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五 課 神現今的定旨
我們已經學習到,舊約時代的先知不能預先看見現今的時代,如同人站在高處用水平角度前望兩個大山的山峰,看不到兩山之間的大峽谷。兩個大山就是基督的第一次和第二次來臨。第一座山代表祂的受苦和十字架,第二座山指著祂的榮耀和冠冕說的。我們現在要思想神現今的定旨。
主的筵席是主耶穌的命令,就是在祂離世前的那一個晚上,向屬於祂自己的人設立的,叫他們記念祂自己和祂的死。這是一個既簡單莊嚴又意義深長的命令。有關此事,聖靈宣告:「你們每逢喫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祂來。」(林前十一26)這裏有兩個山峰:第一個是「主的死」,第二個是「直等到祂來」。我們回看第一個山峰,並前瞻著第二個山峰。主的晚餐將主兩次顯現聯合起來。
綜觀保羅的書信,我們可以看見裏頭多次重覆「奧秘」這詞語。這是聖靈叫他知道一個特別的秘密,說明神因祂的名在現今的時代向外邦人的旨意(徒十五13-18)。當主耶穌離世,預言的時鐘立即停止,並保持沉默;直至神在外邦人身上的工作成就。很明顯,現在的喚召並非舊約時代預言的主題。保羅說:「惟有神能照我所傳的福音和所講的耶穌基督,並照永古隱藏不言的奧秘,堅固你們的心。這奧秘如今顯明出來,而且按著永生神的命,藉眾先知的書指示萬國的民,使他們信服真道。」(羅十六25,26)我們不能假定「眾先知的書」(the scriptures of the prophets)中的「先知」,是指舊約先知,因這個結論與保羅所寫的話有矛盾;他所寫的例如奧秘,在舊約中並沒有記載,直至現在我們才得以明白其實義。「眾先知的書」若翻譯成「藉著預言的書」(by prophetic scriptures)會比較準確,因「眾先知的書」也包括了保羅自己當時所寫關於預言的經文。
什麼是「奧秘」?答案可在下面找到:首先以色列拒絕他們的彌賽亞,其後基督復活並坐在寶座上,五旬節聖靈降臨,以及神的恩典臨到有罪的外邦人身上。藉著祂拯救的福音使「一切信祂的」,成為一班全新的族類(彼前二9)。保羅如此說明:「用啟示使我知道福音的奧秘,正如我以前略略寫過的。你們念了,就能曉得我深知基督的奧秘,這奧秘在以前的世代沒有叫人知道,像如今藉著聖靈啟示祂的聖使徒和先知一樣。這奧秘就是外邦人在基督耶穌裏,藉著福音,得以同為後嗣,同為一體,同蒙應許。我作了這福音的執事,是照神的恩賜,這恩賜是照祂運行的大能賜給我的。」(弗三3-7)
「身體」這裏是指著教會說的(弗一22-23),而這團體以「新婦」的樣式描繪出來。丈夫得到命令,要愛自己的妻子。「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要用水藉著道把教會洗淨,成為聖潔,可以獻給自己,作個榮耀的教會,毫無玷污、皺紋等類的病,乃是聖潔沒有瑕疵的。丈夫也當照樣愛妻子,如同愛自己的身子,愛妻子便是愛自己了。從來沒有人恨惡自己的身子,總是保養顧惜,正像基督待教會一樣,因我們是祂身上的肢體。為這個緣故,人要離開父母,二人成為一體。這是極大的奧秘,但我是指著基督和教會說的。」(弗五25-32)夏娃在這裏是一個預表。她不但出於亞當,也作亞當的新婦。學員要思想與此有關的經文:歌羅西書一章23-29節。教會雖沒有在猶太人的經卷中直接啟示出來;然而我們不可忽略一個事實:它們卻包含著一些預表的例證,如夏娃和利百加(創廿四章)都預表著教會。
另外,認識預言雙指性定律,也是非常重要的。
解釋聖經的規則是十分重要的。事實上,明白聖靈在舊約經文的用法,也是不可缺少的;在研習舊約預言上,這尤其重要。解釋雙指性定律的原則可以用這個方法:雙指性定律的意思是一個預言在久遠的將來會完全應驗,而同時也於發出預言不久後局部應驗。
我們先看看兩個例子。這兩個例子可以幫助我們清楚解釋這原則。
1. 以賽亞書五十二章1至12節,無疑是預言基督將來得榮耀的千禧年國度,不用費煞思量去證明。這段聖經提到那將來的榮耀,這榮耀不可能在現今教會中應驗。請學員細讀本章經文,就可以理解(特別注意6至8節)。但在羅馬十章15節中,保羅說:「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如經上所記:『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雖然保羅引用以賽亞書第五十二章,應用在現今傳福音的人身上,我們卻切不可認定這全章經文,都完全應驗在現今的教會身上。保羅不過引用這節經文在現今傳福音的人身上,但這經文在將來必要得著完全的應驗。
2. 請學員再看約珥書第二章28至32節的預言。我們必要讀完整章經文,清楚認識其大意,然後再解釋經文。我們決不能忽略整章或整段經文的上文下理,而段章取義解釋聖經。本段經文有一個感動心靈的預言,就是以色列國及其百姓將要在基督耶穌掌權時,得著榮耀和興旺。我們明顯不可把21至27節引用在現今的時代上,因這是指著將來的事─千禧年的國度。第28至32節是預言聖靈降臨在一切人的身上。這件事發生之前,太陽、月亮和星宿都要震動。其它經文告訴我們,這現象將發生在主從榮耀中降臨到世界的時候(太廿四29,30)。然後有話說:「到那時候,凡求告耶和華名的就必得救;因為照耶和華所說的,在錫安山耶路撒冷必有逃脫的人,在剩下的人中必有耶和華所召的。」(珥二32)
彼得在五旬節講道的時候,他引用約珥書二章28至32節,並聲明說:「這正是先知約珥所說的。」(徒二16)我們若把這兩段經文比較一下,就能看出,彼得在聖靈帶領下將約珥書二章32節稍微改變,就是把「在錫安山耶路撒冷必有逃脫的人,在剩下的人中必有耶和華所召的」完全省略了,卻單單說:「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
當彼得說:「這正是先知約珥所說的」,這是否指約珥的話在五旬節時完全應驗了呢?絕對不是!彼得只在五旬節被聖靈澆灌的這件事情上應用這預言。
從上述新約聖經用舊約預言的例子,使我們可以看出,新約筆者是合理引用和應用在現今的時代。然而那些預言,將來要完全應驗。如果我們明白這個原則,就可以避免墮入兩個學習聖經的極端:失去聖經對我們個人的教訓,忽略神對這世界所有榮耀的計劃。
現今時代有兩個榮耀的事實:
這位君王曾來到以色列民中,卻遭到他們的拒絕,其後已經回到天上。然而祂還未掌權,治理地上的萬國,直等到那民族悔改,他們要喊著說:「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不過,在未發生此事的期間,主耶穌基督已被高舉到神的寶座,作了教會全體的頭。
請學員注意教會的五個特徵:
聖經第一次提到教會,是在馬太福音第十六章(請細讀13至18節)。雖然主還未向以色列宣佈祂要作以色列的王,但祂知道以色列人會棄絕祂。在此之後,祂就提到教會(太十一16-24,十二24)。當主一提到教會,就指示門徒,祂必須上耶路撒冷,受死並復活(太十六21)。
「教會」這名詞原文意思是「被召出來的一群」;這是神所揀選的,也是從眾人中召出來的一班人。請注意:那時主說:「我要(將來式)建造我的教會。」因此,教會從未在舊約時代中啟示出來,舊約先知及舊約時代的人也不知道教會將要出現。
教會在什麼時候開始?教會是在五旬節那一天開始的(徒二1,47,欽定本譯「教會」)。教會也稱為「祂(基督)的身體」(弗一23)。身體需要頭。基督升到父神的右邊,才被立為教會的頭(西一18)。在五旬節,復活的基督第一次差來的聖靈,將所有信徒歸入這個有機體─基督的身體。因此,教會的誕辰就是五旬節。
「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林前十二13)學員要詳細閱讀哥林多前書十二章和以弗所書二章11至18節,就知道教會是由一切重生的猶太人和外邦人組成的。在較前的課文中,我們已經得知全人類分為三種:猶太人、外邦人和神的教會。當一個猶太人或外邦人,接受基督為救主時,聖靈就把他聯絡在基督的身體(教會)上(弗二21)。在那身體中,國籍的差異就完全消失了。「在此並不分希利尼人,猶太人,受割體的,未受割體的……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西三11)
以上論到教會是「召出來的一班人」。從這觀點看來,以色列人曾在曠野有一個「聚會」,從這個意義來看,以色列就是「在曠野裡的教會」(「聚會」原文與教會同字)(徒七38);同樣的觀念也被應用在以弗所異教徒的「聚集」(徒十九32、39-40)。我們在此可以明白到,教會原來是「被召出來的一班人」。
所羅門王建造聖殿時,是用那從黑暗的山洞中鑿「出來」的石頭,經過修整後,才成為耶和華的居所(聖殿)。照樣,神藉著福音的信息,鑿出「活石」,為要建立屬靈的居所(彼前二5),甚至是主屬靈的殿(弗二21-22)。
神向教會榮耀的定旨,就是要教會活像基督的樣式,並且與祂同在,直到永遠。當主以新郎的身分再來時,祂要把這些得蒙拯救的人獻給自己,作「毫無玷污皺紋等類的病」的新婦(弗五27)。我們相信羔羊的新婦(教會)(啟廿一9),將來要與主一同掌管被救贖的世界,正如亞當管理那無罪的樂園時,夏娃也享有管理的權利一樣。教會必與基督同享榮耀。
Return to Table of Contents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