意:

  1. 但以理/達尼爾所「封閉/密封」的預言(但以理/達尼爾8261249)已經開始應驗,並將繼續進行,直到它們在未來完成。

  2. 沒有預期的後代來「封了/密封」他的預言。他的世代將是最後的,因此約翰/若望必須向他們講話。

  3. 約翰/若望以他自己的名義為當時可識別的教會寫作。由於這些勸告是針對他當代的信徒,因此他的著作應該保持不密封是完全合理的。

  4. 鑒於基督第二次來臨的迫切性和時代的終結(啟示錄/默示錄13 226),生活在教會時代的人迫切需要這本書的內容,為了:

  1. 持續「警醒/醒寤」(馬可福音/瑪爾谷福音1332-37 啟示錄/默示錄33); 

  2. 保持堅定、服從和忠信即使在受迫害的情況下(21013311 1412 227)。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2:11

不義的、叫他仍舊不義.污穢的、叫他仍舊污穢.為義的、叫他仍舊為義.聖潔的、叫他仍舊聖潔。

和合本

讓不義的,仍行不義罷!讓污穢的,仍舊污穢罷!讓行義的,仍舊行義罷!讓聖潔的,仍舊聖潔罷!

思高

這節經文與(但以理/達尼爾1210)密切相關。請參閱下表進行比較:

比較但以理/達尼爾1210與啟示錄/默示錄2211

但以理/達尼爾1210

啟示錄/默示錄2211

必有許多人使自己清淨潔白,且被熬煉;/將有許多人要使自己純潔清白,並受鍛鍊,

但惡人仍必行惡,/而惡人卻要更加作惡;

一切惡人都不明白,/凡作惡的人不能明白,

惟獨智慧人能明白。/惟有賢明之士纔能明白。

不義的、叫他仍舊不義./讓不義的,仍行不義罷!

污穢的、叫他仍舊污穢./讓污穢的,仍舊污穢罷! 

為義的、叫他仍舊為義./讓行義的,仍舊行義罷! 

聖潔的、叫他仍舊聖潔。/讓聖潔的,仍舊聖潔罷!

這兩段經文都宣佈了:

  1. 不義的人的命運;

  2. 義人的命運; 和

  3. 義人和不義的人將繼續他們目前的狀況。

不同之處在於(但以理/達尼爾)的經文是一個預言性陳述,而(啟示錄/默示錄)的經文似乎構成了一個命令。鼓勵聖徒仍舊聖潔是沒有問題的,但天使最後的一句話顯得有些奇怪。他似乎在鼓勵惡人繼續作惡而不是悔改。這裡有幾種方法去理解這個看似宿命論的勸告:

  1. 有些人斷言,這些字眼並不是宿命論,因為人類有自由意志,任何人都有機會悔改,直到最後的審判。但這樣的分析與(啟示錄/默示錄2211)的《舊約》預言背景並不相符。

  2. 有些人認為,從先知的角度看,末日是如此接近,以至於不再有時間改變人類的性格和習慣。這可能暗示約翰/若望的睇法是不正確的,因為有足夠的時間去改變。

  3. 未得救的人被警告要非常小心地考慮他們所選擇的生活方式,因為基督即將再來。鑒於在整個(啟示錄/默示錄)中對悔改的許多勸告(27111729 361322 139 參閱以西結/厄則克耳327 馬太福音/瑪竇福音1115),這節經文並沒有教導說,對某些人來說,悔改和信主是不可能的(參閱啟示錄/默示錄2217)。然而,末日的災難往往會根據每個人已成形的習慣來固定了他的性格。人們不應該指望將來還有第二次機會,而是應該根據他們在本書中所讀到的內容,現在就該作出悔改和接受基督為救主的決定。教訓是:「改變,趁有時間。」這是最佳答案。

從在(但以理/達尼爾1210)的預言轉變到在(啟示錄/默示錄2211)這裡的命令,表明意識到但以理/達尼爾的預言開始應驗於約翰/若望自己的時代,故此真信徒應該覺察到這個「啟示/默示」並積極回應它。約翰/若望,就像他之前的主耶穌以賽亞/依撒意亞一樣,向以下的群體發表講話:

  1. 叛逆的世界。不敬虔的人被勸告不要明白,這是對他們的叛逆和崇拜偶像的懲罰。例如:拜偶像的以色列人被勸告要繼續崇拜偶像(耶利米/耶肋米亞4425和以西結/厄則克耳2039)。

  2. 被摻雜的教會。教會,當今的「上主的以色列」(參閱加拉太書/迦拉達書616),在屬靈上變得像古代的以色列一樣昏睡。上主同樣差遣了先知,他們的話起到了加強弄瞎叛逆者的作用,以確定他們受審判的身份。當然,總有一部分倒退的信徒被賜予「耳朵去聽」,以致他們被先知的話震撼到「信心/信德」中,從而加入了忠實信徒的群體。

  3. 忠實信徒的社區。約翰/若望的忠實讀者被鼓勵要堅忍到底,儘管遭受到嚴重的迫害。

第一個揀出來的是「不義的、叫他仍舊不義/讓不義的,仍行不義罷」。動詞「不義」(希臘文:ἀδικῶν,音譯:adikōn) 在這裡是對不義或邪惡的人的一個總稱。副詞「仍」(希臘文:τι,音譯:eti)描述了他個人選擇的性格和命運是永久不變的。第二個揀出來的是「污穢的、叫他仍舊污穢/讓污穢的,仍舊污穢罷」。形容詞「污穢」(希臘文:ῥυπαρὸς,音譯:rhyparos)是道德上被玷污或污染的意思(彼得前書/伯多祿前書321)。「不義」和「污穢」這兩個詞是對(啟示錄/默示錄2182215)的惡行的恰當總結。對於這兩個人類的慣常罪惡的表面允許,讀者面對的問題是:「你會轉身離開它嗎?」

人類的固執和罪惡是如此根深蒂固,即使是最劇烈的痛苦或警告也無法驅除它們。這不是歷史的最後一個階段才獨有的,而是已經反覆發生於:

  1. 《舊約》歷史。在(出埃及記/出谷紀)瘟疫故事中的「心硬」主題(出埃及記/出谷紀1012027)。

  2. 主耶穌的事工。主耶穌透過預言(以賽亞/依撒意亞69-10)和比喻(馬太福音/瑪竇福音139-17)去宣講,使不義的人更加心硬,從而使他們受到上主的審判,同時震懾流浪的信徒悔改。

  3. 整本書的背景。在書信中的反覆勸勉(啟示錄/默示錄27111729 361322 139)以及上主的未來審判何時降臨(615-17 920-21 169-1121)。

如果「不義」和「污穢」的人不受本書的預言所提醒,那麼就沒有甚麼可做的了:就讓他仍舊「不義」和「污穢」罷。

圖畫的另一面是,「為義/行義」的人將以繼續實踐公義為標記,而「聖潔」的人將以繼續保持聖潔為標記。就像罪惡的狀態一樣,當每個人作出最重要的抉擇後,善良的狀態仍然保持不變。約翰/若望和其他基督徒領袖的任務是宣講預言(2210),以鼓勵「義」人和「聖潔」的人繼續他們的善行和忠信地為基督而活。他們要成為在黑暗中照耀的光,以揭露在黑暗的惡行(約翰福音/若望福音319-20)。

這是人類品性的一個驚人悖論,當佈道基督的福音贏得了一些人的同時,卻使另一些人更心硬(參閱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118; 哥林多後書/格林多後書216)。雖然在「災難期」的審判期間將有很多人得救(啟示錄/默示錄7914),但將有更多的人決心更頑固地抵抗(615-17 182021 169)。同樣,今天宣講或閱讀(啟示錄/默示錄)會給許多人帶來極大的祝福,但也會令其他人變得心硬,只會引起他們的嘲笑或憤怒。

綜上所述,人類將繼續走自己的路,惡人會作惡,義人會行義。但主耶穌知道一切,當祂真正來臨時,人類的命運就會被封住。

2.7. 主來臨時獎賞的應許(22:12)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2:12

看哪、我必快來.賞罰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報應他。

和合本

記住!我快要來。我隨身帶著報酬,要按照各人的行為還報各人。

思高

這節經文以(227)一字不差的引用:「看哪、我必快來/記住!我快要來」作為開始,它是:

  1. 本結語的主要重點(2271220); 和

  2. 這勸勉的進一步依據(2211)

講者是誰?當然,這個第一身單數動詞「我必快來/我快要來」(希臘文:ἔρχομαι,音譯:erchomai)指向主耶穌。副詞「快」(希臘文:ταχύ,音譯:tachy)是指時間(即是時間很近)。兩千多年過去了,主耶穌所宣告的:「我必快來/我快要來」,似乎又是一個不懂裝懂的騙子的虛假陳述。祂怎樣快來?合理的解釋如下:

  1. 上主是不受時間限制的。從上主的角度看,所預言的事情甚至現正發生,所以末日本身確實即將來臨。

  2. 上主「住在永遠/居於永遠」(以賽亞/依撒意亞5715)。對上主而言,約翰/若望的時代和我們之間的時 間很短,因此可以被稱之為「快」。

  3. 在救恩史裡,基督的死亡,祂的復活,和五旬節之後的下一個末世事件就是基督的第二次降臨。自從教會時代開始以來,我們就一直處於末世(希伯來書12)。因此,在救恩史裡仍然是「快」的。

  4. 約翰/若望「被聖靈感動/在神魂超拔中」被傳送到末日(啟示錄/默示錄110 42),故此他可以從這個角度說時間是「快」的。

在整個《新約》中都強調了主耶穌再來的臨近,特別是在(啟示錄/默示錄113 311 22720),是呼籲道德責任的基礎。關鍵是我們主耶穌的來臨像賊一樣沒有通知便突而其來(帖撒羅尼迦前書/得撒洛尼前書52 啟示錄/默示錄1615),因此我們最好在任何時刻都做好準備,以免祂發現我們像十個童女(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51-13)或浪費他的才幹的僕人(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514-30)一樣毫無準備。

主耶穌的第二個斷言:「賞罰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報應他/我隨身帶著報酬,要按照各人的行為還報各人」,暗指(以賽亞/依撒意亞40106211)。在(以賽亞/依撒意亞)對上主耶和華/雅威的預言,現在主耶穌預言要在祂自己身上應驗,這是在(啟示錄/默示錄)中對主耶穌的神性的諸多肯定之一。請參閱下表進行比較:

比較以賽亞/依撒意亞4010,以賽亞/依撒意亞6211與啟示錄/默示錄2212

以賽亞/依撒意亞4010

以賽亞/依撒意亞6211

啟示錄/默示錄2212

主耶和華必像大能者臨到 ... /吾主上主帶著威能來到,

他的賞賜在他那裡,他的報應在他面前。/他的勝利品與他同在,他獲得的酬勞在他面前。

你的拯救者來到,/看!你的救主來了!

他的賞賜在他那裡;他的報應在他面前。/他的勝利品與他同在,他獲得的酬勞在他面前。

看哪、我必快來./記住!我快要來。

賞罰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報應他。/我隨身帶著報酬,要按照各人的行為還報各人。

(以賽亞/依撒意亞)中,「賞賜/酬勞」並未暗示以色列因她的服從而應得的任何東西,或上主虧欠了這個民族(以賽亞/依撒意亞4013-14 參閱約伯記/約伯傳4111 羅馬書1134-35)。它是指:

  1. 將上主的子民從被擄中拯救出來(以賽亞/依撒意亞4010); 和

  2. 救恩(以賽亞/依撒意亞6211)。

然而,在(啟示錄/默示錄)中,(以賽亞/依撒意亞)的字眼被解釋為指義和不義的行為,他們不是受祝福,就是受審判。這次,祂沒有像(啟示錄/默示錄227)那樣應許一個祝福,而是應許一個審判將惡人和義人分別出來。祂來是作為一個積極和消極意義上的獎勵者。在這裡,「賞罰/報酬」是關乎末日的,是指:

  1. 對信徒忠心事奉的永恆「賞賜/報酬」(參閱啟示錄/默示錄1118 1413); 

  2. 按照不信者的行為懲罰他們(186 2013)。

同樣,正如第7節,主宣告祂再來的突然性。但是在這裡祂向我們強調祂的再來將意味著按照信徒的忠信程度:「照各人所行的/按照各人的行為」,即是按照一個人如何運用他的時間和才幹去分配「賞賜/報酬」。救恩完全是靠「恩典/恩龐」,但「賞賜/報酬」則取決於我們的行為。

2.8. 基督的永恆應許和聲明(2213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2:13

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我是初、我是終。

和合本

我是『阿耳法』和『敖默加』,最初的和最末的,元始和終末。

思高

(啟示錄/默示錄)的不同地方,上主被稱為「阿拉法和俄梅戛/『阿耳法』和『敖默加』」(18 216)和「我是初、我是終/元始和終末」(216),及基督被稱為「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我是元始,我是終末」(117 28)。現在,所有這些使用於《舊約》對上主的尊稱(以賽亞/依撒意亞414 446-84812),都被結合在一起並應用於基督,以突顯祂的神性。

這些尊稱指出上主和基督對歷史的主權。祂們控制著創造的開始和結束,因此祂們控制著介乎兩者之間的歷史的各個方面。由於這是唯一包括所有三個尊稱的經文,所以它最強調基督在人類歷史上包羅萬有的力量。這些完美的尊稱出現於強調基督作為賞賜者的來臨(啟示錄/默示錄2212)及對信徒和未重生者的警告(2214-15)之間的經文。

2.9. 對那些洗淨自己衣服的人的祝福應許(2214-15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2:14

那些洗淨自己衣服的有福了、可得權柄能到生命樹那裏、也能從門進城。

和合本

那些洗淨自己衣服的是有福的!他們有吃生命樹果的權利,並得由門進入聖城。

思高

在將這三個尊稱套用到自己身上後,主耶穌宣告了本書的第七個也是最後一個祝福(參閱1:3; 14:13; 16:15; 19:9; 20:6; 22:7; 22:14)於「那些洗淨自己衣服的」(參閱3:4; 7:14; 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6:11)。這個最後的祝福涉及生命的最終問題:

  1. 到「生命樹」(22:2); 和

  2. 進「新耶路撒冷」城(21:25)。

一件洗淨了的衣服就是因信主耶穌基督的位格和工作而變得潔白和潔淨(哥林多後書/格林多後書5:19,21; 腓立比書/斐理伯書3:9)。這間接提及在(啟示錄/默示錄7:14)的天上群眾,他們在羔羊的血中洗淨了衣服並使它們變得潔白。那些在這個祝福中描述的人已經悔改,並穿上了代表聖徒義行的潔白細麻衣(參閱19:8)。

動詞「洗淨」(希臘文:πλύνοντες,音譯:plynontes)是現在式時態,是指持續地洗淨。從某種意義上說,得救者是一次性而永遠的洗淨了(例如:啟示錄/默示錄7:14,那裡的時態是不定過去式)。但當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的壓力時,我們很容易會日復一日地「污穢/玷污」自己,以至於屬基督的人必須持續地得到洗淨(約翰一書/若望一書1:7)。我們想起了在「撒狄/撒爾德」教會裡那些污穢的衣服(啟示錄/默示錄3:4-5)。

基督賜給那些洗淨衣服的人一個新的「權柄能到生命樹那裏/生命樹果的權利」,就是吃這生命樹上果子的權柄。名詞「權柄/權利」(希臘文:ἐξουσία音譯exousia)是權利或權力的意思,在本書中經常被用來描述聖徒對「列國/萬民」的權柄或權力(2:26)或眾邪魔對他們追隨者的勢力(9:3,10,19)。在此,它象徵上主的子民進入「生命樹」的新通道,這個意象取自(22:1-5)的新「伊甸園」,意思是永生。「以弗所/厄弗所」教會的「得勝者/勝利者」在(2:7)也領受了類似的應許。亞當夏娃/厄娃犯罪後被逐出「伊甸園」,以免他們吃那果子,成為永遠的罪人。既然基督的寶血已經洗淨了眾聖徒的罪,他們就重新獲得了永生的「權柄」(參閱20:6)。

所有信徒都可以「從門進城/由門進入聖城」(參閱詩篇/聖詠118:20; 以賽亞/依撒意亞26:2; 啟示錄/默示錄21:25)。把到生命樹的權柄置於進入城門之前的次序對某些人來說似乎不合邏輯,但這並不是錯誤的邏輯。這是一個首先引用更大特權的個案,因為它包括所有其他特權,包括進城。「新耶路撒冷」的城門是永不關閉的(21:25)。就像(21:25-27)一樣,這裡的情景是完全的和平與安全,是一座向其公民恆常開放的永恆之城 。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2:15

城外有那些犬類、行邪術的、淫亂的、殺人的、拜偶像的、並一切喜好說謊言編造虛謊的。

和合本

凡為狗的,行邪術的,姦淫的,殺人的,拜偶像的,以及一切喜愛撒謊並實在撒謊的人,都留在城外。

思高

與第14節所應許的祝福的反面是禁止進城。副詞「外」(希臘文:ἔξω,音譯:exō)是指那些在「新耶路撒冷」城外的人的處境。不信者永遠被關在城外的意象(2127)被意譯於此。這節經文不是一個命令 ── 「出來!你們這些犬類/出來!你們這些為狗的」 ── 要求叛亂份子離開這座城。這樣的人一開始就不可能進城,因為他們已從「新天新地」完全消失。不可能命令他們離開,因為他們已經在外面(2015 218)。

基於以下原因,這節經文並非打算教導所有惡人都將在「永恆狀態」下住在城外:

  1. 所有惡人都將在「火湖/火坑」裡(2015 218)。

  2. 它象徵排斥和羞恥(參閱利未記/肋未紀241423 希伯來書1312-13)。

  3. 這節經文應被解讀為對約翰/若望的聽眾的一個牧靈警告(參閱啟示錄/默示錄34-5)。它只是用目前的意象去描述未來。

不信者的特點是被排除在外並被描述為:

  1. 犬類/為狗的;

  2. 行邪術的;

  3. 淫亂的/姦淫的;

  4. 殺人犯;

  5. 拜偶像的; 

  6. 一切喜好說謊言編造虛謊的/一切喜愛撒謊並實在撒謊的人。

這是對未得救者的第三次描述(參閱21827)。「犬類/為狗的」是在整本《聖經》中一個道德不潔的隱喻。牠們代表:

  1. 男妓/男廟倡(申命記/申命紀2318);

  2. 惡人(詩篇221620/聖詠221721);

  3. 愚昧人/愚人(箴言2611);

  4. 那些不配擁有上主真理的人(馬太福音/瑪竇福音76 馬可福音/瑪爾谷福音727);

  5. 外邦人(馬太福音/瑪竇福音15:26); 和

  6. 猶太教徒(腓立比書/斐理伯書3:2-3)。

那些「行邪術的、殺人的、拜偶像的、淫亂的、一切說謊話的/行邪術的、殺人的、拜偶像的、姦淫的、一切撒謊的」已於(218)被提及和討論。在本書的結語經文中重複這些類別是為了強調。在短語「一切喜好說謊言編造虛謊的/一切喜愛撒謊並實在撒謊的人」中添加了動詞「喜好/喜愛」和「編造/實在」以強調這個事實。這個添加部分強調了罪的深度,當某罪人把真理變成謊言並非常樂於這樣做時。

正如前面對未得救者的描述一樣,問題不在於他們在何時犯了這種性質的罪,而是在於這些是他們的慣性生活特徵。由於未能接受基督為他們的救主,他們必須繼續犯罪(約翰福音/若望福音824)。這個應許的命運無疑是對教會中的人們的一個警告,不要因為其相關的惡習而陷入背信(參閱希伯來書21 312-13 4111)。

2.10. 對教會應許的認證(22:16)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2:16

我耶穌差遣我的使者為眾教會將這些事向你們證明。我是大衛的根、又是他的後裔.我是明亮的晨星。

和合本

我耶穌派遣了我的使者,給你們證明了有關教會的這些事。我是出於達味家族的後裔,我是那顆明亮的晨星。」

思高

主耶穌透過使用第一身代名詞「我」(希臘文:Ἐγὼ,音譯:Egō)以表明自己是講者,這是在保羅/保祿的書信(加拉太書/迦拉達書52; 以弗所書/厄弗所書31; 歌羅西書/哥羅森書123; 帖撒羅尼迦前書/得撒洛尼前書218; 腓利門書/費肋孟書119章)和(啟示錄/默示錄19228)中很常見的。這是在(啟示錄/默示錄)中唯一主耶穌使用第一身去表明自己的地方,是要:

  1. 證明這本書不是個人幻想的作品(參閱彼得前書/伯多祿前書121);

  2. 強調祂在製作這本書中的角色,以加強它的權威(參閱啟示錄/默示錄21712); 和

  3. 面對當時在七個教會中盛行的自稱先知之間的競爭氣氛,支持約翰/若望的 個案(2220-21)。

(11),上主「差遣/派遣」了祂的天使到約翰/若望那裡,而在這裡主耶穌聲稱祂已經「差遣/派遣」了祂的天使。動詞「差遣/派遣」(希臘文:ἔπεμψα,音譯:epempsa)與在(約翰福音/若望福音2021)主耶穌「差遣使徒/派遣宗徒」代表祂去傳福音使用的動詞相同。在此,主耶穌差遣祂的天使是「為眾教會將這些事向你們證明/給你們證明了有關教會的這些事」。

「我的使者」與在(啟示錄/默示錄226)中的「他的使者/自己的使者」相同。上主所做的,主耶穌也做。它的意義在於

  1. 強調上主和主耶穌之間的合一; 和

  2. 表明主耶穌的「神/天主」性。

動詞「證明」(希臘文:μαρτυρῆσαι,音譯:martyrēsai)是指見證主耶穌傳給祂子民的預言(12)的行為。它在這些結語中出現了三次(22161820),因此它表示確認「這些事」(即是整本書的內容)已傳遞並交付給接收者。

在這段經文的主要釋經問題是確定這個眾數代名詞「你們」(希臘文:ὑμῖν,音譯:hymin) 和眾數名詞「教會」(希臘文:ἐκκλησίαις,音譯:ekklēsiais)是指誰。它們是指相同的還是不同的群體呢?有許多方法可以理解這個「你們」:

  1. 「你們」是「教會」的同義詞。眾數可以簡單地理解為這個信息是發給約翰/若望的所有讀者。然而,從文法上,這個睇法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意味著教會被賦予了教會的信息。

  2. 代表「亞西亞/亞細亞」的七個教會的人類使者。在前幾章中,信息是給予每個教會的「使者/天使」(120 21812)。教會的「使者/天使」是為教會送信和讀信的人。

  3. 約翰/若望於「亞西亞/亞細亞」的七個教會內的先知同事圈子。這些先知可能協助約翰/若望將這本書分發給教會,並幫助他們理解這本書的預言。這十分吻合在(229)中提及這樣一群先知。這是最好的解釋。

基於上述原因,「啟示/默示」的整體進展是:上主傳遞給基督基督傳遞給天使,天使傳遞給約翰/若望約翰/若望傳遞給他的先知同事,先知傳遞給教會。雖然最終的接收者是「亞西亞/亞細亞」的七個教會,但這些教會象徵性地代表了存在於世界各地的不同時間和地點的普世教會。

主耶穌宣佈:「我是大衛的根、又是他的後裔.我是明亮的晨星/我是出於達味家族的後裔,我是那顆明亮的晨星」。正如在(約翰福音/若望福音)中的「我是」(希臘文:ἐγώ εἰμι,音譯:egō eimi)成為主耶穌的一個稱號(約翰福音/若望福音858; 啟示錄/默示錄1817 223 221316)並稱祂為(出埃及記/出谷紀314; 以賽亞/依撒意亞414 446 4812)耶和華/雅威在此,添加了另外兩個稱號以確定祂的真實身份:

  1. 大衛的根、又是他的後裔/達味家族的後裔; 和

  2. 明亮的晨星。

(啟示錄/默示錄55)中,稱號只有「大衛的根/達味的苗裔」,但現在「後裔」與以前的名字結合在一起。名詞「根/苗裔」(希臘文:ῥίζα,音譯:rhiza)是起源,來源或祖先的意思。名詞「後裔」(希臘文:γένος,音譯:genos)是後代的意思。主耶穌宣稱自己是大衛/達味的「根/苗裔」(即是祖先)和「後裔」(即是後代)。這句話總結了《聖經》關於基督的兩種天性的教導:

  1. 作為上主,祂是所有人的創造者,所以祂是大衛/達味的「根/苗裔」(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242-45; 馬可福音/瑪爾谷福音1235-37; 啟示錄/默示錄55)。

  2. 作為人,祂是從大衛/達味所生的,所以祂是大衛/達味的「後裔」(撒母耳記下/撒慕爾紀下712-16; 詩篇/聖詠13211-12; 耶利米/耶肋米亞235 3315; 馬太福音/瑪竇福音11-6 927 1522 219; 路加福音331; 羅馬書13; 提摩太後書/弟茂德後書28)。

主耶穌既是大衛/達味的祖先也是他的後代。因此,祂應驗了所有關於大衛/達味的後代將成為彌賽亞/默西亞的預言(以賽亞/依撒意亞11110),祂將會:

  1. 拯救上主的子民(詩篇/聖詠1308; 馬太福音/瑪竇福音121); 和

  2. 建立上主的王國(撒母耳記下/撒慕爾紀下712-16; 以賽亞/依撒意亞96 1110; 耶利米/耶肋米亞235 3315-16; 以西結/厄則克耳3423 3724-25; 撒迦利亞/匝加利亞38 612-13; 馬太福音/瑪竇福音132-33; 路加福音132-33; 羅馬書1512)。

祂最終的稱號是「明亮的晨星」(希臘文:λαμπρὸς ὀρθρινός ἀστὴρ,音譯:lampros orthrinos astēr)。晨星的出現預示著新一天的來臨和夜晚的結束。它讓人想起巴蘭/巴郎的神諭,他說有一顆星將從/雅各伯升起來統治「列國/萬民」(民數記/戶籍紀2417)。這也突出主耶穌成為戰士彌賽亞/默西亞,這兩個稱號共同強調了祂上主敵人的 「榮耀/光榮」和權力。

上主的天使被稱為「晨星/星辰」(約伯記/約伯傳387)。然而,有一位天使被識別為「明亮之星,早晨之子/朝霞的兒子 ── 晨星」(英文:Lucifer,音譯:路西法)(希伯來文:הֵילֵ֣ל,音譯:hęlēl)也是「明亮的晨星」的意思(以賽亞/依撒意亞1412),他:

  1. 帶領天使反叛上主(以賽亞/依撒意亞1412; 啟示錄/默示錄127-9);

  2. 試圖成為上主(以賽亞/依撒意亞1413-14); 

  3. 是受膏的「基路伯/革魯賓」(以西結/厄則克耳281416); 和

  4. 是「古蛇/遠古的蛇」,撒但/撒殫(啟示錄/默示錄129)。

整個世界的歷史都被基督撒但/撒殫之間歷代的衝突所佔據。撒但/撒殫聲稱自己是天上的冉冉升起的星,他把自己的寶座高舉在上主的「眾星/星宿」之上(以賽亞/依撒意亞141314),但現在他的星已經從天上墜落了(啟示錄/默示錄127-9),及他被永遠扔進「火湖/火坑」裡(2010)。似乎不可避免的結論是主耶穌打算以這個稱號來引起最終的注意,是祂,而不是撒但/撒殫,才是真正的「明亮的晨星」。在這個角色裡,祂實現了對「推雅推喇的得勝者/提雅提辣的勝利者」的應許(228)。因此,這是對在教會內所有祂的子民的一個提醒,他們應該徹夜守候祂的來臨,而不是被路西法帶入歧途。因此,主耶穌,作為「明亮的晨星」,預示並向我們保證這個漫長的災難之夜的結束,以及一個新的末世日子的來臨,它將開始於「教會被提」,隨後是「災難期」結束時的「千禧年」,然後是「永恆狀態」。

2.11. 邀請及白白賜生命的應許(22:17)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2:17

聖靈和新婦都說來。聽見的人也該說來。口渴的人也當來.願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

和合本

聖神和新娘都說:「你來罷!」凡聽見的也要說;「你來罷!」凡口渴的,請來罷!凡願意的,可白白領取生命的水,

思高

主耶穌的「恩典/恩龐」和「得勝/勝利」說話(2212-16)的即時回應是來自「聖靈/聖神」和「新婦/新娘」的一個邀請。「聖靈/聖神」就是那直接或透過「聖靈/聖神」的啟示向先知講話的那位(271910)。「新婦/新娘」是羔羊的妻子(197-8),是進入「新耶路撒冷」的終極教會(2129-10)。但是在下一句短語中的「聽見的人/凡聽見的」和「新婦/新娘」有甚麼分別呢?「新婦/新娘」最有可能是(219-10)的終極教會,可以看得出它在勝利和喜樂之中,並由所有將要承受永生的人所組成,而「聽見的人/凡聽見的」是當前的教會,它聽見:

  1. (13)(2218)的預言; 和

  2. 給「亞西亞/亞細亞」的七個教會的信件(27111729 361322)。

換句話說,「新婦/新娘」將在未來成為上主的「得勝/勝利」子民,約翰/若望現在把這個名字應用於地上的教會,因為她等待著她的救贖(參閱哥林多後書/格林多後書112; 以弗所書/厄弗所書531-32)。

這節經文的關鍵動詞是「來」。從文法上,第一和第二個「來」(希臘文:λθε,音譯:Elthe)是第二身單數命令式語氣,而第三個「來」(希臘文:ἐλθέτω,音譯:elthetō)則是第三身單數命令式語氣,他們都表達了一個請求或邀請接收者「來」。這個請求有兩個截然不同的解釋:

  1. 前兩個是請求主耶穌再「來」以獎賞祂的子民,而第三個是邀請人類「來」到主耶穌那裡獲取救恩。這符合上文下理(啟示錄/默示錄2271220)。可是,這個解釋存在以下問題:

    1. 如果即將來臨的主題從基督轉移到人類身上,那就有點不協調了。

    2. 如果「聖靈/聖神」和「新婦/新娘」確實正在與主耶穌交談,那麼就是假設了他們不相信祂會兌現祂的應許,除非他們提出要求。故此,這樣的請求不是多餘的,就是對祂缺乏信心的表現。

    3. 「聖靈/聖神」和「新婦/新娘」與主耶穌有著親密的關係,他們相信祂很快便會來。他們沒有必要採取進一步的行動,除非是鼓勵那些尚未成為信徒的人悔改,併為基督的來臨做好充份的準備。

  2. 這三個請求全部都是針對人類的。「聖靈/聖神」透過先知發出邀請各地的人「來」,教會響應邀請說:「來」。那些聽見並聽從邀請的人加上他們的聲音說:「來」,最後約翰/若望也加上他自己的話,邀請所有讀過他預言的人「來」並且「白白取生命的水喝/白白領取生命的水」。就個人而言,我較喜歡這個解釋,因為以下優點:

  1. 「來」的邀請是一個緊急的請求,因為當這個日子來臨時,將為時已晚。這個迫切性通過它的三個重複得到了適當的反映。

  2. 向那些尚未信主耶穌的人提出一個請求與約翰/若望對仁慈的上主的形象非常吻合,甚至祂延至最後一刻也邀請不信者悔改。

然後我們讀到:「聽見的人/凡聽見的」。這是指在當前地上的教會內任何確實聽見本書信息的人,包括:慕道者、倒退的基督徒和忠信的基督徒,他們願意傾聽並按照這個邀請行事。這次聽見的效果應該是激發他們為基督接觸他人。因此,他們也說:「來」。終極的教會和當前地上的教會都呼籲讀者「來」到基督面前。這表達了信徒有責任邀請人歸向基督(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819-20; 馬可福音/瑪爾谷福音1615; 使徒行傳/宗徒大事錄18),以及那些被邀請回應的人的責任(參閱以賽亞/依撒意亞556; 哥林多後書/格林多後書62b)。「來」的邀請是一個緊急的請求,因為當這個日子來臨時,將為時已晚。現在是「恩典/恩龐」的日子,但審判的日子迫在眉睫。儘管在「災難期」間將有「許多的人/一大夥群眾」來到基督面前(79),但在那日子當要成為信徒時,將是在人類歷史上最艱難的。

讀者被呼召檢討自己是否「口渴的人/凡口渴的」,即是屬靈的口渴(馬太福音/瑪竇福音56; 約翰福音/若望福音635 737; 啟示錄/默示錄716)需要喝「生命的水」(參閱以賽亞/依撒意亞551; 啟示錄/默示錄216)。雖然這個邀請可能是針對那些間中參加敬拜基督的陌生人(參閱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1423-24),但是很多經常參加的人還沒有達到「得勝/勝利」者的級數,正如那七封信的信息(啟示錄/默示錄第23)所表明的那樣。他們也需要作出回應。問題是這些呼召能否令:

  1. 不信者歸向基督; 或

  2. 信徒與基督更緊密地同行。

當然,本書的主要目的是:

  1. 向那些失喪的人傳福音; 和

  2. 呼召那些迷失的教會成員回到基督,例如:

  1. 「撒狄/撒爾德」和「老底嘉/勞狄刻雅」教會;

  2. 那些在「以弗所/厄弗所」、「別迦摩/培爾加摩」和「推雅推喇/提雅提辣」加入異端「尼哥拉一黨人/尼苛勞黨人」的人。

因此,不信者被呼召悔改,及基督徒被呼召與基督更緊密地同行。

最後的短語「願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凡願意的,可白白領取生命的水」,是指任何人想要我們的主耶穌所提供的永生。正如(以賽亞/依撒意亞551)所說:「一切乾渴的都當就近水來 ... 不用銀錢/凡口渴的,請到水泉來 ... 不花錢」(以賽亞/依撒意亞551; 參閱馬太福音/瑪竇福音56; 約翰福音/若望福音414-15 737; 羅馬書324; 啟示錄/默示錄216)。「生命的水」是「白白的」賜予的(參閱以賽亞/依撒意亞551),因為主耶穌透過祂在十字架上的死亡祭獻付出了代價(羅馬書324)。回應這個「來」的呼召就是接受主耶穌基督為個人救主。對於那些這樣做的人,永生是白白賜予的。

2.12. 預言完成了(22:18-21)

本段經文的結構很直截了當。它包括:

  1. 一個對任何人在本書中加添或刪除的最後警告(2218-19);

  2. 一個禮儀的祈求和回應(2220); 和

  3. 一個最後的祝福(2221)。

最後幾節經文的框架與保羅/保祿寫給「哥林多/格林多」的第一封信中的最後幾節有驚人相似之處(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1621-23)。請參閱下表進行比較:

比較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1621-23與啟示錄/默示錄2218-21 

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1621-23

啟示錄/默示錄2218-21 

我保羅親筆問安。/我保祿親筆問候。

若有人 ...,這人可詛可咒。/若有人 ...,該受詛咒!

主必要來!/吾主,來罷!

願主耶穌基督的恩常與你們眾人同在!/願主耶穌的恩寵與你們同在!

我 ... 這書上豫言的作見證、/我 ... 本書預言的人警告說:

若有人 ... 加添甚麼、神必 ... 災禍加在他身上./誰若 ... 加添什麼,天主必要 ... 加在他身上;

主耶穌阿、我願你來。/主耶穌,你來罷!

願主耶穌的恩惠、常與眾聖徒同在。阿們。/願主耶穌的恩寵與眾聖徒同在!阿們。

2.12.1. 預言的最後警告(2218-19

(2218-19),我們有一個鄭重的警告,不要篡改本書的意思和真理。這些經文的講者身份並不清楚。作者沒有具體說明此處強調的第一身單數代詞「我」(希臘文:ἐγὼ,音譯:egō)是甚麼意思。關於(2218-19)的來源有以下三個理論:

  1. 這些話是由後來的編輯加添的,因此不是真實的。抄經員加添這些經文是為了在抄寫過程中保護(啟示錄/默示錄)的內容。然而,這個睇法存在以下問題:

    1. 他們通過加添違反了自己的規距。

    2. 沒有手抄本支持它們不在本書中。

  2. 約翰/若望(2217)的來源,他很可能在(2218-19)中繼續他的話。但是,這該理論存在以下問題:

    1. 約翰/若望不是(2217)的最終來源,將(2218-19)歸於他不能解釋在(2218)中強調的「我」。

    2. 約翰/若望在整本書中沒有其他地方像這兩節經文那樣具有如此權威的語氣。

  3. 主耶穌最有可能是講者,原因如下:

    1. 主耶穌是(22:16)的講者及(22:20)的見證人,祂可能在此講話。

    2. 只有主耶穌才有這樣的權柄。

2.12.1.1. 第一個冒犯及其懲罰(22:18)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2:18

我向一切聽見這書上豫言的作見證、若有人在這豫言上加添甚麼、 神必將寫在這書上的災禍加在他身上.

和合本

我向一切聽本書預言的人警告說:誰若在這些預言上加添什麼,天主必要把載於本書上的災禍,加在他身上;

思高

主耶穌「見證」了祂委託約翰/若望寫下的預言的權威性和終結性。動詞「見證/警告」(希臘文:μαρτυρῶ,音譯:martyrō)是鄭重聲明某事的意思。由於動詞是現在式時態,因此它對任何篡改本書內容的人都是一個持續性的警告。短語「我 ... 見證/ ... 警告」是在(啟示錄/默示錄)中用來引入或結束預言性聲明的一個咒詛公式。該公式的功能是作者保護他的作品,透過加添一個嚴令要求抄經員小心地抄寫,並且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篡改原作。類似的禁令也見於:

  1. 把「摩西五經/梅瑟五書」翻譯成希臘文的譯者「下令要落一個詛咒 ... 給任何加添、更改或刪除本書原版內容任何部分的人」(阿裡斯泰亞斯的信311)。

  2. 巴拿巴警告他的讀者:「你們要保守你所領受的,既不增加也不減去任何東西」(巴拿巴書1911)。

  3. 保羅/保祿寫的書信(加拉太書/迦拉達書18-9)。

  4. 摩西/梅瑟寫的誡命(申命記/申命紀41-2 1232 2918-20; 參閱箴言305-6; 耶利米/耶肋米亞262)。

請參閱下表進行比較:

比較申命記/申命紀與啟示錄/默示錄2218-19

申命記/申命紀

啟示錄/默示錄2218-19

你們要聽從遵行 ... 你們不可加添,也不可刪減/你要聽我教訓你們的法令和規律 ... 你們不可增刪(申命記/申命紀4:1-2; 12:32)。

聽見這咒詛的話 ... 將這書上所寫的一切咒詛都加在他身上。上主又要從天下塗抹他的名/聽了這咒誓 ... 這書上載的一切詛咒都要降在他身上,上主必由天下抹去他的名字(申命紀29:18-20)。

我向一切聽見這書上豫言的作見證、若有人在這豫言上加添甚麼、 神必將寫在這書上的災禍加在他身上/我向一切聽本書預言的人警告說:誰若在這些預言上加添什麼,天主必要把載於本書上的災禍,加在他身上;

這書上的豫言、若有人刪去甚麼、 神必從這書上所寫的生命樹、和聖城、刪去他的分/誰若從這書上的預言刪除什麼,天主必要從本書所載的生命樹和聖城中,刪除他的名分。

《聖經》學者列舉了約翰/若望可能擔心有人會試圖更改他的著作的兩個主要原因:

  1. 猶太教和基督宗教「啟示/默示」著作的原文歷史表明,此類著作在流傳過程中經常被更改(參閱加拉太書/迦拉達書16-9; 赫爾馬斯,見2.1.3 2.4.1-4)

  2. 約翰/若望遭受到假預言圈子的反對(啟示錄/默示錄2614-15 220-23)。因此,(啟示錄/默示錄)似乎是在一個預言衝突的情況下寫成。

見證是寫給「一切聽見這書上豫言的/向一切聽本書預言的人」(參閱13)。動詞「聽」(希臘文:ἀκούοντι,音譯:akouonti)是聽從或服從的意思。聽見必須伴隨著順服(參閱13)。它是寫給「一切聽見/一切聽」的人,即是約翰/若望的讀者,包括:

  1. 「亞西亞/亞細亞」的七個教會的成員,在約翰/若望的時代這本書的內容將在那裡被大聲朗讀; 和

  2. 在我們的時代,每一位以任何方式了解本書內容的人。

短語「這書上豫言/本書預言」也出現於(13 1011 22710)。名詞「豫言/預言」(希臘文:προφητείας,音譯:prophēteias)是指關於未來的神聖道理。因此,它強調本書:

  1. 來自上主;

  2. 應該被理解為一個「豫言/預言」; 和

  3. 它具有超越人類語言的特殊權柄。

到底「加添」或「刪去/刪除」這本書的「豫言/預言」是甚麼意思呢?有以下三個解釋方法:

  1. 警告不要篡改本書的文字內容。因為原文在流傳時可能透過抄寫和翻譯的過程進行更改。因此,(啟示錄/默示錄2218-19)可以被解讀為對更改約翰/若望的原文的一個警告(參閱申命記/申命紀42 1232 2919-20;箴言305-6; 耶利米/耶肋米亞262; 阿裡斯泰亞斯的信311; 巴拿巴書1911)。

  2. 警告不要聲稱有新的「啟示/默示」。嫌《聖經》和(啟示錄/默示錄)還不夠(例如:摩門經)。另一種方式是聲稱在屬靈事務上有先進的知識,而《聖經》也不能給予答案(約翰二書/若望二書19)。關鍵是這揭示了對《聖經》的公然不信,否認這本書是上主的「啟示/默示」和見證。

  3. 警告不要透過某人的教導或生活方式去歪曲書中的信息。由於加添或刪除等同於不服從,所以它是指使用(啟示錄/默示錄)去重組基督宗教信仰的人,就像在約翰/若望的時代那些異端一樣(啟示錄/默示錄261415 39)。一個類似的例子是保羅/保祿咒詛那些透過講道改變福音的人(加拉太書/迦拉達書16-9)。

我認為呼籲忠實地服從和防止錯誤的「教義/教理」是主要的意思,而保存原文是次要的意思。

「書上的災禍」當然是與印、號和「碗/盂」有關的災禍(啟示錄/默示錄91820 116 15168 16921 1848)。任何不聽從這個警告的人都將被視為不信者,並受到對惡人的懲罰,包括:

  1. 在教會時代,如果他不是在主耶穌基督內死去,那麼他將面對上主的忿怒,並在「火湖/火坑」裡度過永死。

  2. 在「災難期」間,他不會經歷對「非拉鐵非/非拉德非雅」教會應許的拯救(310),而是會被撇下來承受這些災禍,然後在「火湖/火坑」裡度過永死。

2.12.1.2. 第二個冒犯及其懲罰(22:19)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2:19

這書上的豫言、若有人刪去甚麼、 神必從這書上所寫的生命樹、和聖城、刪去他的分。

和合本

誰若從這書上的預言刪除什麼,天主必要從本書所載的生命樹和聖城中,刪除他的名分。

思高

警告的另一面與第一面的嚴厲程度相同:「神必從這書上所寫的生命樹、和聖城、刪去他的分/天主必要從本書所載的生命樹和聖城中,刪除他的名分」。從「生命樹」(參閱22214)和「聖城」(參閱21210 2214)中刪除「他的分/他的名分」有兩個可能的含意:

  1. 它可能意味著一個得救的人會因為刪除(啟示錄/默示錄)的內容而失去他的救恩。整個《新約》都強烈警告不要變節(約翰福音/若望福音151-8; 希伯來書64-8 1026-31; 彼得後書/伯多祿後書220-21; 約翰一書/若望一書516; 啟示錄/默示錄25 33 218 2218-19),並且由於它是針對七個教會的成員,所以這個警告對其他教會成員也是有效的。因此,這裡警告讀者,在這些預言中歪曲上主的信息就等同變節,而犯了此罪的人將成為上主眼中的變節者。

  2. 它是指拒絕給予那些假基督徒最終的救贖「賞賜/報酬」。在(2218-19)中的警告是針對所有教會社區的人,正如在(申命記/申命紀)的警告是針對所有以色列人一樣。事實上,《聖經》手抄本的大部分篡改都是由那些聲稱是基督徒的人所試圖做的。不信者對試圖做這種篡改興趣不大,也沒有甚麼影響力使他們被教會接受。一位真正的基督徒絕不會篡改這些經文。這個睇法是最有理據的,因為本書的結尾部分反複強調的特徵不是真正的信徒失去了他們被救贖的身份,而是在基督徒社區裡的假冒者(即是「說謊話/撒謊」的人)不會獲得最終的「賞賜/報酬」(參閱21827 2215)。

(啟示錄/默示錄)的最後部分,描述了「新耶路撒冷」(212-27),並提及了「生命樹」(222)。這兩個產業總結了本書所應許給聖徒的所有福樂(參閱27 312)。因此,被排除在「生命樹」和「聖城」必須被視為一個永遠的懲罰。

2.12.2. 禮儀的祈禱和回應(2220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2:20

證明這事的說、是了.我必快來。阿們。主耶穌阿、我願你來。

和合本

為這些事而作證的那位說:「的確,我快要來。」「阿們。主耶穌,你來罷!」

思高

主耶穌對上述說話的莊嚴見證(2218-19)之後,約翰/若望補充了一句簡短的結束語和祝福。「證明這事/為這些事而作證」的身份肯定是主耶穌,因為祂在(2220b)的陳述:「我必快來/我快要來」,只能歸於祂。主耶穌再次「證明/作證」(15 314 221618),再次指出主耶穌是預言的神聖來源和保證者。代名詞「這事/這些事」(希臘文:ταῦτα,音譯:tauta)是指接著的(2212-19),但最終是指整本書的內容(參閱2216)。

「是了/的確」(希臘文:ναί,音譯:nai)是一個肯定的助詞,用於此處以莊嚴的保證表明緊隨其後的陳述的真實性。動詞「我必快來/我快要來」(希臘文:ἔρχομαι,音譯:erchomai)是預言性的現在式時態,是指未來的基督第二次來臨。主耶穌在結束祂的見證時說:「是了.我必快來/的確,我快要來」(參閱216 31122712)。也就是說,祂向教會保證祂會再來,這是祂在第一次來臨時所應許的,很快就會發生,從而完成祂在整本書中所「啟示/默示」的。可以想像得到,主耶穌在將來的多次初步來臨,最終以末世降臨達至高潮,也是在腦海中,例如祂為了以下事件而來:

  1. 教會被提;

  2. 哈米吉多頓/阿瑪革冬大戰;和

  3. 千禧年王國的成立。

正如在(227)中提及的,這個最後的副詞「快」(希臘文:ταχύ,音譯:tachy)與事件發生的突然性有關。關鍵是我們的主耶穌突然來了(帖撒羅尼迦前書/得撒洛尼前書52; 啟示錄/默示錄1615),因此基督徒社區應該時常生活在祂即將來 臨的盼望中。

主耶穌的應許的回應是在一個禱告中明確地闡述出來,這是在《聖經》中最後的祈求:「阿們。主耶穌阿、我願你來/阿們。主耶穌,你來罷」。約翰/若望加添了他的「阿們」(希臘文:ἀμήν,音譯:amēn)以回應主耶穌的「是了/的確」(參閱17)。這代表了他絕對相信主耶穌的應許。這是約翰/若望的祈禱,表示他莊嚴而高興地認同救主所說的話,即是祂「必快來/快要來」。它表達了一個強烈的願望,就是它可能成真了

動詞「來」(希臘文:ἔρχου,音譯:erchou)是現在式時態命令式語氣,僅用於強烈情緒壓力的情況。在這裡,它被用作回應基督即將來臨的應許,也許是向聽眾傳達了一個緊迫感。然而,重點是要認識到這個結束禱告的背景確實是在一個極端困窘和壓力的情況,因此使用現在式時態命令式語氣是恰當的。

這節和下一節經文是在(啟示錄/默示錄)中唯一將主耶穌基督稱為「主耶穌」的經文(希臘文:κύριε Ἰησοῦ,音譯:kyrie Iēsou),儘管這個尊稱在其他《新約》書卷中很常見(例如: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54 1623; 帖撒羅尼迦前書/得撒洛尼前書42; 腓立比書/斐理伯書423; 腓利門書/費肋孟書125; 提多書/弟鐸書213)。它承認主耶穌的「神/天主」性,因此承認祂有權審判。

這個組合「主、來吧/主,你來罷」(希臘文:ἔρχου κύριε,音譯:erchou kyrie)相當於「主啊,願你來/吾主,來罷」(希臘文:Μαράνα θά,音譯:Marana tha),這是亞拉美語 מָרַנָא תָא 的音譯 tā' māranā' 出現於(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1622)。 這個祈求包括幾個層面的意思:

  1. 它直接對基督說話,前提是基督已經存在於讀者之中。他們可以對祂說話,因為祂現已走在他們中間(啟示錄/默示錄112-20 21)。

  2. 它具有末世論的一面,要求基督以終極的方式來戰勝邪惡並帶來永生給被救贖者(2212-14)。

  3. 它足夠靈活,可以包括多次的初步來臨。基督談及祂臨到特定的會眾以執行紀律處分(2516 33)。

  4. 這個祈求基督來臨的亞拉美語被用於「聖餐/聖體聖事」禮儀結束時(十二使徒遺訓/十二宗徒遺訓106)。

雖然(啟示錄/默示錄)所關注的是上主與人類的廣泛交往,包括「災難期」、「千禧年」和「永恆狀態」,但對約翰/若望而言,最重要的事件是主耶穌在「教會被提」時為他而來。為此,他的心渴望,不單止因為他在「拔摩島/帕特摩島」上受苦和流放,而是因為他的眼睛所看見和耳朵所聽見的「榮耀/光榮」前景。

2.12.3.最後的祝福(2221

章節

經文內容

版本

22:21

願主耶穌的恩惠、常與眾聖徒同在。阿們。

和合本

願主耶穌的恩寵與眾聖徒同在!阿們。

思高

約翰/若望以一句書信問候:「恩惠平安歸與你們/願恩寵與平安」(啟示錄/默示錄14)開始他的書,現在他以一句書信祝禱:「願主耶穌的恩惠、常與眾聖徒同在。阿們/願主耶穌的恩寵與眾聖徒同在!阿們」結束他的書。這個告別詞「恩惠/恩龐」對應本書在開篇時的問候詞(14)。領袖以一個祝福去解散會眾或結束一封信已成為一個古老的習俗。(啟示錄/默示錄)以一個祝禱(即是祝福)結束。這類祝禱用於一個「啟示/默示」性著作的結束是有點不尋常的,但它適合這一個,它是:

  1. 一個「啟示/默示」在其中有它的內在特徵;

  2. 一個預言在其中有它的目的; 

  3. 一封書信在其中有它的文學體裁為了供教會閱讀(13-4)。

因此,它是一個恰當的結束語用作描述上主賜「恩惠/恩龐」給祂的子民。有趣的是,《舊約》以一個咒詛結束(瑪拉基/瑪拉基亞44-6),而《新約》則以一個「恩惠/恩龐」的祝福結束(2221)。

幾乎所有保羅/保祿的書信(羅馬書除外)都以某種形式的「恩惠與你們同在/恩寵與你們同在」結束。請看下表進行比較:

比較保羅/保祿書信與啟示錄/默示錄

願主耶穌的恩惠/願主耶穌的恩寵

常與眾聖徒同在/與眾聖徒同在

啟示錄/默示錄2221

願我主耶穌基督的恩/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恩寵

常和你們同在/與你們同在

羅馬書16:20

願主耶穌基督的恩/願主耶穌的恩寵

常與你們眾人同在/與你們同在

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16:23

願我主耶穌基督的恩/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恩寵

常與你們同在/與你們同在

帖撒羅尼迦前書/得撒洛尼前書5:28

願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恩寵

常與你們眾人同在/與你們眾人同在

帖撒羅尼迦後書/得撒洛尼後書3:18

願主耶穌基督的恩惠/願主耶穌基督的恩寵

常與你們眾人同在/常與你們眾人相偕

哥林多後書13:14/格林多後書13:13

願我主耶穌基督的恩/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恩寵

常在你們心裡/常與你們的心靈同在

加拉太書/迦拉達書6:18

願主耶穌基督的恩/願主耶穌基督的恩寵

常在你們心裡/與你們的心神同在

腓立比書/斐理伯書4:23

願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願主耶穌基督的恩寵

常在你的心裡/與你們的心靈同在

腓利門書/費肋孟書1:25

雖然可以得出結論,約翰/若望是唯一採用保羅/保祿的「恩惠/恩龐」祝禱作為結束的人,但也可以得出結論,他正在使用在「小亞西亞/小亞細亞」流行的傳統書信祝禱。

「恩惠/恩龐」(希臘文:χάρις,音譯:cháris)的意思是上主為人類做了人類不可能為自己做的事情。這是一個不配的神聖賜給。「恩惠/恩龐」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 共同的「恩典/恩龐」。全人類都因共同的「恩惠/恩龐」而以各種方式受惠(馬太福音/瑪竇福音545 帖撒羅尼迦後書/得撒洛尼後書26-7 約翰福音/若望福音168-11 羅馬書118)在:

    1. 防止處於墮落狀態的人墮落到最深處(羅馬書128-32);

    2. 提供人類的基本需要,使人可以悔改(羅馬書24); 

    3. 揭示上主的本性和人的良心(羅馬書118-21)。

  2. 有效的「恩惠/恩龐」。它打破了人的心硬並使他能夠實踐「信心/信德」(羅馬書830 約翰福音/若望福音63744 以弗所書/厄弗所書28)。

  3. 成聖的「恩典/恩龐」。它使信徒能夠過敬虔的生活(腓立比書/斐理伯書212-13 加拉太書/迦拉達書51418 彼得後書/伯多祿後書1310)。這涉及「聖靈/聖神」在以下方面的工作:

  1. 定罪;

  2. 帶來悔改; 

  3. 使信徒能夠順服上主。

研究下面的圖表:

對於全人類

稱義/成義」時的信徒

成聖期間的信徒

共同的「恩典/恩龐」

有效的「恩典/恩龐」

成聖的「恩典/恩龐」

馬太福音/瑪竇福音545

羅馬書830

腓立比書/斐理伯書212-13

帖撒羅尼迦後書/得撒洛尼後書26-7 約翰福音/若望福音63744 加拉太書/迦拉達書51418
約翰福音/若望福音168-11 以弗所書/厄弗所書28 彼得後書/伯多祿後書1310
羅馬書118

-

-

雖然作者假定耶穌是主(啟示錄/默示錄1714 1916),但僅在此處和前一節中使用「主耶穌」這個尊稱(2220)。

約翰/若望祈求主耶穌的「恩惠/恩寵」賜給「眾聖徒」。形容詞「眾」(希臘文:πάντων,音譯:pantōn)表示整個、全部或所有人。在這裡,約翰/若望使用了「眾」。這樣做有兩個原因:

  1. 他在這裡選擇了一個更廣泛的術語,希望在教會中許多尚未達到在上主眼中「聖徒」級數的人,會透過主耶穌的「恩惠/恩寵」去回應本書的反複邀請。

  2. 這個祝禱起初是在七個教會內宣告的,但最終是針對在任何時候的觀眾。這符合結語的使命主題,該主題不單止尋求鞏固信徒,而且尋求把不信者帶到基督面前(2217)。的確,上主的無限「恩惠/恩龐」是賜給每個人的(參閱提多書/弟鐸書211)。

總而言之,約翰/若望希望主耶穌的「恩惠/恩寵」以至高無上的力量照耀所有的讀者,以便:

  1. 他們能夠理解這書信的內容;

  2. 把未得救的人引向基督的救恩;

  3. 把軟弱的基督徒帶回基督面前;

  4. 鞏固聖徒遵守禁令並在困難的情況下堅持不屈; 

  5. 預備好他們為基督的再來。

這個最後的「阿們」可能是在抄寫時的一個加添,因為支持其包含的手抄本證據薄弱,可能是為了禮儀用途而加添的。

2.13. 總論

(創世記/創世紀)開啟了人類歷史,(啟示錄/默示錄)結束了它。(創世記/創世紀)描述了亞當夏娃/厄娃與上主同行和交談,(啟示錄/默示錄)描述了人們面對面敬拜和與上主生活。(創世記/創世紀)描述了一個有一條邪惡蛇的園子,(啟示錄/默示錄)描述了一個沒有邪惡的完美城市。「伊甸園」被罪惡污染了,但樂園被重新創造於「新耶路撒冷」。

上主「啟示/默示」這本書以鼓勵陷入困境的基督徒,告訴我們實際上我們的苦難是暫時的,並且我們最終的勝利是肯定的。主耶穌掌管人類歷史、赦免罪惡、將重新創造地球,並帶來持久的和平。(啟示錄/默示錄)是一本充滿希望的書。它表明無論地上發生甚麼事,上主都在掌權。它保證邪惡不會永遠持續下去。它描繪了所有接受主耶穌基督為救主的人所等待的奇妙獎賞。

(啟示錄/默示錄)以一個迫切的禱告:「主耶穌阿、我願你來。/主耶穌,你來罷!」結束。在一個充滿困難、迫害、邪惡和不道德的世界裡,我們被鼓勵以「信心/信德」去等候祂回來。

 

3. 書目

  1. Anderson, R. (1841-1918). The Coming Prince. Grand Rapids: Kregel Publications, 10th reprint Edition.

  2. Arnold, C. E. (2002). Zondervan Illustrated Bible Backgrounds Commentary: Hebrews to Revelation. (Vol. 4). Zondervan.

  3. Aune, D. E. (1997). Revelation 1-5 (Vol. 52A). Word, Incorporated.

  4. Aune, D. E. (1998). Revelation 6-16 (Vol. 52B). Word, Incorporated.

  5. Aune, D. E. (1998). Revelation 17-22 (Vol. 52C). Word, Incorporated.

  6. Baker, William H. (1996). Advanced Bible Study Methods. A College Credit Course BI280. Chicago: Moody Bible Institute.

  7. Barbieri, Louis A. (1999). Daniel and Revelation. A College Credit Course BI418. Chicago: Moody Bible Institute.

  8. Barclay, W. (2004). Revelation of John (Vol. 1).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9. Barclay, W. (2004). Revelation of John (Vol. 2).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10. Barnes, A. (1884-1885). Notes on the New Testament: Revelation (R. Frew, Ed.). Blackie & Son.

  11. Barton, B. B. (2000). Revelation (G. R. Osborne, Ed.). Tyndale House Publishers.

  12. Bauckham, R. (1993). The Climax of Prophecy: Studies on the Book of Revelation. T&T Clark: A Continuum Imprint.

  13. Beale, G. K. (1999). The book of Revelation: a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text. W.B. Eerdmans; Paternoster Press.

  14. Beale, G. K., & Campbell, D. H. (2015). Revelation: A Shorter Commentary.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15. Beckwith, I. T. (1919). The Apocalypse of John: studies in introduction with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Macmillan Company.

  16. Blount, B. K. (2013). Revelation: A Commentary (C. C. Black, M. E. Boring, & J. T. Carroll, Eds.; 1st Ed.).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17. Boring, M. E. (1989). Revelation. John Knox Press.

  18. Boxall, I. (2006). The Revelation of Saint John. Continuum.

  19. Brannan, R., & Loken, I. (2014). The Lexham Textual Notes on the Bible. Lexham Press.

  20. Chafer, L. S. (1993). Systematic Theology (Vol. 4). Kregel Publications.

  21. Charles, R. H. (1920).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Revelation of St John. T&T Clark International.

  22. Constable, T. (2003). Tom Constable’s Expository Notes on the Bible. Galaxie Software.

  23. Dunnett, W. M. (1991). Revelation - God's Final Word to Man. Chicago: Moody Bible Institute.

  24. Fanning, B. M. (2020). Revelation (C. E. Arnold, Ed.). Zondervan Academic.

  25. Fee, G. D. (2011). Revelation. Cascade Books.

  26. Ford, J. M. (2008). Revelation: introduction,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Vol. 38). Yale University Press.

  27. Green, D. D. (2014). Revelation. In M. A. Rydelnik & M. Vanlaningham (Eds.), The moody bible commentary. Moody Publishers.

  28. Harlow, R. E. (1984). Revelation - The Coming King. Everyday Publications Inc.

  29. Harrington, W. J. (2008). Revelation (D. J. Harrington, Ed.; Vol. 16). Liturgical Press.

  30. Hendriksen, W. (1967). More than Conquerors: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Book of Revelation. Baker Books.

  31. Hislop, Alexander. (1959). The Two Babylons or The Papal Worship Proved to Be The Worship of Nimrod and His Wife. Loizeaux Brothers.

  32. Irenaeus. Against Heresies (Contra Haereses). 5.30.3.

  33. Johnson, A. F. (2006). Revelation. In T. Longman III & D. E. Garland (Eds.), The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Hebrews-Revelation (Revised Edition) (Vol. 13). Zondervan.

  34. Johnson, D. E. (2001). Triumph of the Lamb: A Commentary on Revelation. P&R Publishing.

  35. Keathley, J. H., III. (2002). Studies in Revelation. Galaxie Software.

  36. Kistemaker, S. J., & Hendriksen, W. (1953–2001). Exposition of the Book of Revelation (Vol. 20). Baker Book House.

  37. Koester, C. R. (2014). Revelation: A New Translation with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J. J. Collins, Ed.; Vol. 38A). Yale University Press.

  38. Koester, C. R. (2001). Revelation and the End of All Things.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39. Ladd, G. E. (1972). A Commentary on the Revelation of John.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40. Larkin, C. (1919). The Book of Revelation: A Study of the Last Prophetic Book of Holy Scripture. Rev. Clarence Larkin Estate.

  41. Lenski, R. C. H. (1935). The interpretation of St. John’s Revelation. Lutheran Book Concern.

  42. Lindsey, Hal (1984). There's A New World Coming. Harvest House Publishers.

  43. MacArthur, J. F., Jr. (2000). Revelation 12-22. Moody Press.

  44. MacDonald, William (1973). Revelation - Vision of Judgment and Glory, Emmaus Bible Correspondence School.

  45. Mangina, J. L. (2010). Revelation. Brazos Press.

  46. McQuilkin, Robertson (1992). Understanding and Applying the Bible. Revised Edition, Chicago: Moody Press.

  47. Metzger, B. M., United Bible Societies. (1994). A textual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second edition a companion volume to the United Bible Societies’ Greek New Testament (4th rev. ed.). United Bible Societies.

  48. Morris, Henry M. (1969). Biblical Cosmology and Modern Science. Craig Press.

  49. Morris, Henry M. (1983). The Revelation Record: A Scientific and Devo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Prophetic Book of the End Times. Tyndale.

  50. Morris, L. (1987). Revelation: 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Vol. 20). InterVarsity Press.

  51. Mounce, R. H. (1997). The Book of Revelation.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52. Mounce, R. H. (2004). What Are We Waiting For? A Commentary on Revelation. Wipf & Stock Publishers.

  53. Mulholland, M. R., Jr. (2011). Revelation. In P. W. Comfort (Ed.), Cornerstone Biblical Commentary: James, 1–2 Peter, Jude, Revelation. Tyndale House Publishers.

  54. Omanson, R. L., & Metzger, B. M. (2006). A Textual Guide to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an adaptation of Bruce M. Metzger’s Textual commentary for the needs of translators. Deutsche Bibelgesellschaft.

  55. Osborne, G. R. (2002). Revelation. Baker Academic.

  56. Osborne, G. R. (2016). Revelation: Verse by Verse. Lexham Press.

  57. Paul, I. (2018). Revelation: 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E. J. Schnabel, Ed.; Vol. 20). Inter-Varsity Press.

  58. Pentecost, J. D. (1996). Things to Come.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Co.

  59. Phillips, John (1974). Exploring Revelation. Chicago: Moody Press.

  60. Robertson, A.T. (1928). Paul and the Intellectuals. Nashville, Sunday School Board of the 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

  61. Roloff, J. (1993). A Continental Commentary: The Revelation of John. Fortress Press.

  62. Ryrie, C. (1996). Revelation. Everyman's Bible Commentary, New Edition, Chicago: Moody Press.

  63. Schreiner, T. R. (2018). Revelation. In I. M. Duguid, J. M. Hamilton Jr., & J. Sklar (Eds.), Hebrews–Revelation: Vol. XII. Crossway.

  64. Smalley, S. S. (2005). The Revelation to John: A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Text of the Apocalypse. SPCK.

  65. Svigel, Michael J. (2004). The Apocalypse of John and the Rapture of the Church: A Reevaluation. Trinity Journal 22:1 (Spring 01, p. 24-74).

  66. Swete, H. B., ed. (1906). The apocalypse of St. John (2nd. ed.). The Macmillan Company.

  67. Swindoll, C. R. (2011). Insights on Revelation. Zondervan.

  68. Tanner, J. Paul (2002). The Book of Revelation. Appendix D.

  69. Thomas, Robert L. (1992). Revelation 1-7: an exegetical commentary. Moody Publishers.

  70. Thomas, Robert L. (1995). Revelation 8-22: an exegetical commentary. Moody Publishers.

  71. Walvoord, J. F. (2008). Daniel: The Key To Prophetic Revelation. Galaxie Software.

  72. Walvoord, J. F. (2008). The Revelation of Jesus Christ. Galaxie Software.

  73. Watson, D. F. (1994-2004). The book of Revelation. In L. E. Keck (Ed.), New Interpreter’s Bible (Vol. 12). Abingdon Press.

  74. Wilson, M. (2007). Charts on the Book of Revelation: Literary, Historical, and Theological Perspectives. Kregel Academic & Professional.

 

返回目錄

Return to Chinese Bible Study Materials 返回中文聖經學習資料

Return to Home Page 返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