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 基督作王(19:1-20:15)
1. 主耶穌基督的第二次來臨(19:1-21)
一段時間以來,約翰/若望的「異象/神視」一直是黑暗而不祥的。第16章描述了上主忿怒的七「碗/盂」。第17章描述了對宗教巴比倫(即是大淫婦)的懲罰。第18章涉及了商業巴比倫的滅亡。在這種黯淡的背景下,現在我們在(19:1-6)中聽見了被稱為「哈利路亞」的合唱,這是在(17:1-18:24)中描述的巴比倫滅亡的結束語。它由上主懲罰大淫婦的一首天上的感恩之歌組成。在感謝後,約翰/若望於第19章的其餘部分描述了末日的事件。
龍、獸和假先知自己正準備帶領他們的追隨者在全能的上主偉大日子進入最後的「哈米吉多頓/阿瑪革冬」大戰(16:13-14)。戰鬥的準備工夫也正在天上進行。聖天使在那裡,已「被提」的聖徒在那裡,並且所有人都在註視著地上可怕的審判,知道他們很快也會前去跟隨他們的國王回到地上。
第19章分為四個部分:
「哈利路亞/亞肋路亞」合唱團(19:1-6);
羔羊婚宴(19:7-10);
基督降臨(19:11-16); 和
「哈米吉多頓/阿瑪革冬」大戰(19:17-21)。
1.1. 「哈利路亞/亞肋路亞」合唱團(19:1-6)
1.1.1. 群眾在天上唱「哈利路亞/亞肋路亞」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19:1 |
此後、我聽見好像群眾在天上大聲說、哈利路亞、〔就是要讚美耶和華的意思〕救恩、榮耀、權能、都屬乎我們的 神. |
和合本 |
這些事以後,我聽見天上彷彿有一大夥人群發出的大聲音說:「亞肋路亞!勝利、光榮和能力,應歸於我們的天主, |
思高 |
短語「此後/這些事以後」在(啟示錄/默示錄) 中多次出現,表示新的「異象/神視」(參閱4:1; 7:1,9; 15:5; 18:1; 19:1)。約翰/若望在(19:1)中使用了它,作為場景從巴比倫的滅亡轉移到天上群眾的反應。它是指第17和18章的「異象/神視」,特別是巴比倫的衰落。在(18:20)中有呼籲為巴比倫的滅亡而歡騰。現在是天上對那個呼籲的回應。
約翰/若望所聽見的被描述為「好像群眾在天上大聲說/天上彷彿有一大夥人群發出的大聲音」。這無疑是在(5:11)中的眾多天使和在(7:9-12)中的殉道者。這些殉道者,就像在第五印中提及的那些人一樣(參閱6:9-11),一直在等待上主的公義和該受的審判落在世界獨裁者身上。正如第17章和第18章所講的,隨著審判的完全「啟示/默示」,他們在做了一個偉大的讚美。這可以在感歎詞「哈利路亞/亞肋路亞」(希臘文:ἁλληλουϊά,音譯:hallēlouia)(希伯來文:הַלֽלוּיָה,音譯:halělûyâ)中看見,它來自兩個希伯來文單詞。第一個是動詞(希伯來文:הַלֽלוּ,音譯:halělû)意思是給予讚美。第二個是上主的名字(希伯來文:יְֽהוָ֗ה,音譯:yâhweh)的縮寫(希伯來文:יָה,音譯:yâ)。意思是讚美耶和華/雅威或讚美上主。它在(詩篇/聖詠)中出現了二十四次(例如106:1; 111:1; 113:1; 150:1),及在(啟示錄/默示錄)中出現了四次(19:1,3,4,6)。猶太人和基督徒採用「哈利路亞」作為禮儀的歡騰頌讚。
「救恩、榮耀、權能、都屬乎我們的 神/勝利、光榮和能力,應歸於我們的天主」是一個勝利的呼喊,以表彰上主在推翻曾經強大的巴比倫時所做的一切。上主計劃了救恩並在創世以前在基督內揀選了我們(以弗所書/厄弗所書1:4-5,11)。當人類陷入罪惡之中時,上主已準備好救贖祂的子民。祂因羔羊所完成的救贖工作而受到讚美和「榮耀/光榮」(7:10)。上主發起的救恩和主耶穌成就的結果是上主彰顯祂的「榮耀/光榮」和「權能/能力」(參閱5:12; 7:12)。在與撒但/撒殫的決戰中,勝利屬於上主,祂的「榮耀/光榮」是無比的及祂的「權能/能力」是無限的。上主的這三個偉大屬性中的每一個都應該喚醒人類在心中的反應。上主的「救恩」應該喚醒人類的感恩;上主的「榮耀/光榮」應該喚醒人類的崇敬;上主的「權能/能力」應該喚醒人類的信賴。
請注意在「我們的 神/我們的天主」中的「我們」。那些給予讚美的人拒絕了這個世界的神和他的假彌賽亞/默西亞,並憑著「信心/信德」接受了主耶穌是他們的上主和救主。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19:2 |
他的判斷是真實公義的.因他判斷了那用淫行敗壞世界的大淫婦、並且向淫婦討流僕人血的罪、給他們伸冤。 |
和合本 |
因為,他的判斷是正確而正義的;他懲罰了那曾以自己的邪淫敗壞了下地的大淫婦,並給被她所殺的僕人報了仇。」 |
思高 |
上主受到讚美有以下三個原因:
他的判斷是真實公義的/他的判斷是正確而正義的(參閱16:7);
他判斷了用淫行敗壞世界的大淫婦/他懲罰了以邪淫敗壞了下地的大淫婦; 和
向淫婦討流僕人血的罪/給被她所殺的僕人報了仇。
這個判斷舉動是「真實/正確」的,因為它是基於祂對聖約的忠實。祂有完美的知識(全知),並且,因此,祂擁有所有的事實故此祂所有的判斷都是正確的,並且符合真理。它也是「公義/正義」的,因為它基於祂的聖潔品格祂必須消滅一切邪惡。祂完全的「公義/正義」使祂不能不公正地行事。在(15:3)中的聖徒和在(16:7)中祭壇的聲音也將這兩個相同的屬性歸於上主。
法律的依據是大淫婦:「用淫行敗壞世界/曾以自己的邪淫敗壞了下地」(14:8; 17:2; 18:3,23)。她的「淫行/邪淫」是她與整個世界的誘惑性和邪惡的聯盟。大淫婦受到的懲罰正是她應得的。現在她已經為自己的愚蠢罪行付出了代價。
此外,上主還「向淫婦討流僕人血的罪/給被她所殺的僕人報了仇」。《舊約》聲明上主「必為自己的僕人報血仇」(申命記/申命紀32:43; 列王記下/列王紀下9:7),這是該盟約應許的延伸。於第五個印時,殉道者問上主,祂要等到幾時才為他們伸流血的冤(啟示錄/默示錄6:9-10)。聖人和/或先知的血也於(16:6; 17:6; 18:24)提及了。這些祈禱已在印、號和「碗/盂」(16:5-6)的審判中得到了部分回應,如今在此的滅亡中得到了充份的回應,其中包括「哈米吉多頓/阿瑪革冬」(16:12-16; 19:17-21)和「白色的大寶座/潔白的大寶座」的審判(20:11-15)。上主不允許祂的僕人在遭受大淫婦的迫害下不獲伸冤。有時在這個時代似乎沒有「公義/正義」,但這是不可能也不會總是如此,因為上主的品格。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19:3 |
又說、哈利路亞。燒淫婦的煙往上冒、直到永永遠遠。 |
和合本 |
他們又重覆說:「亞肋路亞!她的煙向上直冒,至於無窮之世。」 |
思高 |
第二個「哈利路亞/亞肋路亞」慶祝懲罰的程度。它與這個聲明:「燒淫婦的煙往上冒、直到永永遠遠/她的煙向上直冒,至於無窮之世」有關。之前,與巴比倫結盟的「眾王/諸王」和海員看見焚燒她的煙時感到哀悼(18:9,18)。相比之下,在天上的群眾看見從巴比倫火熱的衰落所產生的煙霧而歡騰,因為它標誌著這座城的暴政結束了。
這「折磨的煙」與聖徒祈禱的「乳香的煙」(8:4)和充滿聖殿的「上主榮耀的煙」(15:8)形成直接對比。此外,不信者的「永恆折磨」與上主「永遠活著」(1:18; 4:9,10; 10:6; 15:7)和「永遠為王」(11:15)形成直接對比。
這「煙」是暗指毀滅巴比倫的大火(17:16; 18:8,9,18),由「哈米吉多頓/阿瑪革冬」大戰所造成的破壞(16:12-16; 19:17-21),以及她在「火湖/火坑」裡的永恆懲罰(14:11; 19:20; 20:10,14-15)。
動詞「往上冒/向上直冒」(希臘文:ἀναβαίνει,音譯:anabainei)是現在式時態,因此這煙不斷往上冒。它呼應了福音書所教導的關於不滅之火(馬太福音/瑪竇福音3:12; 馬可福音/馬爾谷福音9:43; 路加福音3:17)。
這煙的意象:「往上冒、直到永永遠遠/向上直冒,至於無窮之世」標誌著上主審判的終極性、完整性和不可逆轉性(參閱以賽亞/依撒意亞34:10; 啟示錄/默示錄14:11)。
1.1.2. 二十四位長老和四個活物的「哈利路亞/亞肋路亞」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19:4 |
那二十四位長老與四活物、就俯伏敬拜坐寶座的 神、說、阿們、哈利路亞。 |
和合本 |
於是,那二十四位長老和那四個活物,便俯伏朝拜那坐在寶座上的天主說:「阿們。亞肋路亞!」 |
思高 |
第三首歌來自「二十四位長老與四活物/那二十四位長老和那四個活物」。他們是書中的屬天崇拜領袖(4:8-10; 5:8,11,14; 7:11-17; 11:16; 14:3; 19:4)。
再一次(4:10; 5:14),他們「俯伏敬拜/俯伏朝拜」上主。俯伏是一種更嚴肅的敬拜形式,象徵全然順服。重點是上主的完滿主權。
崇拜是歸於「坐寶座的 神/坐在寶座上的天主」,這是聖父的一個尊稱(7:10)。上主,以祂的大能和對我們堅定的愛,永遠坐在寶座上。但很多時候,我們就像世界一樣,想要篡奪上主的統治權,但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總是我們自己的損失。
他們沒有唱另一首讚美歌,而是對廣大群眾所唱的讚美歌給予莊嚴的肯定。副詞「阿們」(希臘文:ἀμήν,音譯:amēn)是翻釋自一個希伯來文詞語 אָמֵן 的近似讀音(音譯:’āmēn)意思是真實的。它被用來表示鄭重同意另一位的話(參閱列王記上/列王紀上1:36; 啟示錄/默示錄7:12)。在(啟示錄/默示錄)的其他地方,「阿們」:
總結了頌讚(1:6);
確認了預言(1:7);
總結了一系列的讚美歌(5:9-14);
制定了讚美歌(7:12); 和
總結了本書(22:20,21)。
因此,「阿們」肯定了對先前讚美詩的崇拜,而「哈利路亞/亞肋路亞」繼續了在(19:1,3)中確立的讚美。這個組合「阿們、哈利路亞/阿們。亞肋路亞」沒有在《新約》的其他地方出現過,卻在(詩篇/聖詠106:48)中找到了,在那裡它遵循了從列國中拯救的祈禱。在這裡,這種拯救已經發生,這是對上主的大能行為的感恩。鑒於上主為祂的子民所成就的一切,整個天國只能說:「讚美耶和華/雅威」!
1.1.3. 群眾最後的「哈利路亞/亞肋路亞」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19:5 |
有聲音從寶座出來說、 神的眾僕人哪、凡敬畏他的、無論大小、都要讚美我們的 神。 |
和合本 |
遂有聲音由寶座那裏發出說:「天主的眾僕人,凡敬畏他的,無論大小,請讚美我們的天主罷!」 |
思高 |
這是繼(啟示錄/默示錄19:1-3)的群眾,以及在(19:4)中的二十四位長老和四個活物之後的第三組。現在,場景從天上轉移到地上,並有「聲音從寶座出來/聲音由寶座那裏發出」向地上的眾聖徒發出讚美的要求。
即使它來自「寶座」,這也不一定代表是上主的聲音,因為它要求他們「讚美我們的 神/讚美我們的天主」。這聲音也不是主耶穌基督,因為採用了第一身眾數代名詞「我們」(希臘文:ἡμῶν,音譯:hēmōn)去表達「我們的 神/我們的天主」。主耶穌稱呼上主的方式是使用第一身單數代名詞「我」(希臘文:μου,音譯:mou)去表達「我的父」(約翰福音/若望福音20:17),及「我神/我天主」(啟示錄/默示錄3:2)。這可能是一位天使,離寶座最近,帶來了神聖的信息。
短語「讚美我們的 神/讚美我們的天主罷!」是翻譯自「哈利路亞/亞肋路亞」。動詞「讚美」(希臘文:Αἰνεῖτε,音譯:Aineite)是命令語氣現在式時態,它是一個持續讚美的請求。因此,它要求所有信徒持續地參與詠唱歡騰的讚美歌。
這節經文對聖徒有三個描述:
「神的眾僕人/天主的眾僕人」(希臘文:δοῦλοι,音譯:douloi)是指由主人合法擁有和決定的人。因此,上主的僕人是祂特別的產業(1:1; 2:20; 7:3-4; 11:1-2,18; 22:3,6)。
「凡敬畏他」(11:18)的意義不僅是敬畏。這是指對聖潔的上主的健康敬畏,祂是審判者並且「按照他們的行為」賞罰聖徒和罪人(2:23; 14:13; 18:6; 22:12)。
「無論大小」(11:18; 20:12)反映了(詩篇/聖詠115:13)並意味著所有人都平等地站在上主面前並享有崇拜祂的特權。
在這份聲明中,祂的子民在崇拜上主時消除了所有在社會和經濟上的區別。在上主和基督面前,所有信徒,作為主耶穌用寶血買回來的產業,都是祂的僕人。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19:6 |
我聽見好像群眾的聲音、眾水的聲音、大雷的聲音、說、哈利路亞.因為主我們的 神、全能者、作王了。 |
和合本 |
我聽見彷彿有一大夥人群的聲音,就如大水的響聲,又有如巨雷的響聲,說:「亞肋路亞!因為我們全能的天主,上主為王了! |
思高 |
這是在(啟示錄/默示錄19:1-10)中整套「哈利路亞/亞肋路亞」讚美歌的下半部分,上半部分(19:1-5)慶祝巴比倫的滅 (17:1-19:5),而下半部分(19:6-10)描述了基督的第二次來臨和最後一場消滅「獸」帝國的戰爭(19:6-21)。
對讚美我們上主的天上要求(19:5)的回應是即時的。約翰/若望聽見:「好像群眾的聲音/彷彿有一大夥人群的聲音 ... 」。另一個群眾以巨雷的響聲說出在《新約》中最後的「哈利路亞/亞肋路亞!」有幾個理由相信,這個群眾與之前在(19:1)出場的不同:
約翰/若望用「我聽見」去開啟這節經文表明他已經轉了另一個主題。
在希臘文版本中,「聲音」和「群眾/一大夥人群」這兩個名詞是沒有定冠詞的,這表明約翰/若望並非回溯在(19:1)的群眾。
用來描述這兩組群眾的形容詞和他們的聲音也是不同的。
基於以下原因,最好將此視為在天上的另一組天使合唱團:
「眾水的聲音/大水的響聲」與在(14:2)中的聲音相比,它們都是天使的。
「大雷的聲音/巨雷的響聲」與在(6:1; 10:1-4; 14:2; 參閱以西結/厄則克耳1:24)的字眼相似。在所有這些地方,話語都是源自天使的。
它與(11:15-17)吻合,在那裡眾天使歌唱者雀躍地期待上主的國度在地上建立,就像他們一樣。
他們唱了第四首天上的「哈利路亞/亞肋路亞」,並立即提供了這樣做的理由:「因為主我們的 神、全能者、作王了/因為我們全能的天主,上主為王了」。眾歌唱者使用對上主的尊稱是「 主我們的 神、全能者/我們全能的天主,上主」(1:8; 4:8; 11:17; 15:3; 16:7,14; 21:22),強調祂的全能和對祂創造的主權。
上主的國度現在可以取代這個已被消滅的世界勢力,它曾統治這個世界並敵擋上主那麼久。動詞「作王了/為王了」(希臘文:ἐβασίλευσεν,音譯:ebasileusen)是以國王的身份統治的意思,是預想和表始不定過去式時態。當(19:19-21)的高峰之戰結束時,從未來的觀點回顧過去,這個動詞的時態看見上主奪取了統治地上的權力。他們慶祝上主已經開始達成在(11:15-17)中所預言的事,即是上主的屬天統治奉行在地上(參閱歷代志上/編年紀上16:31; 詩篇/聖詠93:1; 97:1; 99:1; 撒迦利亞/匝加利亞14:9)。這個直接的神聖統治將在「新耶路撒冷城」持續到永恆(啟示錄/默示錄21:1-3),但首先它必須在「千禧年」期間在舊的地球上展示自己(20:4)。
1.2. 羔羊之婚筵/羔羊婚宴(19:7-10)
此時的另一項宣佈也導致極大的喜樂和「榮耀/光榮」歸於上主。約翰/若望被告知:「羔羊婚娶的時候到了;新婦也自己預備好了/羔羊的婚期來近了,他的新娘也準備好了」(19:7)。
1.2.1. 婚姻習俗的歷史背景
要掌握這段經文的重要性和意義,瞭解一下約翰/若望時代的婚姻習俗是有幫助的,它分三個階段:
許配/訂婚;
展示; 和
婚宴。
1.2.1.1. 第一階段:「許配/訂婚」
婚姻是由雙方父親草擬的合同,往往當事人仍然是兒童的時候。換言之,這是談判階段。儘管此時婚姻尚未完成,但他們被視為合法結婚{參閱「丈夫」這詞在(馬太福音/瑪竇福音1:19),以及「許配/訂婚」這詞在(哥林多後書/格林多後書11:2)},即使他們沒有住在一起。每當信徒接受主耶穌基督為救主時,他就成為基督新娘的一部分。教會時代是「許配/訂婚」期,也就是上主為祂的兒子呼召新娘的時候。
支付適當的禮金也往往是程序的一部分(參閱以弗所書/厄弗所書5:25)。因此,基督為我們獻出自己的生命作為禮金。今天所有的信徒都合法地與主耶穌基督結婚並通過忠實地生活在「道理/聖言」內,我們保持為貞潔的童女,遠離撒但/撒殫、變節或淫亂(哥林多後書/格林多後書11:2; 以弗所書/厄弗所書5:25-26;雅各書/雅各伯書4:4)。
1.2.1.2. 第二階段:展示
當這對夫婦達到合適的年齡時,婚禮就舉行了。新郎的父親會把合同展示給新娘的父親。新郎然後會在朋友的陪伴下去新娘家並護送她到他的家。這是在(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5:1-13)中十個童女比喻的背景。
在「許配/訂婚」階段,新郎會準備一間套房,一個住在他父親家裡的地方。住宅,尤其是富人的,往往是非常大的綜合建築群。然而,只有需要的部分才會裝修和佈置。當一個兒子要結婚時,某部分已經裝修好為新娘做好準備(約翰福音/若望福音14:2-3)。今天的教會是基督的貞潔新娘,在她家裡等著新郎的「來臨」。這個「來臨」是「教會被提」的概念所描繪的(帖撒羅尼迦前書/得撒洛尼前書4:13-18)。在「教會被提」時,主耶穌基督將為祂的新娘而來並帶她回到祂的家(參閱約翰/若望福音14:1-6)。
然後新郎和他的朋友將會護送新娘到他們的新家。隨後的儀式是「展示」或實際婚禮。這被認為是結婚儀式。(以弗所書/厄弗所書5:27)談及這個展示,即是基督現在通過「道理/聖言」去愛祂的教會,以保持教會的貞潔和工作的成效。
1.2.1.3. 第三階段:婚宴
新郎會邀請許多賓客並召集所有的朋友來參加婚宴和看看他的新娘。婚宴的長短和豐盛當然取決於新郎的財富和地位。它可能會持續一天或一個星期或甚至更長的時間。「千禧年」代表這場婚宴,基督在那裡展示祂的新娘(即是教會)。
在(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2:l-10)的比喻中,我們有這個習俗的一個例證。這個比喻是以色列遭掉丟及基督親切地向所有國家發出邀請。最初,基督已經準備了一場豐盛的屬靈祝福的婚宴,可是以色列並不在乎,因此把這個邀請擴展給各國或外邦世界(參閱羅馬書11:1-32)。參加婚宴的賓客必須穿著禮服(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2:11)。對主耶穌基督的個人「信心/信德」提供了進入這場婚宴所需的禮服(即是義袍)。
在(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5:l-13)中,我們有另一個論述提及婚宴,只有這次它提及「千禧年」,並且被邀請的是十個童女來參加這場盛大的婚宴。被邀請的是在「災難期」內的慕道者(即是「愚拙/糊塗」的)和聖徒(即是「聰明/明智」的)來參加婚宴。那些「愚拙/糊塗」的沒有隨身帶油,以致新郎不允許她們進入婚宴。個人對主耶穌基督的「信心/信德」提供了進入這場婚宴所需的油(即是「聖靈/聖神」)。
1.2.2. 鑒於這婚俗對(19:7-9)的解釋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19:7 |
我們要歡喜快樂、將榮耀歸給他.因為羔羊婚娶的時候到了、新婦也自己豫備好了。 |
和合本 |
讓我們歡樂鼓舞,將光榮歸於他罷!因為羔羊的婚期來近了,他的新娘也準備好了; |
思高 |
始於第6節的讚美歌繼續鼓勵「歡喜快樂、將榮耀歸給/歡樂鼓舞,將光榮歸於」上主。上主應受讚美,因為「羔羊婚娶的時候到了/羔羊的婚期來近了」並「新婦也自己豫備好了/他的新娘也準備好了」。
1.2.2.1. 「新婦/新娘」的身份
在《舊約》中,上主是以色列的新郎(參閱以賽亞/依撒意亞54:6; 62:5; 耶利米/耶肋米亞31:32;以西結/厄則克耳16:7-14;何西亞/歐瑟亞2:16,19),而在《新約》中,基督是教會的新郎(參閱哥林多後書/格林多後書11:2; 以弗所書/厄弗所書5:25; 啟示錄/默示錄3:20; 19:9; 21:2,9; 22:17)。這個婚姻的比喻表明聖徒與彌賽亞/默西亞的結合是親密而不可分開的。
我們需要確定「新婦/新娘」的身份。她只代表教會時代的聖徒,還是既代表《舊約》時代也代表教會時代的聖徒?只有教會才是基督的「新婦/新娘」(以弗所書/厄弗所書5:32),理據如下:
她是一位貞潔的「新婦/新娘」(哥林多後書/格林多後書11:2)正在等待她的新郎來臨(啟示錄/默示錄21:2,9)。
基督應許在將臨的地上王國賜教會在祂寶座上同坐(3:21)是確認她為「新婦/新娘」的角色。
當基督設立主的晚餐時,祂期待再次與她一起在王國裡聚餐(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6:29; 馬可福音/馬爾谷福音14:25; 路加福音22:16,30)。
向「老底嘉/勞狄刻雅」教會應許一起坐席羔羊的婚宴(3:20)。
基督軍隊的衣服與祂「新婦/新娘」的相同(比較19:14和19:8)。
成為祂的軍隊與祂一起回來的先決條件就是他們的身體在那個時候之前已經復活了。到那時唯一可以成為基督身體的成員將是那些已經從死裡復活的人(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15:51-52; 帖撒羅尼迦前書/得撒洛尼前書4:13-18)。只有他們才有機會穿上規定的裝束與基督一起凱旋而歸地上。
把以色列與教會一併作為「新婦/新娘」的一部分是一個按時間順序的難題。雖然《舊約》聖徒和「災難期」殉道者(將及時復活參與「千禧年」(但以理/達尼爾12:1-2; 啟示錄/默示錄20:4),但趕不上時間加入基督的凱旋回歸(19:14)。
在「千禧年」期間死去的聖徒也不可能成為這群眾的成員,因為他們的復活也趕不上時間(20:5-6)。
1.2.2.2. 婚禮與婚宴分開
正如在1.2.1.2.中所解釋的,根據約翰/若望當時的婚姻習俗,婚禮(19:7)與婚宴(19:9)是分開的。有必要在「教會被提」後在天上舉行婚禮,因為當基督的聖徒大軍與祂一起返回地上時,他們已經穿上了結婚禮服(19:8,14)。故此,婚禮在天上舉行,但慶祝這個婚聯的盛大婚宴隨後在地上舉行涵蓋「千禧年」。
1.2.2.3. 婚禮的時間和地點
由於「新婦/新娘」代表教會(即是在「五旬節」與「教會被提」之間的上主子民),因此婚禮於「教會被提」之後,但在基督重臨地上之前在天上舉行。在第19章 中的時間順序和當前在天上場景的位置都支持這個時間和地點。
1.2.2.4. 婚宴的時間和地點
在巴比倫被滅及「災難期」結束時,基督重臨地上。這制訂了婚宴的地點是在地上而時間是在「千禧年」期間。然而,這場婚宴不能在地上完滿地舉行,直至其餘的聖徒,包括「災難期」的殉道者,和《舊約》時期的聖徒,都復活了並有機會參與其中。由於主耶穌基督將是新郎及教會將是「新婦/新娘」,他們將是「千禧年」婚宴的賓客。
1.2.2.5. 以色列與教會在新耶路撒冷城的融合
「千禧年」過後,以色列將與教會一起出現於新耶路撒冷城,屆時,他們都是基督的「新婦/新娘」(21:2,9,12,14)。這座城的十二「個門/座門」(21:12)和十二「根基/座基石」(21:14)證明了這兩個獨特群體的存在。因此,基督的「新婦/新娘」將是一個人數不斷增長的群體,教會於「千禧年」婚宴的階段作為基督的「新婦/新娘」,但隨著新天和新地的融合(21:1),「新婦/新娘」得到以色列和所有年代的被贖者的強化,包括「千禧年」。
1.2.2.6. 「新婦/新娘」豫備好自己了
「新婦/新娘」為這場婚禮做好「豫備/準備」是這首讚美歌(19:7)要求慶祝的一個相關原因。因為婚期到了,「新婦也自己豫備好了/新娘也準備好了」。這帶來自我「豫備/準備」的責任(參閱哥林多後書/格林多後書7:1; 約翰一書/若望一書3:3; 猶大書/猶達書1:21)。
首先,得救是與個人的責任有關。想成為「新婦/新娘」的一部分,每個人都必須接受基督為他個人脫離罪惡的救主。然後,他們必須按照「道理/聖言」透過「聖靈/聖神」去實踐,這樣他們才能產生好的果效。這裡的重點涉及真正的屬靈問題,它導致為永恆做好「豫備/準備」。
最終的「豫備/準備」是由上主提供的,因為「新婦/新娘」的「豫備/準備」是基督的工作(以弗所書/厄弗所書5:25-27)。祂用自己的血贖回了「新婦/新娘」(啟示錄/默示錄1:5; 5:9)。因此,祂希望她能忠信地生活(2:10,13),併為祂保持貞潔(參閱14:4)。
1.2.2.7. 「新婦/新娘」的婚紗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19:8 |
就蒙恩得穿光明潔白的細麻衣、這細麻衣就是聖徒所行的義。 |
和合本 |
天主又賞賜她穿上了華麗而潔白的細麻衣:這細麻衣就是聖徒們的義行。」 |
思高 |
這節經文繼續解釋「新婦/新娘」的「豫備/準備」工作。婚期到了,所以「蒙恩得穿光明潔白的細麻衣/賞賜她穿上了華麗而潔白的細麻衣」。動詞「蒙恩得/賞賜」(希臘文:ἐδόθη,音譯:edothē)是以神聖的被動形態寫成的,表示上主所賜的東西(參閱6:2,4,8)。換句話說,是上主「賞賜」婚紗給這「新婦/新娘」。
「細麻衣」是在(18:12)的豪華細麻布。比較一下大淫婦在(17:4)中的俗豔賣弄與這裡的樸素美感。這些衣服是「光明潔白/華麗而潔白」,象徵「新婦/新娘」在屬靈上的得勝和貞潔,和在(19:14)的天軍所穿著的「細麻衣、又白又潔/潔白的細麻衣」相同(參閱以賽亞/依撒意亞61:10)。
「新婦/新娘」所穿著的婚紗被定性為「聖徒所行的義/聖徒們的義行」。這意味著「新婦/新娘」將經歷某種審判,因為她所穿著的義,並不是透過對基督的「信心/信德」而歸於她的。名詞「所行的義/義行」(希臘文:δικαιώματα,音譯:dikaiōmata)是眾數,是暗示在得救之後所進行的「公義/正義」事奉工作就是這裡的睇法。這個想法符合關於「基督的審判臺前」的說法(羅馬書14:10; 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3:10-15; 哥林多後書/格林多後書5:10)。顯然,在「教會被提」之後的一段時間,但在他們與基督(啟示錄/默示錄19:11-16)一起重臨之前,所有聖徒都將因他們的事奉工作而受到審判。問題不在於得救,因為只有那些得救的人才會有資格成為教會的成員出現在天上。問題是聖徒的事奉工作,結果將是獎賞或失去獎賞(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3:11-15)。
「細麻衣」是一部分的獎賞「賞賜」給那些為祂事奉的人在「基督的審判臺前」。在那一刻,所有「被提」的聖徒都會得到獎賞、凈化並變得近似基督(約翰一書/若望一書3:2-3; 羅馬書8:29)。從本質說,教會時代不僅是「許配/訂婚」的階段,也是「新婦/新娘」為婚禮「豫備/準備」她的「細麻衣」的時代。
在這比喻裡,教會時代的聖徒(即是「新婦/新娘」)將穿上她合適的婚紗(即是「細麻衣」),並「豫備/準備」迎接她的新郎(即是主耶穌基督)。
1.2.2.8. 羔羊之婚筵/羔羊婚宴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19:9 |
天使吩咐我說、你要寫上、凡被請赴羔羊之婚筵的有福了。又對我說、這是 神真實的話。 |
和合本 |
有位天使給我說:「你寫下:被召赴羔羊婚宴的人,是有福的!」他又給我說:「這都是天主真實的話。」 |
思高 |
隨著對上主的讚美和羔羊的結婚的宣告,約翰/若望現奉命寫下:「凡被請赴羔羊之婚筵的有福了/被召赴羔羊婚宴的人,是有福的」。講者可能是在第17章的詮釋天使。
「羔羊之婚筵/羔羊婚宴」與「彌賽亞/默西亞的盛宴」是同一事件(以賽亞/依撒意亞25:6; 馬太福音/瑪竇福音8:11; 路加福音13:29; 14:15; 22:30)。這是邀請賓客參加婚宴的習俗(參閱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2:2-14; 25:1-13)。在這節經文,正如在第7和第8節中,羔羊的「新婦/新娘」有別於賓客,這「新婦/新娘」顯然是教會,而賓客將是《舊約》聖徒和「災難期」殉道者的群體,他們從來不被稱為基督身體的一部分,儘管如此,但他們也是被救贖的。
在此,我們遇到了在(啟示錄/默示錄)中七個祝福的第四個(1:3; 14:13; 16:15; 19:9; 20:6; 22:7,14)。首先,這是向受邀者的祝福宣告,因為這「千禧年」將是地球歷史上最受祝福的時期。這將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祝福時期,就像「災難期」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苦難時期一樣。這將是一個值得等待和值得受苦的時期。第二,所有人都受到邀請,但任何人想進入都必須接受邀請,並穿著合適的婚宴禮服,即是穿著主耶穌的義。這意味著任何人都必須首先接受邀請信主耶穌(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2:8-13;約翰福音/若望福音1:12; 3:3,16;羅馬書3:21-22; 4:5)。不單止「新婦/新娘」將有她的婚紗,而且每位賓客都必須穿著婚宴禮服,即是一件義袍,才能參加這場婚宴和救主的「千禧年」統治。
接下來,約翰/若望被告知:「這是 神真實的話/這都是天主真實的話」。這強調了這個祝福的絕對確定性,並強化了這個神聖「啟示/默示」的主權特徵。這個確認不應局限於這個祝福本身,而應泛指天上的群眾的讚美歌(19:6-8),甚至指這位天使從第17章開始解釋的所有內容。
從(19:7-9)應該注意到,顯然上主保持祂救贖的人群之間的區別。好明顯上主對待教會時代的聖徒比對待其他的(例如:「災難期」的聖徒)更好。這樣做是有原因的。主耶穌宣佈:「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纔是有福的!」(約翰福音/若望福音20:29; 參閱彼得前書/伯多祿前書1:8)。這個祝福臨到所有相信福音的人。生活在教會時代的信徒並沒有因為看不見祂的身體而被剝奪權利,相反,他們是這個特別祝福的受惠者。因此,現在是接受主耶穌基督為個人救主的適當時機,以免錯過「教會被提」的祝福和成為基督「新婦/新娘」的特權。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19:10 |
我就俯伏在他腳前要拜他。他說、千萬不可.我和你並你那些為主耶穌作見證的弟兄同是作僕人的.你要敬拜 神.因為豫言中的靈意、乃是為主耶穌作見證。 |
和合本 |
我就俯伏在他腳前要朝拜他;他給我說:「萬不要這樣作,我只是你和你那些為主耶穌作見證的弟兄們的同僕,你只該朝拜天主!」因為預言之神就是為主耶穌作證。 |
思高 |
如此壓倒性的「啟示/默示」令到約翰/若望「俯伏在他腳前要拜他/俯伏在他腳前要朝拜他」。《聖經》記錄了不同人的類似反應(民數記/戶籍紀22:31; 約書亞記/若蘇厄書5:14; 士師記/民長紀13:20; 但以理/達尼爾2:46; 多俾亞傳12:15-16; 使徒行傳/宗徒大事錄10:25; 16:29)。到底是他誤認天使為上主,屈服於敬拜天使的誘惑(參閱哥羅西書/哥羅森書2:18),還是純粹對末日的來臨感到興奮而身體失控,不得而知。不管是甚麼原因,他都必須得到糾正。天使立即以這句話禁止他的敬拜:「千萬不可/萬不要這樣作」(參閱啟示錄/默示錄22:8-9)。然後,天使提供了以下理由:
天使解釋說:「我和你並你那些 ... 弟兄同是作僕人的/我只是你和你那些 ... 弟兄們的同僕」。這提醒我們,人類和天使都有義務明確地服從上主,及他們只是上主的僕人去做祂的工作。天使知道自己是誰並據此行事,故此我們也應該如此(參閱哥羅西書/哥羅森書1:7; 4:7)。在此,他提出了兩個概念:
天使代表上主為信徒服務(希伯來書1:14); 和
有一天,眾聖徒將超越天使並審判他們,擁有更大的權力和權柄(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6:3; 希伯來書2:7)。記住,是撒但/撒殫,在他的驕傲裡,忘記了自己誰。
天使進一步解釋說,他只是一位與眾弟兄一起,「為主耶穌作見證」的同僕。這指出了這個事實,就是信徒和天使共同負責為主耶穌基督作見證。原則是,當人類把目光放在信使時,它總是損害了信息,也就是對主耶穌的見證。
天使給了另一個命令作為進一步的理由。他說:「敬拜 神/朝拜天主」。有少許證據顯示天使敬拜在早期教會中是一個問題(哥羅西書/哥羅森書2:18)。在一個天使經常在某些異端中被提升到接近上主的地位的時代,這對於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提醒。尊崇上主的話語是應當的,但不是帶來話語的使者。
最後,天使說:「因為豫言中的靈意、乃是為主耶穌作見證/因為預言之神就是為主耶穌作證」。這意味著預言的目的基本上是為主耶穌基督作見證(彼得前書/伯多祿前書1:11)。我們不要將注意力引向自己或任何其他受造物。短語「豫言中的靈意/預言之神」有兩個含意:
上主的「靈/神」(即是「聖靈/聖神」)向讀者傳達預言。復活的主耶穌給眾教會的信息是透過「聖靈/聖神」傳達的(2:7,11; 22:17)。據說約翰/若望接收「異象/神視」的精神狀態是受到「聖靈/聖神」啟發的(1:10; 4:2; 17:3; 21:10)。預言性說話通常歸因於「聖靈/聖神」(民數記/戶籍紀11:25; 以西結/厄則克耳37:1,4; 約珥2:28/岳厄爾3:1; 路加福音1:67; 帖撒羅尼迦前書/得撒洛尼前書5:19-20; 彼得前書/伯多祿前書1:11; 彼得後書/伯多祿後書1:21); 和
最後一句「因為豫言中的靈意、乃是為主耶穌作見證/因為預言之神就是為主耶穌作證」不是天使對約翰/若望的話的一部分,而是約翰/若望對天使的話的解釋,解釋了為甚麼認為天使不值得敬拜。天使不是預言的對象;反而,天使,連同約翰/若望的眾弟兄都是受「豫言中的靈意/預言之神」感召,為主耶穌作見證,因此在這方面,天使只不過是眾聖徒的同僕在與基督的關係上。
1.3. 基督的降臨(19:11-16)
上一個世紀,大多數人相信歷史正不可阻擋地朝著人造烏托邦的方向發展。工業革命、科學發現和社會改革似乎預示著未來的日子會更光明。然而,今天:
兩次世界大戰;
無數的戰爭;
無數的恐怖主義行為; 及
道德價值觀的崩潰;
使這種理想的樂觀主義顯得過時及天真。
世界的眾多問題只有一個解決辦法:它的真正君王重臨,主耶穌基督,建立祂在地上的王國。只有在祂的統治下,才會有和平、公正和「公義/正義」。但那「榮耀/光榮」的事件將在撒但/撒殫和罪人的反對下發生。「災難期」,即是基督再來之前的七年,將看見以敵基督/假基督為首的世界帝國。地上將充斥著邪魔(啟示錄/默示錄9:1-10,14-20; 12:9)。它將是人類罪惡升級的時期,人們仍然拒絕悔改(9:20-21; 16:9,11),儘管上主的忿怒前所未有地傾倒在印、號和「碗/盂」的審判中。
但當混亂在「災難期」間統治著地上時,「被提」的教會將呈現在天上。教會,羔羊的「新婦/新娘」,將熱切地期待在地上的「千禧年王國」的羔羊婚宴(19:9)。但在舉行慶祝之前,主耶穌必須贏得這場最後的「哈米吉多頓/阿瑪革冬」大戰。在那最後之戰中,基督的所有仇敵將被打敗,並且祂的王國將被建立。《舊約》(撒迦利亞/匝加利亞14:3-4)和《新約》(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4:27-31)的經文都預見了這「榮耀/光榮」事件。這事件最終的「啟示/默示」記載於(啟示錄/默示錄19:11-21)。在整個救恩史裡,上主的子民都熱切地期待主耶穌基督的第二次來臨。屆時:
撒但/撒殫已被踏碎(創世記/創世紀3:15; 羅馬書16:20);
真正的君王接過統治的權杖(創世記/創世紀49:10);
主耶穌將在大衛/達味的寶座上統治(撒母耳記下/撒慕爾紀下7:12-13; 以賽亞9:7/依撒意亞9:6);
主耶穌將用鐵杖管轄世界(詩篇/聖詠2:6-9; 啟示錄/默示錄2:27; 19:15);
「哥革/哥格」和「瑪各/瑪哥格」的軍隊將被粉碎(以西結/厄則克耳38:2-39:16);
列國將在戰鬥中被主耶穌打敗(撒迦利亞/匝加利亞14:3-4)後受審判(約珥3:1-2,12-14/岳厄爾4:1-2,12-14);
耶路撒冷將成為彌賽亞/默西亞王國的中心(耶利米/耶肋米亞3:17);
天使們將聚集惡人受審判(馬太福音/瑪竇福音13:41-42);
邪人將面對上主的忿怒(羅馬書2:5-9); 和
主耶穌將公開地從天而降(啟示錄/默示錄1:7),為迫害祂子民的人帶來報應(帖撒羅尼迦後書/得撒洛尼後書1:6-9; 參閱啟示錄/默示錄6:9-11)。
《聖經》列舉了主耶穌必須重臨地上的幾個令人信服的理由:
主耶穌本人的應許(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4:27,30,37-44; 25:31; 26:64; 啟示錄/默示錄3:11; 22:7,12,20);
基督必須把教會提到天上,為羔羊的「婚娶/婚期」做好「豫備/準備」(19:7-8);
上主對列國的計劃—它們的審判(約珥3:1-2,12-14/岳厄爾4:1-2,12-14; 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5:31-46; 啟示錄/默示錄14:14-20);
上主對以色列的計劃—拯救忠信的猶太「遺民/餘民」(以西結/厄則克耳36:25-35; 37:1-28; 羅馬書11:25-27);
基督在第一次來臨時降卑成人,當時祂:
受盡了侮辱(詩篇2:1-3; 22:6-8,18/聖詠2:1-3; 22:7-9,19; 以賽亞/依撒意亞53:3; 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6:67-68; 27:27-31;馬可福音/馬爾谷福音15:16-19);
死亡(詩篇22:1/聖詠22:2; 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7:50; 馬可福音/馬爾谷福音15:33-37; 路加福音23:44-46;約翰福音/若望福音19:28-30);
復活(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8:9-20;馬可福音/馬爾谷福音16:9-18;路加福音24:13-49; 約翰福音/若望福音20:11-21:25; 使徒行傳/宗徒大事錄1:3-8; 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15:5-7); 和
升天(馬可福音/馬爾谷福音16:19-20; 路加福音24:50-51;使徒行傳/宗徒大事錄1:9-11),要求祂重臨以展示祂的「榮耀/光榮」(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5:31);
撒但/撒殫,這「世界的神/今世的神」(哥林多後書/格林多後書4:4; 參閱約翰福音/若望福音12:31; 14:30; 16:11; 約翰一書/若望一書5:19),將不獲批准永遠保留他篡奪得來的王位(參閱路加福音4:5-6; 啟示錄/默示錄20:1-3,10)。地上的合法王位繼承人必須重臨,打敗篡奪者,並奪取祂應得的(20:4,6); 和
上主子民的希望和期望(提多書/弟鐸書2:13; 約翰一書/若望一書3:2-3; 啟示錄/默示錄6:9-10)。
基督的第二次來臨必須區別於在七年「災難期」之前的「教會被提」,《聖經》對這兩個事件的不同描述表明它們是截然不同的。在「被提」時,基督為祂的聖徒而來並在空中與他們相遇(帖撒羅尼迦前書/得撒洛尼前書4:16-17; 參閱約翰福音/若望福音14:2-3),並沒有證據顯示審判立即臨到地上。在第二次來臨時,基督與祂的聖徒一同降臨(參閱啟示錄/默示錄19:14b),及祂來到地上的目的是帶來神聖的審判(19:15-21),並建立祂的「千禧年王國」(20:4,6)。
至此,我們來到(啟示錄/默示錄)的高潮部分,現在我們的主耶穌被呈現為勝利的白馬騎士(19:11),祂從天而降,祂也是萬王之王和萬主之主(19:16)。這就是上主的國降臨在地上如同在天上一樣。在此,上主的計劃達至高峰,上主高舉祂的兒子並把所有的受造物置於祂的腳下,這是祂勝利和控制的一個象徵(詩篇/聖詠2:1-12; 110:1; 以弗所書/厄弗所書1:22; 希伯來書1:13)。
1.3.1. 祂的目標(19:11)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19:11 |
我觀看、見天開了.有一匹白馬、騎在馬上的、稱為誠信真實.他審判爭戰都按着公義。 |
和合本 |
隨後我看見天開了,見有一匹白馬;騎馬的那位,稱為「忠信和真實者」,他憑正義去審判,去作戰。 |
思高 |
引言:「我觀看、見天開了/隨後我看見天開了」,表示另一個「異象/神視」的開始。就像在(4:1)中所做的那樣,天在約翰/若望驚奇的目光面前開了。但與(4:1)不同的是,這次天開了不是讓約翰/若望進來,而是讓主耶穌出來。這天開了的「異象/神視」意味著上主即將以決定性的方式在這個世界上行動(以西結/厄則克耳1:1; 啟示錄/默示錄4:1; 11:19; 15:5)。這是早期教會的一個重要主題(馬可福音/馬爾谷福音1:10; 約翰福音/若望福音1:51; 使徒行傳/宗徒大事錄7:56; 10:11),意思是上主在歷史上的作為即將完成。
接下來約翰/若望看見「一匹白馬」。形容詞「白」不僅象徵騎士的聖潔品格(啟示錄/默示錄1:14; 2:17; 3:4-5),而且還象徵透過最終的審判對真理的司法維護(14:14; 20:11)。
在白馬之後,約翰/若望看見「騎在馬上的/騎馬的那位」。主耶穌不再被描述成祂在謙遜中騎著驢的樣子(撒迦利亞/匝加利亞9:9; 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1:4-7)。在將來,基督將作為戰士之王及天軍的總司令降臨,而不是作為羔羊。祂以白馬騎士的姿態出現,顯示祂的無敵。之前的騎士(啟示錄/默示錄6:2)給這個世界帶來戰爭,而這位終極騎士將帶來結束所有戰爭的戰爭。主耶穌將在那裡騎著白馬,有祂的軍隊跟隨著(19:14)。世上的眾軍隊將聚集在「米吉多/默基多」山和以色列山區的戰陣中。東方集團將與「獸」所統治的西方聯盟交戰,但當這件事發生時,它們聯合起來對抗主耶穌(19:19)。
於短語「他審判爭戰都按着公義/他憑正義去審判,去作戰」,我們看見了救主的目標。主耶穌既是審判官也是戰士。祂按照公正的原則履行這兩項職務。這是上主的審判方式(15:3; 16:5,7; 19:2)。首先,祂達致了對「獸」的公正裁決,然後祂才與他開戰。
字眼「按着公義/憑正義」暗示了在《舊約》中類似的描述關於上主為祂受折磨的子民伸冤,以及對他們的壓迫者的審判(詩篇/聖詠9:8; 72:2; 96:13; 98:9; 以賽亞/依撒意亞11:3-5; 參閱使徒行傳/宗徒大事錄17:31)。這司法行動現在由基督代表祂的子民執行。所有的邪惡和上主的敵人都將被處決和剷除。
1.3.2. 祂的尊稱(19:11b)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19:11b |
騎在馬上的、稱為誠信真實.他審判爭戰都按着公義。 |
和合本 |
騎馬的那位,稱為「忠信和真實者」,他憑正義去審判,去作戰。 |
思高 |
「誠信真實/忠信和真實者」是適用於主耶穌的尊稱。在此,祂不是以祂慣常的名字來命名的,而是以祂的屬性。這些尊稱曾在(啟示錄/默示錄3:14)中歸於基督。這兩個尊稱實際上是同義詞,因為希伯來文的真理蓋念不僅像希臘思想那樣與現實對應,並且還包含可靠性。正因為如此,「上主是真神/上主是真天主」(參閱耶利米/耶肋米亞10:10)不僅是揭示永恆真理的上主,也是可以信賴會遵守祂的盟約的上主。這個雙重的尊稱也出現在(瑪喀維傳三書2:11)中,它是指對上主信實的希望,即是在回應以色列的祈禱時,上主將透過審判以色列的迫害者去捍衛祂的名字的榮譽(瑪喀維傳三書2:9-14)。基督應許要審判惡者以復仇祂的名字及祂的追隨者,並且在履行這應許方面祂是值得信賴的。這是透過在(啟示錄/默示錄21:5; 22:6)中使用相同的短語得到了證實。
基督是 「誠信/忠信」,因為祂履行了《聖經》所揭示關於祂的一切(參閱哥林多後書/格林多後書1:20),祂是「真實/真實者」,因為祂是真理的化身(約翰福音/若望福音14:6)。將主耶穌被描述為「誠信真實/忠信和真實者」與撒但/撒殫(啟示錄/默示錄12:9),敵基督/假基督的邪惡帝國(18:23)和惡人(提摩太後書/弟茂德後書3:13)的不忠和謊言形成鮮明對比。
1.3.3. 祂的外表(19:12)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19:12a |
他的眼睛如火焰、他頭上戴着許多冠冕. |
和合本 |
他的眼睛有如火焰,他頭上戴著許多冠冕, |
思高 |
這個比喻「他的眼睛如火焰/他的眼睛有如火焰」象徵主耶穌對人類的探尋和透徹的審判。像火焰一樣,祂的眼睛看透並尋找每一個人。在祂敏銳的目光面前,沒有甚麼是隱藏的。它提醒了在第1章中約翰/若望的「異象/神視」,當時他轉身看見對他說話的那一位(啟示錄/默示錄1:14; 2:18; 參閱但以理/達尼爾10:6)。
繼續對騎士的描述:「他頭上戴着許多冠冕/他頭上戴著許多冠冕」。這不是勝利者的花冠(希臘文:στέφανος,音譯:stephanos),而是「冠冕」(希臘文:διαδήματα,音譯:diadēmata),絕對主權的王冠,君王的王冠。信徒因在基督徒生活中結出果實而獲得勝利者的花冠(啟示錄/默示錄3:11)。唯一戴著許多冠冕的有「龍」(12:3)和「獸」(13:1)。這些冠冕代表魔鬼和「獸」對主權的虛假聲稱,這與真正的「萬王之王,萬主之主」(19:16)對立。「龍」有七個冠冕及「獸」有十個,但是在基督頭上的冠冕數量是沒有指定的。因此,基督的王位是永遠的,而他們的王位卻是有限的。
1.3.4. 一個沒人知道的「名字/名號」(19:12b-13)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19:12b |
又有寫着的名字、除了他自己沒有人知道。 |
和合本 |
還有寫的一個名號,除他自己外誰也不認識; |
思高 |
短語「又有寫着的名字、除了他自己沒有人知道/還有寫的一個名號,除他自己外誰也不認識」,是建立於(2:17),在那裡「得勝/勝利」的聖徒被應許「新名 ... 沒有人能認識/新名號 ... 誰也不認得這名號」。先知以賽亞/依撒意亞告訴以色列:「你必得新名的稱呼,是上主親口所起的/人要給你起一個新的名號,是上主親口所指定的」(以賽亞/依撒意亞62:2; 參閱65:15),基督告訴非拉鐵非/非拉德非雅教會:「我又要將我神的名 ... 並我的新名,都寫在他上面/我還要把我天主的名號 ... 以及我的新名號,寫在他身上」(啟示錄/默示錄3:12)。這不可能是「耶和華/雅威」這「名字/名號」,因為這不是新的(參閱腓立比書/斐理伯書2:9),較有可能的是這個「名字/名號」一直被隱藏到這個邪惡時代的結束,那時我們將在祂的一切中看見「三位一體/天主聖三」的上主顯露「榮耀/光榮」。在基督第二次來臨時,我們將首先學習基督的新「名字/名號」,然後將獲得我們的新「名字/名號」(啟示錄/默示錄2:17)。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19:13 |
他穿着濺了血的衣服.他的名稱為 神之道。 |
和合本 |
他身披一件染過血的衣服,他的名字叫作:「天主的聖言」。 |
思高 |
當基督騎著白馬時,「他穿着濺了血的衣服/他身披一件染過血的衣服」。名詞「衣服」是指基督的王者之袍。動詞「穿着/身披」(希臘文:περιβεβλημένος,音譯:peribeblēmenos)是完成式時態,它顯示了這狀態的持久性,永久的披着王者的光輝和權柄。
「血」可能是作為贖罪祭的基督寶血(1:5; 5:9; 7:14; 12:11),或者為祂作出犧牲的殉道者鮮血(6:10; 16:6; 17:6; 18:24; 19:2)。然而上文下理是軍事的,所以最好被視為是祂敵人的血,是指祂全面戰勝了上主的敵人。這是對即將來臨的審判的期待作為祂來臨的結果,因為該審判被描述為發生在酒搾池內(以賽亞/依撒意亞63:1-6; 啟示錄/默示錄14:20; 19:15)。
主耶穌被命名為「神之道/天主的聖言」,意思是祂的法令是無所不能的(創世記/創世紀1:3; 詩篇/聖詠33:6; 148:5; 彼得後書/伯多祿後書3:5-7)。在希伯來文的思維中,名詞「道/聖言」(希臘文:λόγος,音譯:logos)並非一個沒有生命的聲音,而是一個積極的因素促成它所宣稱的事物(創世記/創世紀1:3,6,9; 希伯來書4:12)。在(約翰福音/若望福音1:1-3)中,主耶穌被呈現為創造主。使創造存在的同一個「道/聖言」(約翰福音/若望福音1:3; 詩篇/聖詠33:6),強大到足以制服撒但/撒殫的力量。作為世界的創造主,祂來到這裡是為了奪回那屬於祂的。在祂第一次來臨時,主耶穌作為「神之道/天主的聖言」揭示了上主的救恩計劃。然而,在祂第二次來臨時,祂將來臨揭示上主的忿怒和審判計劃。
1.3.5. 祂的軍隊(19:14)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19:14 |
在天上的眾軍、騎着白馬、穿着細麻衣、又白又潔、跟隨他。 |
和合本 |
天上的軍隊也乘著白馬,穿著潔白的細麻衣跟隨著他。 |
思高 |
當基督從天而降時,「在天上的眾軍/天上的軍隊」將伴隨著祂, 他們也「穿着細麻衣、又白又潔/穿著潔白的細麻衣」並且「騎着白馬/乘著白馬」。這支「眾軍/軍隊」的身份是甚麼?
名詞「眾軍/軍隊」(希臘文:στρατεύματα,音譯:strateumata)是眾數的,因此預計它將由不同的群體所組成,包括:
「被提」的教會(即是「新婦/新娘」)。「新婦/新娘」已穿上了「光明潔白的細麻衣/華麗而潔白的細麻衣」(啟示錄/默示錄19:8)。
天使長米迦勒/總領天使彌額爾(但以理/達尼爾12:1; 啟示錄/默示錄12:7)及其他天使(猶大書/猶達書1:14)。在祂第二次來臨時,天使伴隨著基督是一個已確立的《聖經》教導(馬太福音/瑪竇福音13:41; 16:27; 24:30-31; 馬可福音/馬爾谷福音8:38; 路加福音9:26; 帖撒羅尼迦後書/得撒洛尼後書1:7)。
1.3.6. 從祂的口中出了一把利劍(19:15a)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19:15a |
有利劍從他口中出來、可以擊殺列國. |
和合本 |
從他口中射出一把利劍,用來打敗異民; |
思高 |
約翰/若望繼續擴寫基督的戰鬥外貌,並顯示在執行最後審判時,基督將應驗這些在《舊約》經文中的預言(詩篇/聖詠2:9; 以賽亞/依撒意亞49:2; 11:4)。
在(啟示錄/默示錄)起初的「異象/神視」中,主耶穌被描繪為「從他口中出來一把兩刃的利劍/從他的口中發出一把雙刃的利劍」(1:16; 2:12),祂將與尼哥拉一黨/尼苛勞黨人(2:16)爭戰。同樣的描述用於(帖撒羅尼迦後書/得撒洛尼後書2:8),在那裡主耶穌是用「口中的氣/口中的氣息」滅絕這不法的人。因此,「利劍」象徵祂審判話語的致命力量(希伯來書4:12)。我們不應該想像一把實質的劍,而是一個致命的宣告,就像一把利劍從基督的口中發出。這幅「利劍」圖畫呼應在(以賽亞/依撒意亞49:2)中談及上主的僕人:「他使我的口如快刀/他使我的口好似利劍」。在此,以賽亞/依撒意亞的預言得到再次肯定,並且基督被確認為上主的僕人(以賽亞/依撒意亞49:3; 參閱路加福音2:32; 使徒行傳/宗徒大事錄26:23)。
騎士用這把劍「可以擊殺列國/用來打敗異民」,這暗示了以賽亞/依撒意亞對基督的另一個引述:「以口中的杖擊打世界/以他口中的棍杖打擊暴戾者」(以賽亞/依撒意亞11:4)。在以賽亞/依撒意亞的同一節經文說:「要以公義審判/以正義審訊」,這個思想在(啟示錄/默示錄19:11b)中也得到了迴響。「列國/異民」是一個術語在(啟示錄/默示錄)其他地方用來代表上主的敵人(10:11; 11:2; 14:8)。他們的審判標誌著透過在基督內的上主公義,信徒得以復仇。
1.3.7. 祂的權柄(19:15b-16)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19:15b |
他必用鐵杖轄管他們.〔轄管原文作牧〕並要踹全能 神烈怒的酒醡。 |
和合本 |
他要用鐵杖統治他們,並踐踏那充滿全能天主忿怒的榨酒池。 |
思高 |
祂的權柄在(19:15b-16)中可見,包括:
他必用鐵杖轄管他們/他要用鐵杖統治他們(參閱詩篇/聖詠2:9; 啟示錄/默示錄2:27)。
要踹全能 神烈怒的酒醡/踐踏那充滿全能天主忿怒的榨酒池。
有名寫着說、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寫著「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的「名字/名號」(19:16)。
短語「他必用鐵杖轄管他們/他要用鐵杖統治他們」與(詩篇/聖詠2:9)相關,曾在(啟示錄/默示錄2:27; 12:5)中出現兩次,它應該與(以賽亞/依撒意亞11:4)一起解釋為彌賽亞/默西亞。
「鐵杖」進一步描述了祂的統治性質。牧羊人通常使用木頭做的棍棒來保護、照顧和管教羊群。然而,這根杖是用鐵製成的,象徵祂的力量和牢不可破的權柄和統治。但在這裡我們遇到了一個難題,因為動詞「轄管/統治」(希臘文:ποιμανεῖ,音譯:poimanei)的意思是牧養(參閱啟示錄/默示錄2:27; 12:5)。因此,「鐵杖」似乎放錯了在牧羊人的手中。但請注意,主耶穌以一位牧羊-君王的身份統治列國,祂用這根杖既保護自己的子民也消滅祂的敵人。
短語「要踹全能 神烈怒的酒醡/踐踏那充滿全能天主忿怒的榨酒池」進一步表達了祂的權柄。這個描述回到了祂必須要做的事情,以便在地上接管祂的政權。這幅圖畫是踩著一個充滿葡萄的「酒榨/榨酒池」。因此,當基督帶著祂的軍隊返回並登陸在橄欖山時,祂將真正消滅數以千萬人,他們的血將流遍以色列(以賽亞/依撒意亞63:1-6; 約珥3:12-14/岳厄爾4:12-14; 啟示錄/默示錄14:19-20)。
動詞「踹/踐踏」(希臘文:πατεῖ,音譯:patei)是現在式時態以表示行動的持續性。這意味著祂持續地審判,直至所有敵人都被擊敗。「獸」的軍隊將被鏟除,然後餘下的人將被聚集起來接受審判。不信者將被直接扔進「火湖/火坑」裡。信徒將被允許進入基督的「千禧年王國」。事件順序如下:
「災難期」的審判將透過印、號和「碗/盂」鏟除許多人(啟示錄/默示錄6-18)。
基督參與了「哈米吉多頓/阿瑪革冬」的最後一戰,與所有結集的眾多軍隊戰鬥(啟示錄/默示錄19:11-19)。
敵基督/假基督和假先知將被直接投入「火湖/火坑」裡(啟示錄/默示錄19:20)。
世上的眾多軍隊被消滅,像在「酒榨/榨酒池」內被踐踏的葡萄(啟示錄/默示錄19:15,17,19,21)。
接下來是審判餘下活著的猶太人和外邦人(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5:31-34)。
然後是主耶穌基督的「千禧年」統治(啟示錄/默示錄20:4,6)。
短語「烈怒/忿怒」結合了兩個概念,一個來自「酒榨/榨酒池」(14:19)而另一個來自上主忿怒之杯(14:10)。由此產生的組合表達了上主忿怒的激烈程度,祂的敵人必須喝下。這將被執行,因為祂是「全能 神/全能天主」(1:8),祂的全能保證「公義/正義」將得到伸張。
1.3.8. 萬王之王,萬主之主(19:16)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19:16 |
在他衣服和大腿上、有名寫着說、萬王之王、萬主之主。 |
和合本 |
在衣服上,即在蓋他大腿的衣服上寫著「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的名號。 |
思高 |
除了已經賦予祂作為「誠信真實/忠信和真實者」(19:11)和「神之道/天主的聖言」(19:13)的品位外,還有一個「名字/名號」:「萬王之王、萬主之主」(19:16)有助於識別彌賽亞/默西亞(即是主耶穌基督)的本質。
「衣服」是主權的象徵(參閱以斯帖記/艾斯德爾傳6:8-11; 以賽亞/依撒意亞22:21; 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7:28, 31; 啟示錄/默示錄1:13)。動詞「寫」(希臘文:γεγραμμένον,音譯:gegrammenon)是完成式時態,意味著它是一個永久的「名字/名號」。沒有人能像撒但/撒殫推翻亞當和夏娃/厄娃那樣推翻基督。
基督這個最後的「名字/名號」是寫在「他衣服和大腿上/衣服上,即在蓋他大腿的衣服上」。這不是指兩個位置而是一個,即是在祂大腿上的衣服那個位置。戰士們被注意到將他們的佩劍戴在「大腿」上(士師記/民長紀3:16,21)。這是祂的佩劍擺放的位置(士師記/民長紀3:16,21)並且在那裡可以看見祂騎著馬。
祂的權柄也可見於祂的「名字/名號」:「萬王之王、萬主之主」。這個加倍的「名字/名號」:「萬王之王」,是波斯和帕提亞人強調其至高無上的王權的一個常規(以斯拉記/厄斯德拉上7:12),但只有彌賽亞/默西亞才有資格貫徹它的真正意義。這個「名字/名號」出現在《舊約》(申命記/申命紀10:17; 但以理/達尼爾2:37,47; 8:25)和《新約》(提摩太前書/弟茂德前書6:15; 啟示錄/默示錄17:14) 中,它總是用於上主。因此,這是另一個強調基督的「神/天主」性的地方。
1.4. 哈米吉多頓/阿瑪革冬大戰(19:17-21)
在基督與祂的軍隊的「異象/神視」之後,約翰/若望被給予了另一個驚人的「異象/神視」,它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飛鳥的大「筵席/宴席」(19:17-18);
與地上所有軍隊的衝突(19:19);
敵基督/假基督和假先知被扔進「火湖/火坑」裏(19:20); 及
征服餘下的人(19:21)。
在此討論的事件描述了「哈米吉多頓/阿瑪革冬」之戰,這場戰爭將從「災難期」的中期北方之王及其聯盟的入侵開始。那時,北方之王將被上主消滅於以色列的山上(以西結/厄則克耳38:14-23; 39:1-4)。這留下了一個權力真空。西方聯盟的「獸」(即是敵基督/假基督)認為這是鞏固他勢力的一個機會,他將進入以色列,打破他與以色列的和平條約(但以理/達尼爾9:27),並開始侵佔地上許多地方(但以理/達尼爾11:40-43)。
但在「災難期」尾聲時,東方和北方的「眾王/諸王」正在進軍以色列與「獸」和他的軍隊作戰(但以理/達尼爾11:44-45)。在此時,所有在地上剩餘的軍隊將結集在一起(啟示錄/默示錄9:13-19; 16:12-16)互相戰鬥以爭取控制世界特別是以色列(約珥3:9-14/岳厄爾4:9-14)。
然後,天突然開了,並在那裡,顯現給全世界看見主耶穌基督和祂的軍隊。但是在頑固的反叛中,儘管主耶穌在天上有令人敬畏的奇蹟,但世上的軍隊卻聯合起來與基督作戰。(啟示錄/默示錄19:17-21)描述了基督的戰果和勝利。
1.4.1. 飛鳥的大「筵席/宴席」(19:17-18)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19:17 |
我又看見一位天使站在日頭中、向天空所飛的鳥、大聲喊着說、你們聚集來赴 神的大筵席. |
和合本 |
我又看見一位天使,站在太陽上,大聲向一切飛翔於天空的飛鳥喊說:「請你們來一齊赴天主的大宴席, |
思高 |
約翰/若望看見「一位天使站在日頭中/一位天使,站在太陽上」。這位天使如何站在「日頭中/太陽上」沒有解釋。沒有具體說明他是站在太陽本身還是僅僅在陽光中。最自然的解釋是這位天使站在太陽的光芒中,而天使本身可能閃耀著更大的光輝。就像在(1:16)中的基督,在(10:1)和(18:1)中的強而有力的天使一樣,這位天使充滿了上主光輝的品格。
事實上這位天使「大聲喊着/大聲 ... 喊」預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即將發生(參閱6:10; 7:2,10; 10:3; 14:15; 18:2)。
天使的信息是講給「天空所飛的鳥/一切飛翔於天空的飛鳥」。天使不僅在談論會飛的鳥,而且是在談論那些以在高空中翱翔和吃肉而聞名的鳥,例如禿鷹(參閱約伯記/約伯傳39:26-30; 以西結/厄則克耳39:17-20; 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4:28; 路加福音17:37)。
動詞「來赴/赴」(希臘文:Δεῦτε,音譯:Deute)和「聚集/一齊」(希臘文:συνάγεσθε,音譯:synagesthe)都是命令式語氣,因此它是一個緊急的號召聚集飛鳥前來共進「神的大筵席/天主的大宴席」。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19:18 |
可以喫君王與將軍的肉、壯士與馬和騎馬者的肉、並一切自主的為奴的、以及大小人民的肉。 |
和合本 |
前來吃列王的肉、諸將帥的肉、眾勇士的肉、駿馬和騎馬者的肉,並一切自主的或為奴的,以及大小人民的肉。」 |
思高 |
第18節說明了這次飛鳥聚集的目的—清理行動。這次邀請現在列出了那些將為飛鳥提供食物的人:
君王/列王;
將軍/將帥;
壯士/勇士;
馬和騎馬者/駿馬和騎馬者; 及
一切自主的為奴的、以及大小人民/一切自主的或為奴的,以及大小人民。
它也遵循(啟示錄/默示錄6:15和13:16)的模式,陳述了臣民之間的各種社會階層差異,以強調審判的普遍性,因此上主透過這場戰爭的審判是不顧情面的(參閱羅馬書2:6-11)。這是一個清單表明每一個參與「哈米吉多頓/阿瑪革冬」之戰的人都會被消滅。在這場可怕的戰爭中唯一的倖存者是那些忠於基督但沒有死亡或殉道的人(例如:啟示錄/默示錄12:13-17)。他們將以凡人的身份(即是尚未領受復活身體的人)進入「千禧年王國」,並將在地上重新繁衍。
馬上,這段的(啟示錄/默示錄)第19章形成了一個很大的對比。在前面的第9節中,聖徒被邀請參加羔羊的「婚筵/婚宴」。但在這裡,飛鳥被邀請參加另一個盛宴,就是要吃掉在這場戰爭中陣亡者的肉。一個人要麼接受上主「恩典/恩寵」的盛宴,要麼他必須面對上主對罪惡的審判。
1.4.2. 與地上所有軍隊的衝突(19:19)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19:19 |
我看見那獸、和地上的君王、並他們的眾軍都聚集、要與騎白馬的並他的軍兵爭戰。 |
和合本 |
我也看見那獸、地上的君王和他們的軍隊都聚在一起,要與騎馬的那位和他的軍隊作戰。 |
思高 |
較早時候我們得知「龍」、「獸」和假先知在第六個「碗/盂」時(16:13-16)開始為這場戰爭做「豫備/準備」,派出「鬼魔的靈/邪魔之神」號召列國參戰。約翰/若望現在看見「那獸、和地上的君王、並他們的眾軍都聚集/那獸、地上的君王和他們的軍隊都聚在一起」對抗彌賽亞/默西亞和祂的軍隊。「哈米吉多頓/阿瑪革冬」之戰已經來臨。
在《舊約》中有許多經文描述了這場最後的戰爭(以賽亞/依撒意亞31:4; 59:17-20; 63:1-5; 以西結/厄則克耳38:2-9; 39:1-8; 但以理/達尼爾12:1-3; 約珥3:9-16/岳厄爾4:9-16; 彌迦書/米該亞4:11-12; 撒迦利亞/匝加利亞12:3-9; 14:2-9)和在《新約》中(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4:30; 路加福音21:27; 帖撒羅尼迦前書/得撒洛尼前書5:1-3; 帖撒羅尼迦後書/得撒洛尼後書2:8)。
「獸」(即是敵基督/假基督)作為這支世界軍隊的領袖是主要焦點。到這時,他已取得世界霸主的地位,所以他走在前線是再合適不過了。「地上的君王」必須包括在(啟示錄/默示錄17:12-14)中與「獸」同盟的十個王。後來有三個將會反叛並被消滅,所以只剩下這七個(但以理/達尼爾7:8,20; 啟示錄/默示錄17:12-17)。可是「地上的君王、並他們的眾軍/地上的君王和他們的軍隊」也指地上所有剩餘的軍隊,主要是現在聯合起來對抗基督的「日出之地的眾王/日出之地的諸王」。他們一直都是上主的「受膏者/受傅者」的敵人(詩篇/聖詠2:2)。
於2013年,中國發起的「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項目,包括建設連接中國與中東和歐洲的公路和鐵路,將使「日出之地的眾王/日出之地的諸王」能夠從遠東前往以色列的土地在「哈米吉多頓/阿瑪革冬」集結。
顯示「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貿易路線的地圖
第六個「碗/盂」的審判使到「伯拉大河/幼發拉的大河」乾涸,為來自「日出之地的眾王/日出之地的諸王」預備好道路(啟示錄/默示錄16:12),並且第六支號提及兩億的軍隊將橫過同一條河(9:16-19)。
這次大規模的軍事力量聚集的目的是「與騎白馬的並他的軍兵爭戰/與騎馬的那位和他的軍隊作戰」。雖然列國聚集在「哈米吉多頓/阿瑪革冬」的可理解原因是為了爭奪敵基督/假基督作為世界統治者的權柄,但主耶穌基督從天而降的出現將對這些軍隊構成一個更大的問題。他們會明白基督的來臨意味著對他們的審判(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4:30),因此他們將聯合起來對抗這位「萬王之王」以作最後一次的嘗試阻止祂來臨。毫無疑問,這將是撒但/撒殫阻止基督作王的最後一次徒勞的嘗試。
1.4.3. 敵基督/假基督和假先知被扔進「火湖/火坑」裏(19:20)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19:20 |
那獸被擒拿、那在獸面前曾行奇事、迷惑受獸印記、和拜獸像之人的假先知、也與獸同被擒拿.他們兩個就活活的被扔在燒着硫磺的火湖裏. |
和合本 |
可是,那獸被捉住了,在牠面前行過奇跡,並藉這些奇跡,欺騙了那些接受那獸的印號,和朝拜獸像的那位假先知,也和牠一起被捉住了;牠們兩個活活的被扔到那用硫磺燃燒的火坑裏去了。 |
思高 |
審判分為兩部分進行。首先,「獸」(即是敵基督/假基督)和假先知受審判:「那獸被擒拿 ... 假先知、也與獸同被擒拿/那獸被捉住了 ... 假先知,也和牠一起被捉住了」。隨後他們「活活的被扔在燒着硫磺的火湖裏/活活的被扔到那用硫磺燃燒的火坑裏去了」,然後是處決他們的追隨者(19:21)。
對於「獸」和假先知的描述:「那在獸面前曾行奇事、迷惑受獸印記、和拜獸像/在牠面前行過奇跡,並藉這些奇跡,欺騙了那些接受那獸的印號,和朝拜獸像」,在此提醒我們他們受審判的原因:
「獸」自稱為神(但以理/達尼爾9:27; 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4:15; 帖撒羅尼迦後書/得撒洛尼後書2:4; 啟示錄/默示錄13:1,6,8); 和
假先知利用恐嚇手段強迫世人支持這個聲稱(13:13-17)。
這節經文最戲劇性的部分是這兩個「活活的被扔在燒着硫磺的火湖裏/活活的被扔到那用硫磺燃燒的火坑裏去了」。事實上他們活著的時候進入這個滅亡增加了畫面的恐怖性(參閱民數記/戶籍紀16:30; 詩篇55:15/聖詠55:16)。強調的原因是,這並非不信者的正常滅亡次序。正常的次序是:
肉體的死亡(路加福音16:22);
在「陰間/陰府」受折磨(路加福音16:23);
不信者的復活(啟示錄/默示錄20:12-13a);
白色的大寶座審判/潔白的大寶座審判(20:11-12); 和
「火湖/火坑」或第二次的死亡(20:14-15)。
「火湖/火坑」是上主為撒但/撒殫及其邪魔追隨者預備的最後居所(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5:41)。當敵基督/假基督和假先知在基督再來時被扔到那裡時,他們似乎是那個與上主永遠分隔的地方的第一批居住者。稍後會有其他人加入他們的行列(啟示錄/默示錄20:10,14-15),但顯然在最初的一千年裡,他們將是那裡唯一的人。
「火湖/火坑」的位置
「地獄」、「陰間/陰府」和「無底坑/深淵」在《新約》中是有明顯區別的。「火湖/火坑」(希臘文:λίμνην τοῦ πυρὸς,音譯:limnēn tou pyros)是一個永久懲罰的地方,在《新約》中也被稱為「地獄」(希臘文:γέεννα,音譯:geenna)(馬太福音/瑪竇福音5:22; 10:28; 馬可福音/馬爾谷福音9:43; 雅各書/雅各伯書3:6)。「陰間/陰府」是肉體死亡和復活之間的中間狀態(馬太福音/瑪竇福音16:18; 路加福音16:23; 使徒行傳/宗徒大事錄2:27),有時與死亡同義(啟示錄/默示錄1:18; 6:8; 20:13)。「無底坑/深淵」是墮落天使的臨時禁閉場所(路加福音8:31; 啟示錄/默示錄9:1-2; 20:1,3)。
1.4.4. 征服餘下的人(19:21)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19:21 |
其餘的被騎白馬者口中出來的劍殺了.飛鳥都喫飽了他們的肉。 |
和合本 |
其餘的人也被騎馬者口中所射出的劍殺死了;所有的飛鳥都吃飽了他們的肉。 |
思高 |
「其餘的」是指跟隨「獸」和假先知的軍隊,以及所有參與「哈米吉多頓/阿瑪革冬」之戰的人。他們有很多機會悔改,但沒有這樣做。現今的時代顯明了上主的「恩典/恩寵」和暫停了審判。將來的時代那些唾棄祂「恩典/恩寵」的人必須經歷祂的忿怒。
殺戮的工具是基督「口中出來的劍/口中所射出的劍」(參閱以賽亞/依撒意亞11:4; 49:2; 帖撒羅尼迦後書/得撒洛尼後書2:8; 啟示錄/默示錄1:16; 19:15)。那些對抗祂的人可能會使用常規武器,但祂的武器將具有不同的性質。這段記載沒有具體說明主耶穌是如何完成殺戮的,但軍隊的實際毀滅是肯定的。上主曾使用非常規的方法帶來死亡(參閱約書亞記/若蘇厄書10:11-13; 列王記下/列王紀下19:35; 耶利米/耶肋米亞28:16-17; 使徒行傳/宗徒大事錄5:5,10)。
他們的命運將與今天任何死去的人相似。他們的肉體生命將結束,及他們的屍體將被遺棄在地上。他們被殺的屍體沒有得到體面的埋葬,相反「飛鳥都喫飽了他們的肉/所有的飛鳥都吃飽了他們的肉」(參閱啟示錄/默示錄19:17)。那些死去的人的非物質本性將進入「陰間/陰府」,這是指不信者靈魂的臨時居所。他們在那裡等待「千禧年」末的復活和最後的審判(20:11-15)。
2. 基督的「千禧年」統治和「白色的大寶座/潔白的大寶座」審判(20:1-15)
末世論專有名詞「千禧年」(希臘文:χίλια,音譯:
chilia)是一個拉丁名詞「mille」,意思是一千年,是在這段經文中提及的一千年時期的專有名詞。在(20:2-7)中共找到了六次。未來的「千禧年」將維持一千年的想法已由基督之前的「啟示/默示文學」作者提出。在《以諾/哈諾客的秘笈》這書中,以諾/哈諾客認為人類的歷史將持續七千年,當中最後一個「千禧年」將是一個極大的祝福,並將在永恆之前。以諾/哈諾客的 論點可以解釋如下:
那時不再有時間。」(以諾/哈諾客的秘笈32:2-33:2)「由於這世界是於六天內完成創造的,所以其歷史將於六千年內完成,並由於六天創造後便是休息一天,所以六千年的世界歷史之後將是休息一千年。在它終結時,將展開第八個永恆的祝福天,
儘管有證據支持這個結論,甚至在這段經文寫成之前,人們普遍認為基督的王國統治將持續一千年,但是在(啟示錄/默示錄)第20章所說的基督的統治是字面實際上的一千年是這段經文最具爭議性的解釋之一。《聖經》學們者指出「千禧年」應該被理解為:
寓意,假設它是指一段漫長而無限期的時間;
在這專有名詞的預言性用法中,一天將代表一年(彼得後書/伯多祿後書3:8); 或
按照字面實際的意思。
2.1. 對「千禧年」的各種看法
有三種看法關於「千禧年」,它們是:
無千禧年論;
後千禧年論; 和
前千禧年論。
2.1.1. 無千禧年論
這種看法只能追溯到第三世紀的奧古斯丁/奧斯定。它否認基督在地上的實質統治。撒但/撒殫被設想為在基督第一次來臨時受到捆綁,而基督第一次和第二次來臨之間的現今的教會時代被視為「千禧年」的實現。它現正在地上實現,並相當於上主的國臨在你心裡。除了現今的,將不再有「千禧年」,基督的第二次來臨緊隨其後的是永恆的狀態。前綴「無」的意思純粹是對「千禧年」的一個否定。
這種「千禧年」看法對大量的經文有巨大的影響。例如:所有對以色列的復國預言都被寓意化了。它們要麼被寓意化以應用於當今的教會,要麼它們被完全廢除並視為根本沒有應驗。舉一個例子說明,(以賽亞/依撒意亞11:4-10)並不是指基督在地上的實質統治,而是指信徒內心的平安。這裡的關鍵因素是解釋的方法。於「無千禧年論」和「後千禧年論」的立場上,人們必須將大量的經文寓意化。
無千禧年論
2.1.2. 後千禧年論
這種看法起源於一位名叫丹尼爾·惠特比(1628-1725)的「統一神教派」(異端)的著作。它認為在基督再來之前,整個世界將被歸化入基督宗教並順服於福音。前綴「後」表達了基督於「千禧年」後再來的看法。世界大戰和全球紛爭的持續與這些經文(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4:4-31; 提摩太後書/弟茂德後書3:1,13; 4:3; 帖撒羅尼迦後書/得撒洛尼後書2:2-3)都一起證實了這種看法的錯誤。
後千禧年論
2.1.3. 前千禧年論
這種看法被第二世紀的早期教會之父帕皮亞斯、賈斯汀殉道者、愛任妞和特土良所持守。它認為基督將親自再來並在地上統治一千年。前綴「前」表達了基督的回歸在前,然後在地上實質統治的看法。它還認為基督在地上的王國裡實質應驗了所有《舊約》的預言。「前千禧年論」的看法是對(啟示錄/默示錄)第20章字面解釋的結果,即是按照其正常的,更明顯的含意。象徵代號被闡釋為比喻,但它們不是被寓意化。
前千禧年論
2.2. 按照字面解經的理由
2.2.1. 字面解經的定義
這種方法賦予每個單詞都有相同的基本含意,無論是在寫作,口語還是思考裡,它的用法都是正常,一般及慣常的。此方法被稱為語法-歷史方法,因為它基於上文下理、語法、詞彙和歷史方面的考慮。
2.2.2. 寓意化解經的定義
正是這種解經方法把字面意思視為只不過是一個次要、更寓意和更深刻意思的載體。在這種方法中,歷史的含意要麼被否定,要麼被忽略,重點完全放在一個次要的意思上,使原本的詞語或事件沒有意義。
2.2.3. 寓意化解經的危險
它並沒有真正的解經。它超越了所有明確界定的解釋原則和規則,並讓人們無限制地開放自己的幻想。這種解經可能受到解經者的教義立場,他的社會或教育背景所扭曲。
2.2.4. 採用字面方法解釋(啟示錄/默示錄)第20章的原因
我們用字面方法解釋(啟示錄/默示錄)第20章有以下原因:
解經者普遍以字面意思去理解(20:10-12)。為甚麼不是(20:1-9)?
除了因為對這千年統治的偏見之外,沒有理由將它寓意化。
那些採用其他方法的人無法就它的含意達成一致意見。
如果「千禧年」是指基督第一次和第二次來臨之間的現今時代(即是今天),那麼這段經文教導撒但/撒殫於今天被捆綁了(20:1-3)這與《聖經》完全不相符。撒但/撒殫於現今時代非常活躍(使徒行傳/宗徒大事錄5:3; 哥林多後書/格林多後書4:3-4; 以弗所書/厄弗所書2:2; 帖撒羅尼迦前書/得撒洛尼前書2:18; 提摩太後書/弟茂德後書2:26),事實上,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將變得更加活躍(提摩太前書/弟茂德前書4:1)。
有些人堅稱(啟示錄/默示錄)充滿了象徵性的「異象/神視」,無法按字面意思解釋。然而,在整本(啟示錄/默示錄)中,它都在自我解釋。具體的解釋給予了約翰/若望,他解釋了這些「異象/神視」並給予了它們的含意。解經者不能隨意注入他們自己先入為主的想法。
在描述這個「異象/神視」的第1-4節中提及了一千年,而第5-7節給予了這些經文的神聖解釋,並且在所有這些經文中都提及了一千年。因此,我們沒有妄想的空間。
愛任妞認為「千禧年王國」是為「新天新地」做準備的訓練期。然後,上面的「新耶路撒冷」將會降臨,義人在從前的地上耶路撒冷預先接受紀律和廉潔訓練,並為「救恩」做好準備。然後,當一切事物被更新時,我們將真正居住在「上主之城」裡。他聲稱這個傳統道理是約翰/若望親自傳下來的。
2.3. 基督的千禧年統治(20:1-10)
就像暴風雨過後的平靜一樣,第20章將我們帶入基督的「千禧年」統治,隨著撒但/撒殫的捆綁和「災難期」殉道者的復活和獎賞,我們鬆了一口氣。請記住,第4-22章都是未來的。第一部分描述了「災難期」(第4-19章)。第二部分描述了基督的「千禧年」統治和「白色的大寶座審判/潔白的大寶座審判」(第20章),第三部分將我們帶入永恆的狀態(第21-22章)。
基督的「千禧年」統治是《聖經》中最偉大的和最重要的章節之一。這是一個和平和「公義/正義」臨於地上的統治。正是在這個未來時期,許多《舊約》和《新約》預言將獲得其最終的應驗(詩篇/聖詠2:1-12; 24:1-10; 72:2-19; 以賽亞2:1-4; 4:2-6; 9:6-7; 11:1-12/依撒意亞2:1-4; 4:2-6; 9:5-6; 11:1-12; 耶利米/耶肋米亞23:5-6; 但以理/達尼爾2:44; 7:13-14; 何西亞/歐瑟亞3:4-5; 阿摩司/亞毛斯9:11-15; 彌迦/米該亞4:1-8; 撒迦利亞/匝加利亞8:1-8; 14:8-21;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5:31-46;使徒行傳/宗徒大事錄15:16-18;羅馬書8:19; 11:25-27)。
2.3.1. 撒但/撒殫與「無底坑/深淵」(20:1-3)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20:1 |
我又看見一位天使從天降下、手裏拿着無底坑的鑰匙、和一條大鍊子。 |
和合本 |
以後,我看見一位天使從天降下,手持深淵的鑰匙和一條大鎖鏈。 |
思高 |
《聖經》描述了我們現今生活在一個邪惡的時代,並且撒但/撒殫被稱為「這世界的神/今世的神」(哥林多後書/格林多後書4:4)。今天撒但/撒殫是自由的,如同咆哮的獅子遍地巡行,尋找可吞噬的人(彼得前書/伯多祿前書5:8)。因此,基督於地上的「千禧年」統治期間,撒但/撒殫和他的邪魔軍團將被捆綁並禁止行動,直到我們主耶穌的千年統治結束(啟示錄/默示錄20:7-10)。
這一位「天使」可能是在(9:1)中拿著通往「無底坑/深淵」的鑰匙從天而降的那一位。在(9:1)中,他開了「無底坑/深淵」。現在他將封閉它。這位天使「從天降下」的原因是撒但/撒殫當前的位置是在地上。他已於較早時候失去了他在天上的位置(12:9,12)。
這位天使擁有「無底坑的鑰匙/深淵的鑰匙」的這個事實顯示他已經從上主那裡獲得了執行這項任務的權柄和能力。在此的鑰匙是在(啟示錄/默示錄)中的第四次(1:18; 3:7; 9:1),表明上主對祂所創造的領域的控制。
名詞「無底坑/深淵」(希臘文:ἀβύσσου,音譯:abyssou)的意思是沒有底部的坑。它曾於早前提及(11:7; 17:8),是與「火湖/火坑」不同的(19:20; 20:10)。這是墮落天使或被稱為邪魔或不潔之靈的拘留所(路加福音8:31; 彼得後書/伯多祿後書2:4; 猶大書/猶達書1:6)在那裡他們等待最終的命運。
這位天使不僅持有鑰匙,而且「手裏拿着 ... 一條大鍊子/手持 ... 一條大鎖鏈」以便更牢固地捆綁撒但/撒殫。這強化了監禁的形象。當撒但/撒殫不僅被扔進「無底坑/深淵」裡,而且被「大鍊子/大鎖鏈」束縛在裡面,然後天使鎖上大閘,他就無法逃脫。它不是一條用於捆綁物理軀體的物質鎖鏈,而是一條足以捆綁靈體(例如:撒但/撒殫)的鎖鏈。考慮到這一點,它是對撒但/撒殫的一個實質捆綁。格拉森/革辣撒的邪魔強大到足以掙斷鎖鏈(馬可福音/馬爾谷福音5:3-4),但這條鎖鏈實在太「大」了,即使對「龍」本身也是如此。鎖鏈已在天使的手裏並隨時可以使用。這種對撒但/撒殫的捆綁和監禁將絕對停止他在「千禧年」期間的活動。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20:2 |
他捉住那龍、就是古蛇、又叫魔鬼、也叫撒但、把他捆綁一千年、 |
和合本 |
他捉住了那龍,那古蛇,就是魔鬼─撒殫,把牠綑起來,共一千年之久; |
思高 |
立即採取行動,天使「捉住那龍/捉住了那龍」。動詞「捉」(希臘文:ἐκράτησεν,音譯:ekratēsen)表示使用了武力。這位天使在上主的權柄和能力下運作,將擁有足夠的實力去捉住那「龍」,並將他捆綁在不可能逃脫的「無底坑/深淵」裡。
「龍」這個詞在這裡的含意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它被明確地說成是「古蛇、又叫魔鬼、也叫撒但/古蛇,就是魔鬼─撒殫」。這節經文的其餘部分記錄了控訴,並重申了撒但/撒殫的邪惡頭銜清單(啟示錄/默示錄12:9),包括:
龍;
古蛇;
魔鬼; 和
撒但/撒殫。
「龍」強調撒但/撒殫的殘暴性格,並著重他在末日的活動(12:3,4,7,13,16,17; 13:2,4,11; 16:13)。它似乎是指撒但/撒殫的一些殘餘力量,在「獸」和假先知應該被消滅之後就會存在。它可能包括撒但/撒殫為了延續他的統治而在地上存留的所有形式的邪惡。
「古蛇」無疑是暗指在伊甸園迷惑我們始祖的蛇(創世記/創世紀3:1-7,13-15),因此證明是撒但/撒殫以蛇的外貌迷惑了他們。它使我們注意到他狡猾的性格,他篡奪了人類對地上的統治,以及他恆常的誘惑和欺騙活動。
「魔鬼」的意思是控告者和誹謗者。它提醒我們撒但/撒殫誹謗上主的品格(約伯記/約伯傳1:6-12)和控告信徒的活動(羅馬書8:33-34; 參閱啟示錄/默示錄2:10; 12:9-10,12)。
「撒但/撒殫」的意思是敵人(彼得前書/伯多祿前書5:8)。它指出撒但/撒殫是上主和信徒的仇敵(參閱啟示錄/默示錄2:9,13,24; 3:9; 12:9)。撒但/撒殫可能以光明天使的身份出現(哥林多後書/格林多後書11:14),但這只是一個騙局以進一步協助他作為上主的主要敵人。
關於這裡再次提及撒但/撒殫的邪惡頭銜,這樣做有兩個目的:
這類似法庭的起訴書,其中特別注意透過足夠數量的別名來識別這個罪魁禍首。因為,撒但/撒殫以不同的形態出現,以火暴的龍、狡猾的蛇、誹謗的魔鬼或敵對的撒但/撒殫為代表。
這描述了在上主的法庭上的法律判決。「龍」是有罪的,因為他是「古蛇」,他誘騙人類犯罪。他毫無辯解地站在上主面前,因為他是晝夜控告上主子民的「魔鬼和撒但/撒殫」(啟示錄/默示錄12:10)。
天使「捆綁/綑」他一千年。靈體的捆綁對於只習慣於物質世界的人類來說是一個謎。這個牢牢地捆綁大仇敵的想法與在(以賽亞/依撒意亞24:21-22)中的想法相同,在那裡上主宣告祂戰勝了天地的邪惡勢力:「他們必被聚集,像囚犯被聚在牢獄中,並要囚在監牢裡,多日之後便被討罪/他們將被聚集起來,關在深坑內,監禁在監牢裡;待過了許多時日,將受懲罰」。無論怎樣,它與在(啟示錄/默示錄9:14)中天使的捆綁都是一樣的,它禁止他們的移動和活動。
捆綁的期限為「一千年」(希臘文:χίλια ἔτη,音譯:chilia etē)。這是通常被指定為「千禧年」的時期。這個年期的六次重複(20:2,3,4,5,6,7)表明了它的重要性。許多爭論都集中於這千年時期的定義上。《聖經》學們者提出它應該被理解為:
寓意。它是指一段漫長而不確定的時期。「一千年」是一個「啟示/默示」的數字。在猶太文學中發現了上主最後的統治有不同的時期,例如:一千萬年(以諾一書/哈諾客一書21:6)、四百年(艾斯德拉紀四書47:28)、一千年(禧年23:27-28)。在(啟示錄/默示錄)中的數字往往是象徵性的。正如在(8:1)中的「二刻/半小時」是指非常短的時期,這意味著一段很長的時期。可是,倘若作者想要一個極大的象徵性數字,他為甚麼不使用「千千萬萬」(5:11),或者一個「沒有人能數過來/沒有人能夠數清」的大數字(7:9)?
一天將代表一年。這個看法尋求(詩篇/聖詠90:4)和(彼得後書/伯多祿後書3:8)的支持。可是,在這兩節經文中的「一千年」是指字面上的一千年。說人類的這個時期只是上主的一天,並不否認它實際上是上主的一千年。關鍵是時間並不限制一位永恆的上主,並不是說祂不知道時間對人類有甚麼意義。
按照字面意思。在(啟示錄/默示錄)中沒有一個數字是象徵性的。教會、印、號和「碗/盂」的實際數量都是七。在(16:13)中的「三個污穢的靈/三個不潔的神」的實際數量是三。三位天使與最後的「三樣災禍/三個災禍」相關(8:13)。一千二百六十天和四十二個月的相等性需要對這兩個數字進行非象徵性的理解(11:2-3; 12:6)。十二位「使徒/宗徒」和十二支派的以色列是實際的十二(21:12-14)。有充份的理據將「一千年」理解為字面實際的意思。提及「一千年」並不局限於撒但/撒殫的捆綁(參閱20:4,5,6)。我比較喜歡這個解釋。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20:3 |
扔在無底坑裏、將無底坑關閉、用印封上、使他不得再迷惑列國、等到那一千年完了.以後必須暫時釋放他。 |
和合本 |
將牠拋到深淵裏,關起來,加上封條,免得牠再迷惑萬民,直到滿了一千年,此後應該釋放牠一個短時辰。 |
思高 |
天使接下來的行動是把「龍」押送到他的禁閉地點:「扔在無底坑裏、將無底坑關閉、用印封上/將牠拋到深淵裏,關起來,加上封條」。天使把「無底坑/深淵」的入口「關閉/關起來」並「用印封上/加上封條」。天使關上了這黑暗監獄的大門。這「印封/封條」被貼在這監獄的門上,不是因為這可以扣緊這門,並使它更牢固,而是因為它可以防止入侵,或任何不為人知的秘密打開(參閱但以理/達尼爾6:17; 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7:66)。這裡的想法是,採取一切預防措施都是為了絕對的保安。這三重的關押手段—鎖鏈、監禁和封印—是一個有力的保證撒但/撒殫肯定會被禁足,對於在「千禧年」的人類來說絕對不成問題。
此時應作出一個推論。雖然約翰/若望看見撒但/撒殫被俘虜並被限制在「無底坑/深淵」裡,但是沒有提及他的追隨者,即是天上星辰的三分之一(啟示錄/默示錄12:4a)或被稱為邪魔。他們也應該被包括在這一千年的禁錮中嗎?可以完全合理地推斷如果撒但/撒殫的邪魔群可以於「千禧年」任意在地上漫遊,那麼地上就不會擺脫撒但/撒殫的迷惑。因此,將邪魔群納入這個禁閉中可能是一個有效的推論。
禁閉的目的是確保撒但/撒殫「不得再迷惑列國、等到那一千年完了/免得牠再迷惑萬民,直到滿了一千年」。顯然,撒但/撒殫被關在「無底坑/深淵」裡並不是他的最後審判(20:10)。監禁的目的不是懲罰他,而是防止他迷惑「列國/萬民」。撒但/撒殫是個撒謊者。他為甚麼要撒謊?就是要迷惑和誤導(約翰福音/若望福音8:44; 哥林多後書/格林多後書11:3; 帖撒羅尼迦後書2:9-10; 啟示錄/默示錄12:9)。他最大的欺騙涉及上主的正直,包括活的話(即是主耶穌基督和祂的位格和工作)和書面的話(即是《聖經》)。他正是以這種方式欺騙世界(帖撒羅尼迦後書2:9-12)。「龍」的主要手段被描述為「迷惑普天下的/欺騙了全世界的」(啟示錄/默示錄12:9; 參閱20:10),假先知偽造神蹟的目的是「迷惑住在地上的人/迷惑了地上的居民」(13:14),及「客商/商人」使用邪術「迷惑萬國/迷惑萬民」(18:23)。現在撒但/撒殫被囚禁在「無底坑/深淵」裡以阻止這類活動。
在「千禧年」期間周圍仍然有「列國/萬民」(20:3,8)。這些「列國/萬民」的來源和身份是甚麼?在「千禧年王國」成立之前,必須審判「災難期」(11:13; 12:13-17)和「哈米吉多頓/阿瑪革冬」大戰(參閱19:19-21)的倖存者,無論是猶太人還是外邦人,以確保只有信徒才能進入王國。猶太倖存者的審判在(以西結/厄則克耳20:34-38)中有所描述,並在(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5:1-30)中有所說明。那些成功通過這個審判的人將進入「千禧年王國」。這群人此時不會得到復活的身體,而是將以他們凡人的身體進入王國,並成為第一批「千禧年」猶太嬰兒的父母。此外,外邦倖存者將受基督的審判(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5:31-46; 參閱約珥書3:2/岳厄爾4:2)。信徒將進入「千禧年王國」。就像前面受審判的猶太倖存者一樣,他們將以凡人的身體進入,並成為第一批「千禧年」外邦嬰兒的父母。這時期的人口增長率將遠高於以往任何時期,因為在這個理想時期,肉體死亡將是例外而不是常規(參閱以賽亞/依撒意亞65:20)。他們的孩子將很快充滿這個地球。因此,一組新的「列國/萬民」將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出現在地上。他們將經歷「千禧年」,並且他們將受基督和祂的眾聖徒統治(啟示錄/默示錄20:4,6)。
為甚麼撒但/撒殫和他的追隨者要在「無底坑/深淵」裡監禁「一千年」?大慨有三個原因:
撒但/撒殫的捆綁是主耶穌基督的權柄展示,因為祂是有權在地上作王的那一位。
撒但/撒殫被捆綁,因此人類不可能有外在的誘惑來源。任何人在「千禧年王國」裡所做的一切將因為他是甚麼,而不是因為受到外在的影響。沒有人在「千禧年王國」裡會像亞當和夏娃/厄娃首次被魔鬼試探那樣找藉口(創世記/創世紀3:1-7,12-13)。
「千禧年」將是「認識上主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大地充滿了對上主的認識,有如海洋滿溢海水」的時期(以賽亞/依撒意亞11:9)。為使這一切完全而徹底地發生,撒但/撒殫將被移除,以便大地可以為上主的國度、真理的時代和認識上主做好「豫備/準備」。
他們將一直不受外部來源(即是撒但/撒殫和他的邪魔)的迷惑,「等到那一千年完了/直到滿了一千年」。
撒但/撒殫被關在「無底坑/深淵」裡一千年
「以後/此後」(即是一千年)之後,「必須暫時釋放/應該釋放 ... 一個短時辰」撒但/撒殫。動詞「必須/應該」(希臘文:δεῖ,音譯:dei)意味著上主已經決定了必須在最後的一段短暫時期內釋放撒但/撒殫。短語「暫時/一個短時辰」(希臘文:μικρὸν χρόνον,音譯:mikron chronon)表示與一千年相比,這將是短暫的。在(啟示錄/默示錄20:7-10)中所描述的情況下,會使我們猜想所提及的事情就像在普遍和平的日子突然爆發叛亂,但很快便平息了。問題是為甚麼上主會認為這是必須的。為甚麼撒但/撒殫沒有被永久捆綁或直接扔入「火湖/火坑」裡?
在這一千年期間,地上的「列國/萬民」將不會以任何形式被撒但/撒殫迷惑。他們將經歷的只是基督的寬厚仁慈統治。但當撒但/撒殫被釋放時(20:7),他們將順從他的狡猾詭計去帶領他們悖逆上主。在「千禧年」期間出生的孩子將需要接受主耶穌基督為救主,但當中有些人會拒絕這樣做。這個群體將構成撒但/撒殫在這「千禧年」末期帶領不信者的叛亂(20:8-9)。通過他的釋放,整個宇宙將會看見在他被囚禁一千年並在地上理想統治之後,撒但/撒殫的邪惡是無可救治的,及人類的心仍然是墮落到足以讓他結集如此龐大的軍隊(20:8)。目的是要證明全然墮落的力量,並徹底地證明永久懲罰的必要性。「千禧年」是將撒但/撒殫和地上的居民(即是不信者)定罪的司法證據,並證明他們永久的罪需要永久的懲罰。
2.3.2. 聖徒與王國(20:4-6)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20:4 |
我又看見幾個寶座、也有坐在上面的、並有審判的權柄賜給他們.我又看見那些因為給主耶穌作見證、並為 神之道被斬者的靈魂、和那沒有拜過獸與獸像、也沒有在額上和手上受過他印記之人的靈魂.他們都復活了、與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 |
和合本 |
我又看見一些寶座,有些人在上面坐著,賜給了他們審判的權柄,他們就是那些為給主耶穌作證,並為了天主的話被斬首之人的靈魂;還有那些沒有朝拜那獸,也沒有朝拜獸像,並在自己的額上或手上也沒有接受牠印號的人,都活了過來,同基督一起為王一千年。 |
思高 |
在約翰/若望看見「獸」和假先知被扔進「火湖/火坑」,及撒但/撒殫被扔進「無底坑/深淵」後,他立即「看見幾個寶座/看見一些寶座」上面坐著人(參閱1:4; 3:21; 4:3,4),但沒有提示「坐在上面的/在上面坐著」的人是誰。它不是上主的寶座,因為名詞「幾個寶座/一些寶座」(希臘文:θρόνους,音譯:thronous)是眾數的。約翰/若望所看見的寶座有兩個目的:「審判」和「統治」(參閱但以理/達尼爾7:9-10,22; 馬太福音/瑪竇福音19:28)。
最大的挑戰在於確定這些寶座的佔用者。《聖經》學者提出了以下四個解決方案:
二十四位長老。由於他們與聖徒的緊密關係(啟示錄/默示錄5:8; 7:13; 11:16)以及他們與其他地方寶座的關聯(4:4; 11:16),所以有些人想把他們確定為佔用者。然而,上文下理沒有這個群體,以及沒有跡象顯示這些寶座有二十四個,這些都是對這個理論的有力反對。
「災難期」殉道者。約翰/若望寫作的一個主要目的是確保殉道者在面對迫害時的堅定不移。然而,它忽略了兩個上文下理的障礙。第一個是殉道者的復活直至第4節稍後才發生。另一個障礙是約翰/若望應許每一個忠心的人,而不單止是殉道者,都將分享基督未來的統治(2:26-28; 3:12,21; 5:10; 參閱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6:2-3)。
使徒/宗徒。其他人根據(馬太福音/瑪竇福音19:28; 路加福音22:30; 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6:2-3)想把寶座的佔用者確定為「使徒/宗徒」。然而,在上文下理沒有提及「使徒/宗徒」,使這個解決方案也太牽強了。
「被提」的教會。寶座的佔用者是在(啟示錄/默示錄19:14)中組成基督軍隊的眾聖徒。一個不變的原則是那些贏得戰爭的人成為那些被征服的群體的統治者。坐在寶座上的人必須是那些已經從死裡復活並經過審判的人。唯一符合這個描述的是那些組成羔羊的「新婦/新娘」的人(19:7-8,14)。這正是在本書較早時給予基督的「新婦/新娘」的應許(2:26-28; 3:12,21)。他們是相同的聖徒,身穿「光明潔白的細麻衣/華麗而潔白的細麻衣」,不僅適合用作婚禮的婚紗,也適合用作司法的長袍,他們組成了陪伴基督回到地上的軍隊(19:8,14,19)。換句話說,所有被基督的寶血救贖、從死裡復活、「被提」到祂面前、並在祂的審判臺前受評核他們的獎賞的人,顯然將被授予個人的審判寶座。因此,最好的解決方案是將他們確定為「被提」的教會成員。
「有審判的權柄賜給他們/賜給了他們審判的權柄」是上主的一個行動。是誰受他們的審判?這就是保羅/保祿所說的「聖徒要審判世界/聖者將要審判世界」(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6:2; 參閱馬太福音/瑪竇福音19:28; 但以理/達尼爾7:9)。這談及聖徒獲授權掌管那戰敗的「獸」的領土,而不是裁定人類的永遠命運(參閱啟示錄/默示錄20:11-15)。那些通過這審判的人將被允許「與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同基督一起為王一千年」。
在這情景裡,約翰/若望的眼睛看見的另一個景象是「被斬者的靈魂/被斬首之人的靈魂」。動詞「被斬/被斬首」(希臘文:πεπελεκισμένων,音譯:pepelekismenōn)的意思是被斧頭斬首。這是羅馬人常用的處決方式,毫無疑問,許多殉道者都以這種方式受難。「災難期」殉道者被斬首是為了:
主耶穌的見證(12:17);
神之道/天主的話(6:9);
沒有拜過獸與獸像/沒有朝拜那獸,也沒有朝拜獸像(13:14-15); 或
在額上和手上受過他印記之人的靈魂/在自己的額上或手上也沒有接受牠印號的人(13:16-17)。
動詞「復活了/活了過來」(希臘文:ἔζησαν,音譯:ezēsan)的意思是在死後重獲生命(即是復活)。約翰/若望看見「災難期」殉道者經歷了身體的復活(參閱20:5)。那些人的靈魂已經準備好復活,因為殉道者的數目現已「滿足/圓滿」(參閱6:11),他們的死亡現已復仇。許多「無千禧年論」者認為這是一個在「屬靈/精神」上的復活,而不是在肉體上,但這忽略了一個明顯的上文下理指標,即是它是指第4節前半部分的殉道者。為基督而死的人不可能純粹經歷「屬靈/精神」上的復活,因為他們在「屬靈/精神」上已經活著。唯一在釋經學上合理的解釋是「復活了/活了過來」是指殉道者於未來的身體復活。在第5節和《新約》中的同一個動詞總是提及身體的復活(參閱約翰福音/若望福音11:25; 使徒行傳/宗徒大事錄1:3; 9:41; 啟示錄/默示錄1:18; 2:8; 13:14; 20:5)。
關於「災難期」殉道者,約翰/若望繼續寫道:「他們與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同基督一起為王一千年」。對殉道者的進一步應許是參與基督在祂的未來統治。這顯然發生的時間是在「千禧年」之初。然而,許多「無千禧年論」者認為基督這個統治是指祂在「屬靈/精神」上統治祂的子民的心,或者是對殉道者勝利的一個象徵意義。有以下四個原因解釋為何主耶穌基督的統治將是實質的並在地上的:
基督再來後祂將在地上(19:11-16)。
在祂的統治結束時,與祂一起統治的聖徒將仍然在地上(20:9)。
上主應許聖徒有一個地上的統治(5:10)。
《舊約》的彌賽亞/默西亞預言期待一個地上的王國(撒母耳記下/撒慕爾紀下7:10-16; 詩篇/聖詠2:8; 以賽亞/依撒意亞9:6-7; 11:1-5; 65:18-66:25; 耶利米/耶肋米亞23:5-8; 33:14-26; 但以理/達尼爾7:27; 撒迦利亞/匝加利亞14:8-11)。
《舊約》預言清楚地表明主耶穌基督將親自在大衛/達味的寶座上作王(以賽亞/依撒意亞9:6-7; 11:1-5; 耶利米/耶肋米亞23:5-8; 33:14-26; 撒迦利亞/匝加利亞14:8-11)。此外,其他人將與祂一起統治。縱觀整本《聖經》,「千禧年王國」在開始時將由兩類公民居住:
復活身體的聖徒:將有復活的聖徒擁有「榮耀/光榮」的身體,就像我們的主耶穌那樣(腓立比書/斐理伯書3:21)。這將包括:
「教會時代」聖徒(即是基督的「新婦/新娘」);
「災難期」殉道者; 和
《舊約》聖徒。
凡人身體的信徒:將有那些逃脫死亡並經歷「災難期」被保存下來進入「千禧年王國」的信徒(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4:13; 25:32-34; 啟示錄/默示錄14:1)。這些信徒將擁有像我們今天一樣的凡人身體。
2.3.2.1. 復活身體的聖徒
2.3.2.1.1. 教會時代聖徒
第一組毫無疑問是指「被提」的教會聖徒(即是基督的「新婦/新娘」),因為有許多關於與基督一起統治的具體應許賜予教會(馬太福音/瑪竇福音19:28; 路加福音22:29-30; 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6:2-3; 提摩太後書/弟茂德後書2:12; 啟示錄/默示錄2:26-27)。
2.3.2.1.2. 「災難期」殉道者
第二組是指「災難期」殉道者,包括:
在第五「印」的祭壇底下的靈魂(6:9-11);
站在上主寶座面前的一大夥群眾(7:9-17);
那些戰勝了撒但/撒殫,他們情願犧牲自己的性命死了(12:11);
那些沒有拜過「獸」或他的像(13:15); 和
那些沒有受過「獸」印在他們的額上或手上(13:16-17)。
任何人在「教會被提」後信主,然後因任何原因而死,他的身體都不會在「災難期」間經歷復活。他死的那一刻,他的靈魂就會「離開身體與主同住/出離肉身,與主同住」(哥林多後書/格林多後書5:8)。上主先前給予約翰/若望的「啟示/默示」描述了當中一些人的靈魂出現在上主的寶座面前(參閱啟示錄/默示錄6:9-11; 7:9-17; 15:1-8; 19:1-6)。但是人類的「榮耀/光榮」盼望是那些經歷肉體死亡的人的身體將會復活(參閱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15:12-58)。對於那些在「災難期」間死去的信徒來說,這個巨大的盼望變成了現實;他們將在「災難期」過後復活並與基督一起在祂的王國統治一千年(啟示錄/默示錄20:4)。
2.3.2.1.3. 《舊約》聖徒
雖然約翰/若望在(啟示錄/默示錄)中沒有記錄這一點,但《舊約》聖徒將像「災難期」殉道者一樣,他們也將在「災難期」過後經歷復活並與基督一起在祂的王國統治(參閱但以理/達尼爾12:2)。
2.3.2.2. 凡人身體的信徒
還有誰將會分享主耶穌基督的「榮耀/光榮」王國?很明顯,地上將會有人存活在凡人身體中。除非有人讓主耶穌基督統治,否則祂不可能有一個王國和統治。雖然撒但/撒殫、敵基督/假基督和假先知將試圖消滅所有猶太人以阻止這個王國(啟示錄/默示錄12:13-17),但他們不會成功。許多外邦人將加入這些猶太信徒的行列,他們也將在「災難期」間信主耶穌並且他們將以凡人身體存活。
每一個存活在基督第二次降臨時的人都會經歷一場審判,只有獲救贖的人才能進入王國。惡人將像地上的「眾王/諸王」一樣在「哈米吉多頓/阿瑪革冬」之戰中死去(19:21)。在(以西結/厄則克耳20:33-44)中記載了在第二次降臨時對存活的猶太人的審判,並且主耶穌在祂的五個「聰明/明智」和五個「愚拙/糊塗」的「童女」故事中(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5:1-13)也有說明。主耶穌在祂的綿羊和山羊的審判故事中(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5:31-46)教導了在第二次降臨時對存活的外邦人的審判。請參閱下圖的解說:
在「災難期」結束時的綿羊和山羊的審判
在「千禧年」期間,凡人身體的信徒將會生育孩子。這些孩子,儘管有主耶穌基督的個人及「榮耀/光榮」的臨在,也需要接受基督作為他們的救主。這個事實將提供潛力在「千禧年」產生第三類居民,即是凡人身體的不信者,他們容易受撒但/撒殫的迷惑。這些不信者將在撒但/撒殫最後的迷惑下組成最後一次的反抗勢力(啟示錄/默示錄20:7-9)。
2.3.2.3. 不同組別的聖徒將分別在不同時間復活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20:5 |
這是頭一次的復活。其餘的死人還沒有復活、直等那一千年完了。 |
和合本 |
這是第一次復活。其餘的死者沒有活過來,直到那一千年滿了。 |
思高 |
約翰/若望現在告訴我們:「其餘的死人還沒有復活、直等那一千年完了/其餘的死者沒有活過來,直到那一千年滿了」。但誰是「其餘的死人/其餘的死者」?有以下兩個解釋:
其他已經死去的聖徒以及不信者。在(20:4)的群體僅指「災難期」的殉道者。
所有死去的不信者。在(20:4)的群體是指所有的聖徒。在(20:5-6)的其餘部分將支持這立場。在(20:5)中提及的「頭一次的復活/第一次復活」不會排除那些沒有殉道的聖徒(19:7-8,14),及「第二次的死/第二次的死」也不會包括他們(20:6)。
最好將(20:5)視為一個插章,說明已經死亡的不信者的處境。這意味著對於死去的不信者而言,他們下一個有意識的時刻將是他們在「白色的大寶座/潔白的大寶座」審判時面對上主(參閱路加福音16:19-30;啟示錄/默示錄20:11-14)。
關於(20:4)的那群人,他們「都復活了、與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都活了過來,同基督一起為王一千年」,我們被告知這是「頭一次的復活/第一次復活」。在(啟示錄/默示錄20:4-6,11-14)中,正如基督在(約翰福音/若望福音5:29)中所暗示的那樣,可以看見兩個復活計劃。
第一次復活,這是義人的復活(信徒)。
第二次復活,這是不義的人的復活,即是那些經歷第二次死亡的人(不信者)。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見,這兩次復活相隔一千年(啟示錄/默示錄20:5)。這樣的一系列復活的想法在(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15:20-24)中闡述:
「20 其實,基督已經從死人中復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 21 既然死是因一人而來,死人復活也因一人而來。 22 在亞當裏眾人都死了;同樣,在基督裏眾人也都要復活。 23 但各人是按著自己的次序復活:初熟的果子是基督;然後在他來的時候,是那些屬於基督的/20 但是,基督從死者中實在復活了,做了死者的初果。 21 因為死亡既因一人而來,死者的復活也因一人而來; 22 就如在亞當內,眾人都死了,照樣,在基督內,眾人都要復活; 23 不過各人要依照自己的次第:首先是為初果的基督,然後是在基督再來時屬於基督的人」(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15:20-24)
保羅/保祿以基督自己的復活作為例子去解釋這個真理:
「基督已經從死人中復活 ... 同樣,在基督裏眾人也都要復活/基督從死者中實在復活了 ... 照樣,在基督內,眾人都要復活」。既然基督復活了,所有的信徒都應該以同樣的方式復活。
「初熟的果子是基督;然後在他來的時候,是那些屬於基督的/初果的基督,然後是在基督再來時屬於基督的」。基督首先復活,然後是信徒。
「但各人是按著自己的次序復活/不過各人要依照自己的次第」。這將按照計劃進行。換句話說,不會同一時間讓所有人都活過來。
實際上,有其他義人的復活跟隨基督的復活(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7:52-53)。這次復活的目的顯然是為了提供進一步的證據去支持基督的復活。那些被復活的人可能是不久前去世的,而且被仍然活著的熟人所認識。《聖經》學者普遍認為這些人沒有再死。他們可能是在執行了他們復活的任務後直接被提到天上的。
2.3.2.4. 兩種截然不同的復活
《聖經》教導兩個截然不同的復活:
第一次影響所有義人(即是信徒); 和
第二次影響所有不義的人(即是不信者)。
2.3.2.4.1. 第一次復活
第一次關乎「得生命」並包括那些「義人」,第二次關乎「滅亡」並包括「不義的人」(約翰福音/若望福音5:28-29)。兩者之間至少相隔一千年(啟示錄/默示錄20:4-6)。由於它們在性質和時間上都不同,所以必須清楚地區分它們。第一次復活實際上包括三個主要階段:
聖徒的復活跟隨基督的復活(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7:52-53);
當基督再來時,「教會時代」的聖徒將復活並「被提」在空中與主相遇(帖撒羅尼迦前書/得撒洛尼前書4:13-18;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15:51-58);及
在「災難期」結束時,當基督帶著眾天軍回來建立地上「千禧年王國」時(啟示錄/默示錄19:11-21),「災難期」殉道者(20:4-6)和《舊約》聖徒(但以理/達尼爾12:2)將復活。
這不是三個復活,而是一個,雖然經歷了三個階段。這在以色列過去的農作物收成中得到了說明:
農民首先收割第一批「初熟的莊稼/收穫的第一束」並奉獻給上主(利未記/肋未紀23:9-14)。這對應於主耶穌的個人復活(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15:20,23)。
然後農民收割了他的「主要莊稼」。這對應於教會時代聖徒「被提」的大聚會。
隨後是寄居的、孤兒和寡婦收集「掉落的和遺忘了收拾的莊稼/收穫後剩下的穗子和田中忘下了一捆」(利未記/肋未紀23:22; 申命記/申命紀24:19)。這對應於「災難期」結束時殉道者(啟示錄/默示錄20:4-6) 和《舊約》聖徒(但以理/達尼爾12:2) 的復活。
2.3.2.4.2. 第二次復活
「其餘的死人/其餘的死者」是指從該隱/加音到「千禧年」末的所有未獲救贖的死者。短語「還沒有復活、直等那一千年完了/沒有活過來,直到那一千年滿了」的意思是「其餘的死人/其餘的死者」此時沒有復活,直到一千年結束(啟示錄/默示錄20:5,11-14)。他們將在「千禧年王國」結束後復活,站在「白色的大寶座/潔白的大寶座」前受審判,他們將被判入「火湖/火坑」(即是地獄)以經歷第二次的死(20:11-14)。
2.3.2.5. 復活的次序
《聖經》仔細地勾劃了復活的次序。「各人是按著自己的次序復活/各人要依照自己的次第」(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15:23)。義人和不義之人的復活事件的次序按以下時間順序列出:
在「災難期」前,已死的「教會時代」信徒在「被提」時要復活;
在「災難期」前,活著的「教會時代」信徒在「被提」時身體要改變;
在「災難期」中,「兩個見證人/兩位證人」要復活;
在「災難期」後,「災難期」殉道者要復活;
在「災難期」後,《舊約》信徒要復活; 和
在「千禧年」末,所有世代未獲救贖的死者都要復活。
2.3.2.6. 「災後被提論」的謬誤
「災後被提論」教導說,「教會被提」和基督第二次來臨是同一事件的各個方面,這將發生在「但以理第七十個七/達尼爾第七十個星期」的七年「災難期」結束時。教會將經歷這「災難期」。當基督再來時,那些在基督內死去的聖徒將會復活,他們將與活著的聖徒一起「被提」到雲中,與從天降臨地上的途中來到空中的主相遇,然後回到地上與祂在「千禧年王國」中統治。請參閱下圖的解說:
災後被提論
第一個問題是,大多數的「災後被提論」者呼籲人們注意在(啟示錄/默示錄20:4-6)中「頭一次的復活/第一次復活」的字眼。他們爭辯說,如果在「災難期」之前確實發生了「教會被提」,那麼復活(在「災難期」結束時發生)怎麼可能是「頭一次/第一次」呢?「災後被提論」者提出的這個問題回覆如下:
「災後被提論」者忽略了基督是首先從死裡復活的,然後接著是在「災難期」中的「兩個見證人/兩位證人」(11:11-12)。
字眼「頭一次/第一次」的實際含意是指在「白色的大寶座/潔白的大寶座」之前的復活,而不是在歷史意義上的第一次復活。
在(20:4-6)中的復活實際上發生於基督第二次降臨之後,因此與「災後被提論」是基督第二次來臨從天降臨地上的過程之一的論點自相矛盾。
在(19:11-21)對主耶穌基督第二次來臨的描述中,沒有任何跡象表明「被提」的教會從地上升起在空中與主耶穌相遇。此外,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在基督降臨地上的過程中發生了復活或身體改變。
第二個問題是,當「千禧年王國」開始時,有些人必須在未復活(即是凡人)的身體中活著,才能生孩子並繁衍那個王國。如果王國裡只有復活的聖徒,那麼就不會有死亡,人口不會增加,也不會出現千禧一代公民的年齡差異(所有這些都被指出是王國的特徵—以賽亞/依撒意亞65:20; 撒迦利亞/匝加利亞8:5; 啟示錄/默示錄20:12)。根據「災後被提論」者的說法,教會將經歷「災難期」。在(7:4-17)中的「十四萬四千名猶太人」和「一大夥群眾」包括在教會內。在「災難期」結束時,所有活著的信徒都將「被提」,被賜予復活的身體,並在「被提」和第二次來臨的單一事件中立即返回地上。這將在那個時間點從地上移除所有獲救贖的未復活的人,這樣就不會有人留低在王國裡開始繁衍。如果所有的邪惡倖存者都在「災難期」結束時被殺,那麼將沒有人留在凡人身體中進入「千禧年王國」。基於上述原因,「災後被提論」是自相矛盾的和不可靠的。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20:6 |
在頭一次復活有分的、有福了、聖潔了.第二次的死在他們身上沒有權柄.他們必作 神和基督的祭司、並要與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 |
和合本 |
於第一次復活有分的人是有福的,是聖潔的。第二次的死亡對這些人無能為力;他們將作天主和基督的司祭,並同他一起為王一千年。 |
思高 |
這節經文是在(啟示錄/默示錄)中的第五個祝福(1:3; 14:13; 16:15; 19:9; 20:6)。它揭示了那些參與「頭一次的復活/第一次復活」的人是「有福了、聖潔了/有福的,是聖潔的」。這是在《新約》中唯一有雙重形容詞的祝福:「有福了、聖潔了/有福的,是聖潔的」。這次在「有福了/有福的」的基礎上加「聖潔了/聖潔的」,給人一種擴展的意義,即是幸福是由聖潔組成。
形容詞「有福了/有福的」(希臘文:μακάριος,音譯:makarios)的意思是幸福和受到神聖「恩典/恩寵」的高度眷顧。這是為了支持和鼓勵那些在約翰/若望時代遭受迫害或後來可能遭受迫害的人。
形容詞「聖潔了/聖潔的」(希臘文:ἅγιος,音譯:hagios)的意思是純潔或與一般狀態隔絕。它描述了上主(4:8; 6:10)和基督(3:7)。被救贖的人,為了事奉上主而與世隔絕,在今世和永恆中分享他們的聖潔,他們也面臨來自上主的敵對者的對抗(13:7,10; 14:12)。儘管如此,現在為了上主而隔絕,透過復活的應許有一個未來。那些在「頭一次的復活/第一次復活」中有份的人,也將分享基督「榮耀/光榮」的「千禧年王國」、生命樹和「新耶路撒冷」(22:14)。相反的是在「火湖/火坑」中有份(21:8)。
對於「頭一次的復活/第一次復活」的參與者來說,「第二次的死在他們身上沒有權柄/第二次的死亡對這些人無能為力」。「第二次的死/第二次的死亡」是指永遠地被扔在「火湖/火坑」裡(2:11; 20:14; 21:8)。那些從未經歷過得救重生的人最終會發現自己遭受「第二次的死/第二次的死亡」,這是與上主的永遠分離。既然第一次的死亡顯然是「身體/肉身」的死亡,因此「第二次的死/第二次的死亡」也必須適用於「身體/肉身」。因此,「第二次的死/第二次的死亡」同時懲罰了「身體和靈魂/靈魂和肉身」(參閱馬太福音/瑪竇福音10:28)。
名詞「權柄/無能為力」(希臘文:ἐξουσίαν,音譯:exousian)是指對某個領域的權柄。換句話說,「頭一次的復活/第一次復活」的參與者可獲豁免「白色的大寶座審判/潔白的大寶座審判」和在「火湖/火坑」裡永遠死亡的權柄(啟示錄/默示錄20:11-14)。這是一項特權,部分解釋了那些在「頭一次的復活/第一次復活」的人的祝福。
那些參與「頭一次的復活/第一次復活」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必作 神和基督的祭司、並要與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他們將作天主和基督的司祭,並同他一起為王一千年」。在(1:6)和(5:10)中,聖徒只被稱為「神的祭司/天主和父的司祭」,但現在稱他們將成為「神和基督的祭司/天主和基督的司祭」。這表明基督與上主是同等(參閱5:13-14; 7:9-17)。
他們是有福的另一方面是作為「祭司/司祭」和統治者的特權。上主應許以色列人,如果他們遵守祂的盟約,他們就是「祭司的國度,聖潔的國民/司祭的國家,聖潔的國民」(出埃及記/出谷紀19:5-6; 參閱以賽亞/依撒意亞61:6)。因此,信徒在敵基督/假基督最後的試煉中依然效忠於基督,就是「神和基督的祭司/天主和基督的司祭」。信徒已經是「君尊的祭司/王家的司祭」,被呼召「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宣揚那由黑暗中召叫你們,進入他奇妙之光者的榮耀」(彼得前書/伯多祿前書2:9)。信徒此刻擔任「祭司/司祭」是透過敬拜上主和帶領他人認識祂,並且在「千禧年王國」期間也將以這種身份事奉。
最後的祝福是他們將「與基督一同作王/同他一起為王」一千年。信徒將與基督一起統治「千禧年王國」。請注意,在給予七個教會的書信中對得勝者的許多應許在「千禧年王國」裡都得到應驗(比較啟示錄/默示錄2:11與20:6; 2:26-27與20:4; 3:5與20:12,15; 及3:21與20:4)。這表明基督徒從主耶穌那裡得到的獎賞也將涉及在「千禧年王國」裡事奉祂(參閱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5:14-30;路加福音19:11-27)。
約翰/若望在這裡沒有給我們任何關於在「千禧年」期間地上的生活會是怎樣的信息。在(啟示錄/默示錄第)20章這裡,假設讀者知道並理解這點,因此沒有涵蓋這方面。請記住,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和平、繁榮、正義、公義和聖潔的時代(詩篇/聖詠72:1-19; 以賽亞/依撒意亞2:2-4; 11:7-9; 65:20-25; 以西結/厄則克耳36:33-36)。這是基於「千禧年」的兩個重要事實:
撒但/撒殫和他的邪魔軍團的移除; 及
主耶穌基督的臨在和完美的統治。
主耶穌基督在地上的「統治」將應驗上主對大衛/達味王的應許,即是他的一個後裔將永遠統治以色列人,他的國度將永無止境(撒母耳記下/撒慕爾紀下7:10-16)。基督與聖徒的「統治」將是這樣的一個時期:
統治是普世的(詩篇/聖詠2:6-8; 但以理/達尼爾2:35)和絕對的(詩篇/聖詠2:9; 以賽亞/依撒意亞11:4);
以色列的餘民回轉(耶利米/耶肋米亞30:3-10;羅馬書11:26);
國家恢復到上主應許給亞伯拉罕/亞巴郎的土地上(創世記/創世紀13:14-15; 15:18);
外邦民族也來朝拜上主(以賽亞/依撒意亞11:9; 彌迦/米該亞4:2; 撒迦利亞/匝加利亞14:16);
「公義/正義」、「平安/和平」和喜樂並存(以賽亞/依撒意亞11:3-5; 32:17; 12:3-4; 61:3,7);
「咒詛/咒罵」被解除(比較創世記/創世紀3:17-18與以賽亞/依撒意亞11:7-9; 30:23-24; 35:1-2,7);
食物供應充足(約珥書/岳厄爾2:21-27); 及
身體健康(以賽亞/依撒意亞33:24; 35:5-6)導致長壽(以賽亞/依撒意亞65:20)。
短語「一千年」表示「祭司/司祭」和「作王/為王」是暫時性的,因為「千禧年王國」在地上的持續時間有限。然而,兩者都將在王國的永恆階段繼續(啟示錄/默示錄22:3,5)。
2.3.3. 撒但/撒殫、罪人及最後的叛亂(20:7-10)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20:7 |
那一千年完了、撒但必從監牢裏被釋放、 |
和合本 |
及至一千年滿了,撒殫就要從監牢裏被釋放出來。 |
思高 |
在賜給約翰/若望「啟示/默示」的進程中,「一千年」很快便過去了。約翰/若望接下來所看見的延續了超越「千禧年」的預言性「啟示/默示」。當那個時代完結時,「撒但必從監牢裏被釋放/撒殫就要從監牢裏被釋放出來」。動詞「完了/滿了」(希臘文:τελεσθῇ,音譯:telesthȩ̄)的意思不單止是完成,並且是達到其目標和旨意。
在之前第3節中,撒但/撒殫以及他的追隨者的釋放,被預期並呈現為實現上主神聖計劃的必要條件。以下是撒但/撒殫在一千年後必須被釋放的五個原因:
證明即使在最有利的情況下,如果任由人類自己選擇也會陷入罪惡中;
彰顯上主的預知能力,祂預言了人的行為以及祂自己的行為;
展示撒但/撒殫的邪惡是無可救藥的;
表明即使在神聖的長期管治下,罪人的品格是不可改變的; 及
證明永久懲罰的必要性。
擁有凡人身體的民眾在地上生活將有一千年免受任何撒但/撒殫或邪魔的迷惑。現在,迷惑的時代重新開始,列國中的每一個不信者都立即湧向撒但/撒殫。就好像他們在基督統治下的整個時間裡,他們都渴望撒但/撒殫回來。在那段漫長的歲月裡,他們從未回應過福音,現在他們徹底地證明了他們全然墮落的深度。他們的罪是永久的,所以永久的懲罰是唯一有效的選項。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20:8 |
出來要迷惑地上四方的列國、〔方原文作角〕就是歌革和瑪各、叫他們聚集爭戰.他們的人數多如海沙。 |
和合本 |
他一出來便去迷惑地上四極的萬民,就是哥格和瑪哥格;他聚集他們準備作戰,他們的數目有如海濱的沙粒。 |
思高 |
在他一千年的監禁結束時,撒但/撒殫「出來要迷惑 ... 列國/出來便去迷惑 ... 萬民」。作為一個在叛亂中得到證實的墮落天使,這個監禁刑期對撒但/撒殫沒有任何影響。他將仍然是敵對者,是上主的主要仇敵,並在他的叛亂和墮落中得到證實。因此,在獲釋後他將立即從事他由來已久的計劃,包括:
迷惑地上的列國/迷惑地上的萬民; 及
聚集他們爭戰/聚集他們作戰。
正如在(12:9)和(20:3)中,很明顯撒但/撒殫並沒有施壓人類,他純粹用謊言「迷惑」他們,說服他們跟隨他(參閱創世記/創世紀3:1-13)。他的最終目的是召集「列國/萬民」軍隊進行最後的鬥爭,這是一個從失敗中爭取最後勝利的嘗試。
撒但/撒殫將去到「地上四方/地上四極」聯合所有國家進行戰鬥。短語「地上四方/地上四極」並不是指一個平板的地球,而是指羅盤的四個主要點:東、西、南、北。這是一個閃族的方式指向整個地球(參閱以賽亞/依撒意亞11:12; 以西結/厄則克耳7:2; 37:9; 但以理/達尼爾7:2; 啟示錄/默示錄7:1)。它表明撒但/撒殫的迷惑將蔓延到整個地球。
但他又能迷惑誰呢?倘若「千禧年」是主耶穌基督在耶路撒冷的大衛/達味寶座上掌權的一個祝福的時代,並且若果生活在地上的臣民都是真正的信徒,那麼撒但/撒殫怎麼能迷惑任何人呢?曾經「得救」的人會突然成為撒但/撒殫的追隨者而失去救恩嗎?
好吧,任何重生的人都不會失去他永恆的救恩。但是在「災難期」結束時,存活的猶太人和外邦人通過綿羊和山羊的審判(以西結/厄則克耳20:33-44;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5:31-46)成為基督的王國的臣民,他們仍將活在凡人身體裡。他們將結婚生子。任何在「千禧年」出生的孩子都將具有亞當的犯罪本性並且需要重生。在那個時期,雖然福音會普遍流行,及它的祝福會普遍傳播,但地上不會完全在它的影響之下。許多未得救的後裔會愛他們的罪而拒絕基督。
撒但/撒殫的迷惑方法類似於亞當和夏娃/厄娃在伊甸園裡的誘惑(參閱創世記/創世紀3:1-13)。今天世上許多人將他們的生活狀況歸咎於他們身處的環境,他們的教育或經濟水平。但這些事情在基督的王國裡都將不成問題。即使在一個完美的環境裡,人類的犯罪本性也是如此,只要有機會反叛,他就會迅速投入這個時機。雖然大多數人都不會以任何方式公開的反叛,但他們的內心不會經歷上主的拯救「恩典/恩寵」。也許有些人甚至會盡可能搬離彌賽亞/默西亞王國的中心耶路撒冷。「千禧年王國」將總結上主於不同歷史時期(即是時代)對人類內心所說的一切。「律法/法律」和「恩典/恩寵」的時代都已經歷過了,但它們都不能改變人類犯罪之心。「千禧年」將是一個完美環境的時期,但最終人類將跟隨撒但/撒殫並背叛上主。撒但/撒殫這個迷惑人類的最後行動,將徹底地展示了人類內心的犯罪本性。
這最後一次的龐大叛亂被稱為「歌革和瑪各/哥格和瑪哥格」,這些名字在《聖經》中被用作上主子民的敵人的一般稱號。它們是純粹引入為描述來自地上四方的「列國/萬民」。雖然有些人試圖將(以西結/厄則克耳)第38至39章的預言與(啟示錄/默示錄)第20章的描述聯繫起來,但基於以下原因,這與(以西結/厄則克耳)第38至39章不同:
(以西結/厄則克耳)的入侵來自北方,現在是俄羅斯的領土,但這個來自四方。
(以西結/厄則克耳39:4和17)描述了入侵者在以色列的山上被消滅,但根據(啟示錄/默示錄20:9),這「千禧年」末的叛亂份子將在廣闊的平原上被消滅。
(以西結/厄則克耳)的戰爭似乎是發生在「災難期」的中期,當時的以色列人相信與敵基督/假基督的條約,但這場戰爭是發生在一千多年後。
那麼,為甚麼要在這裡使用這些名稱呢?這場最後的叛亂被喻為「歌革和瑪各/哥格和瑪哥格」,可能是因為這兩個事件之間存在以下相似之處:
這事件的結果將是火從天而降並消滅入侵的勢力(比較以西結/厄則克耳39:6與啟示錄/默示錄20:9)。
這些名稱象徵背叛上主和祂的彌賽亞/默西亞的「列國/萬民」,他們將被「摔碎/粉碎」(參閱詩篇/聖詠2:1-9)。它可能像我們用「滑鐵盧」來表達一場災難性的戰爭一樣,但與歷史局勢沒有直接關係。
撒但/撒殫將最後一次試圖通過「叫他們聚集爭戰/聚集他們準備作戰」來挫敗上主的計劃。他將會非常之成功,因為他能夠聚集的群眾被喻為「多如海沙/有如海濱的沙粒」,這是在《聖經》中的一個象徵言詞用作描述一個龐大的無數人群(創世記/創世紀22:17; 約書亞記/若蘇厄書11:4; 士師記/民長紀7:12; 撒母耳記上/撒慕爾紀上13:5; 列王記上/列王紀上4:20; 希伯來書11:12)。如前所述,「千禧年」的理想條件將導致大規模的人口爆炸。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些人當中有龐大的數目將加入撒但/撒殫背叛上主的最後行動。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20:9 |
他們上來遍滿了全地、圍住聖徒的營、與蒙愛的城.就有火從天降下、燒滅了他們。 |
和合本 |
於是他們上到那廣大的地區,圍困了眾聖徒的營幕和蒙愛的城邑;但是有火自天上,從天主那裏降下,吞滅了他們。 |
思高 |
撒但/撒殫的力量推進到彌賽亞/默西亞王國的心臟地帶。在他們的軍事行動中,他們「上來遍滿了全地/上到那廣大的地區」。動詞「上來/上到」(希臘文:ἀνέβησαν,音譯:anebēsan)的意思是上去。他們之所以「上來/上到」是因為他們的目標是海拔約2,500英呎的耶路撒冷城。猶太人的成語總是「上來/上到」,永不「下來/下到」(以斯拉記/厄斯德拉上1:3; 詩篇/聖詠122:4; 以賽亞/依撒意亞2:3; 耶利米/耶肋米亞31:6; 彌迦/米該亞4:2; 約翰福音/若望福音2:13; 11:55; 使徒行傳/宗徒大事錄11:2; 加拉太書/迦拉達書2:1)。
名詞「全地/廣大的地區」(希臘文:πλάτος,音譯:platos)是指一個大到足以容納眾多襲擊者的大平原。「災難期」的災難性事件將徹底改變地球的地形(參閱撒迦利亞/匝加利亞14:4,9-11; 啟示錄/默示錄16:20)。這將使叛軍能夠在「全地/廣大的地區」上出現。它談及以色列的土地被這些攻擊部隊完全佔領。
大量未得救的人類群眾「圍住聖徒的營、與蒙愛的城/圍困了眾聖徒的營幕和蒙愛的城邑」。動詞「圍住/圍困」(希臘文:ἐκύκλευσαν,音譯:ekykleusan)的意思是包圍所有的邊界。軍隊集結並圍困首都為軍事進攻做好準備(參閱列王記下/列王紀下6:14-15)。名詞「營/營幕」(希臘文:παρεμβολὴν,音譯:parembolēn)是指軍營(使徒行傳/宗徒大事錄21:34,37; 22:24; 23:10,16,32)或以色列人的營地(出埃及記/出谷紀16:13; 29:14; 申命記/申命紀23:14; 希伯來書13:11,13)。但由於聖徒沒有參與擊退攻擊者,它純粹是指聖徒的住所。
耶路撒冷城本身被描述為「蒙愛的城/蒙愛的城邑」(參閱詩篇/聖詠78:68; 87:2),這是彌賽亞/默西亞寶座的所在地和「千禧年王國」的中心(參閱以賽亞/依撒意亞24:23; 耶利米/耶肋米亞3:17; 以西結/厄則克耳43:7; 彌迦/米該亞4:7; 撒迦利亞/匝加利亞14:9-11)。這座重建的城和周邊地區在(以西結/厄則克耳)第40至48章中有非常詳細的描述。
但這個叛亂的企圖將是徒勞的,因為「有火從天降下、燒滅了他們/有火自天上,從天主那裏降下,吞滅了他們」。從天而降的火作為神聖懲罰的工具是眾所周知的(參創世記/創世紀19:24; 利未記/肋未紀10:2; 列王記下/列王紀下1:10,12; 以西結/厄則克耳38:22; 39:6; 路加福音9:54)。這是與撒但/撒殫及其軍隊的最後一場戰鬥的恰當高潮。動詞「燒滅/吞滅」(希臘文:κατέφαγεν,音譯:katephagen)的意思是燒毀或造成廣泛性的破壞。撒但/撒殫軍隊將在肉體上被殺死,及他們的靈魂將進入「陰間/陰府」,等待他們最終被判入「火湖/火坑」(即是地獄),這將很快發生(啟示錄/默示錄20:11-15)。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20:10 |
那迷惑他們的魔鬼、被扔在硫磺的火湖裏、就是獸和假先知所在的地方.他們必晝夜受痛苦、直到永永遠遠。 |
和合本 |
迷惑他們的魔鬼,也被投入那烈火與硫磺的坑中,就是那獸和那位假先知所在的地方;他們必要日夜受苦,至於無窮之世。 |
思高 |
在軍隊被火燒滅之後,上主在(20:10)將注意力轉向「那迷惑他們的魔鬼/迷惑他們的魔鬼」。形容詞「魔鬼」(希臘文:διάβολος,音譯:diabolos)是這個希伯來文名詞(希伯來文:שָׂטָן,音譯:śā·ṭānʹ)的希臘文翻譯。需要注意他是欺騙者的事實。撒但/撒殫,他首先自我欺騙地開辦了模仿上主的事業(以賽亞/依撒意亞14:14),他的事業始於伊甸園裡迷惑夏娃/厄娃,他經常「迷惑」列國(啟示錄/默示錄12:9; 13:14; 18:23),並且即使在「無底坑/深淵」中被囚禁了一千年之後,他仍然能夠「迷惑」千禧一代的廣大人口(20:3,8,10)。他在最後審判的時候,他仍然是同一個角色。顯然,這種迷惑是他在這裡受懲罰的一個主要原因。
在整個故事裡,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撒但/撒殫的遭遇,因為最終揭示了他將「被扔在硫磺的火湖裏/被投入那烈火與硫磺的坑中」。「火湖/火坑」(即是地獄)是一個真實的地方,它不僅是人間地獄的一個象徵性字眼,它也是永遠和持續受苦的地方。這是對撒但/撒殫的最後審判,並封印了他永遠的命運。這就是他頭部最終的踏碎(創世記/創世紀3:15)。這是撒但/撒殫的最終命運,這並不是一個新的「啟示/默示」。主耶穌在祂第一次降臨時曾談及:「那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預備的永火/那給魔鬼和他的使者預備的永火」(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5:41)。墮落天使並沒有得救的「恩典/恩寵」(希伯來書2:16)。
關於它的位置不會有混淆,經文說這個「火湖/火坑」就是「獸和假先知/那獸和那位假先知」所在的地方(參閱啟示錄/默示錄19:20)。假冒的「三位一體/天主聖三」如今在一起受永遠的懲罰,就像他們一起對抗上主和祂的子民一樣。「獸和假先知」在此「火湖/火坑」中度過一千年後還繼續存在,顯示這種受苦並不牽涉徹底湮滅惡人,因此這駁斥了「靈魂寂滅論」的錯誤教義。
約翰/若望進一步寫道:「他們必晝夜受痛苦/他們必要日夜受苦」。「地獄」是一個同時在精神上(但以理/達尼爾12:2; 馬太福音/瑪竇福音8:12; 13:42,50; 22:13; 24:51; 25:30; 路加福音13:28)和在肉體上的受苦的地方(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5:41; 馬可福音/馬爾谷福音9:43-44; 路加福音16:23-24; 啟示錄/默示錄14:10-11)。這個隱喻的字眼「晝夜/日夜」(希臘文:ἡμέρας καὶ νυκτὸς,音譯:hēmeras kai nyktos)表達了他們不斷受苦的連續性。這是一個基於我們地球時間框架經驗的一個象徵性修辭。短語「永永遠遠/無窮之世」(希臘文:αἰῶνας τῶν αἰώνων,音譯:aiōnas tōn aiōnōn)的意思是從一個時代到另一個時代,描述了無盡受苦的性質。這表明沒有灰飛湮滅,而是持續的受苦。人類很難想像真實的火是如何給非物質生物帶來折磨的,但對撒但/撒殫造成難以忍受的痛苦的現實是毋庸置疑的。
在這裡所揭示的事實不單止對撒但/撒殫的永遠命運,還對惡人的永遠狀態提供了很好的解說。有些人相信惡人永遠受苦並不是《聖經》所確定的真理。其他人相信,是的,惡人將被扔進「火湖/火坑」,但火將湮滅任何掉進「火湖/火坑」的人。《聖經》並沒有教導說,全人類在受苦一段時間後,總有一天會得到普遍的救贖。惡人將永遠與上主隔絕,這就是第20章最後一段的全部內容。
2.4. 白色的大寶座審判/潔白的大寶座審判(20:11-15)
這裡是「千禧年」結束後在歷史上最後及最終的審判。義人在較早前已經復活了,因此他們可以分享基督的「千禧年王國」。現在,從時間一開始時的所有惡人都將要復活。根據他們的審判結果,他們將加入敵基督/假基督、假先知、撒但/撒殫和他的邪魔的行列在「火湖/火坑」裡度過永恆與他們全部都拒絕承認為主的真「神/天主」永遠隔離。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20:11 |
我又看見一個白色的大寶座、與坐在上面的.從他面前天地都逃避、再無可見之處了。 |
和合本 |
以後,我看見了一個潔白的大寶座,和坐於其上的那位;地和天都從他面前消失不見了,再也找不到它們的地方。 |
思高 |
2.4.1. 時間
這個審判緊接著「千禧年」和對撒但/撒殫的懲罰(20:1-10)。接下來就是「新天新地」的創造和被救贖者的永恆狀態(21:1)。
2.4.2. 性質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20:11a |
我又看見一個白色的大寶座 |
和合本 |
以後,我看見了一個潔白的大寶座 |
思高 |
短語「我又看見/以後,我看見了」介紹了下一階段的預言性「 啟示/默示」(參閱19:11,17,19; 20:1,4,12; 21:1,2)。從繼續使用「又/以後」來引入新信息,很明顯是繼續按時間順序發展。約翰/若望首先看見的是一個「白色的大寶座/潔白的大寶座」與坐在上面的那位。「白色的大寶座/潔白的大寶座」有以下幾個特點:
它被稱為「大」(希臘文:μέγαν,音譯:
與在(20:4)中提及的眾寶座相比,它是上主自己的寶座;
在猶太教「異象/神視」傳統中,它是一個巨大的高貴寶座(參閱以賽亞/依撒意亞6:1);
每個不信者的永遠命運都有充份的證據去判決; 和
這是最終的審判,把所有時期的所有審判都終結了。
它被稱為「白色/潔白」(希臘文:
它的純潔和聖潔(參閱但以理/達尼爾7:9); 和
從中得出的「公義/正義」裁決(參閱詩篇97:2)。
它被稱為「寶座」(希臘文:
它是神聖主權的象徵(啟示錄/默示錄4:2; 5:1,7);
它是上主的寶座(以西結/厄則克耳1:26-28;但以理/達尼爾7:9-10); 和
它是世界終審的至高寶座(啟示錄/默示錄20:11-14)。
2.4.3. 地點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20:11c |
從他面前天地都逃避、再無可見之處了。 |
和合本 |
地和天都從他面前消失不見了,再也找不到它們的地方。 |
思高 |
「白色的大寶座/潔白的大寶座」是位於無限空間和人類歷史之外的某個地方,正如這句話「從他面前天地都逃避、再無可見之處了/地和天都從他面前消失不見了,再也找不到它們的地方」清楚地表明。從上主面前「逃避/消失」的這個想法描述了審判。動詞「逃避/消失」(希臘文:ἔφυγεν,音譯:ephygen)是預想過去式時態,它預言了這個舊創造的離去,並描述了這個物質宇宙的一個突然和暴力的終結。
舊創造的退出與在《舊約》(詩篇97:5; 102:25-26/聖詠97:5; 102:26-27; 以賽亞/依撒意亞51:6; 65:17)和《新約》(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4:35; 馬可福音/馬爾谷福音13:31; 路加福音16:17; 21:33; 希伯來書1:10-12; 彼得後書/伯多祿後書3:7,10-12)中關於物質的暫時性的一致教導相符。這句話無疑包含了詩意的意象,在「榮耀/光榮」和莊嚴的上主面前,宇宙「逃避/消失」了。但它不僅是詩歌,它也是一個重要的神學真理的表述。這句話把我們帶回揭開第六個印時,首次預期這個宇宙的終結(啟示錄/默示錄6:12)。這描述了一個巨大的宇宙震蕩。這個終結的公告現在應驗於這句話。這句話的背後是一個深奧的神學。地球被創造為人類的居所,而人類作為上主的受造物與其他的受造物共同承擔責任。因此,被創造的世界被描述為分擔人類犯罪的後果,發現自己被敗壞、歎息和痛苦所束縛直到現在(羅馬書8:19-22)。舊秩序是一個墮落的秩序,反叛的人類在詛咒下辛勞。因此,在新的救贖秩序得以啟動之前,上主的審判必須臨到舊秩序,但這個審判不是毀滅,而是重新創造的前奏。
第二句話:「再無可見之處了/再也找不到它們的地方」與(啟示錄/默示錄12:8)大致相同,它指出撒但/撒殫和墮落天使在天上「再沒有他們的地方/再也沒有牠們的地方了」。因此,這也是一幅毀滅的圖畫(彼得後書/伯多祿後書3:7,10-12)。其結果是「新天新地」能夠降臨,因為「先前的天地已經過去了/先前的天與先前的地已不見了」(啟示錄/默示錄21:1)。關鍵是「白色的大寶座/潔白的大寶座」審判不是發生在地上或天空中,而是發生在更遙遠的地方,也許是在極遙遠的外太空。它也清楚地指出,它不會發生在「新天新地」裡,因為它直到這個事件之後才被創造出來。
2.4.4. 審判者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20:11b |
與坐在上面的. |
和合本 |
和坐於其上的那位; |
思高 |
關於「坐在/坐於」寶座上的身份有三個建議:
聖父。在本段經文中,顯然聖父是審判者。在(啟示錄/默示錄)的其他地方,坐在寶座上的那一位是聖父(啟示錄/默示錄4:2,9; 5:1,7,13; 6:16; 7:10,15; 19:4; 21:5; 參閱但以理/達尼爾7:9-10)。在目前的上文下理,視聖父而不是聖子扮演審判者的角色是更自然的。
聖子。《新約》普遍教導說,審判權全交給子了(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5:31; 約翰福音/若望福音5:22; 羅馬書2:6-10)。同樣,在(以諾前書/哈諾客前書)中,末日的審判是彌賽亞/默西亞的職務:「那一天,我所揀選的必坐在榮耀的寶座上,審判他們的行為」(以諾前書/哈諾客前書45:3; 參閱51:3; 55:4; 61:8)。
聖父和聖子。但子與父同坐(參閱約翰福音/若望福音5:26-27; 希伯來書1:3; 啟示錄/默示錄3:21; 22:3,12)並與祂一起工作(約翰福音/若望福音5:19-21; 10:30)。雖然這段經文沒有提及聖子,但約翰/若望在其他地方表明祂參與了審判(啟示錄/默示錄22:12)。關於審判者的身份的兩線教導的解決的方案在於聖父和聖子的合一性(約翰福音/若望福音10:30; 參閱約翰福音/若望福音8:16)。一位做甚麼,另一位也做甚麼。這是最好的解釋。
2.4.5. 受審者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20:12a |
我又看見死了的人、無論大小、都站在寶座前. |
和合本 |
我又看見死過的人,無論大小,都站在寶座前, |
思高 |
沒有活著的凡人參與這個審判。受審者是那些無份參與在第一次復活的「死了的人/死過的人」(啟示錄/默示錄20:5-6)。這包括所有曾經活著的不信者。有人對在「千禧年」裡死去的人的審判提出了疑問。很明顯在「千禧年」內死去的未得救者也包括在這場審判。這是「復活定罪/復活而受審判」(約翰福音/若望福音5:29),復活「受羞辱永遠被憎惡的/永遠蒙羞受辱」(但以理/達尼爾12:2)。
在「千禧年」末還活著的義人會發生甚麼的問題在這段經文中沒有提及。想必這些聖徒將在撒但/撒殫最後的叛亂中得到神聖的保護,並將從舊天地過渡到新天新地中倖存下來。假設上主一定會賜給他們新的身體,適合他們在「新天新地」的不朽條件下生活。
短語「無論大小」強調沒有人可以獲豁免,凡是沒有接受主耶穌基督為他們的救主而死去的人,無論他們在人類歷史上的地位如何,在宗教上、政治上、經濟上、或道德上,都必須面對「白色的大寶座/潔白的大寶座」審判,因為「主並不偏待人/天主決不看情面」(歌羅西書/哥羅森書3:25; 彼得前書/伯多祿前書1:17)。這不包括敵基督/假基督和假先知,因為他們被視為直接扔到永恆的「火湖/火坑」(啟示錄/默示錄19:20)。
他們「站在寶座前」的姿勢意味著他們已經從死裡復活,這一特徵在(20:13)中變得更加明顯。暗示這是第二次復活(參閱20:5)。他們現在即將被判刑。
《聖經》教導說,任何信徒都不會面對上主對罪的審判,因為「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裡的就不定罪了/今後為那些在基督耶穌內的人,已無罪可定」(羅馬書8:1)。每個「信他的人,不被定罪/那信從他的,不受審判」(約翰福音/若望福音3:18),他們便有「永生;不至於定罪,是已經出死入生了/永生,不受審判,而已出死入生」(約翰福音/若望福音5:24)。所有參與第一次復活(啟示錄/默示錄20:6)的敬虔者都已經在「基督的審判臺前」受了審判並得到了他們的獎賞(羅馬書14:10; 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3:10-15; 哥林多後書/格林多後書5:10)。當在主耶穌為祂的聖徒而來時,這個審判就會發生。上主的子民不是靠行為得救的,而是靠對基督的「信心/信德」得救的。但他們得救「為要叫我們行善/為行天主所預備的各種善工」(以弗所書/厄弗所書2:10),在此基礎上,他們的獎賞將被賜予。上主的每個孩子都會有「賞賜/賞報」或「虧損/損失」(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3:14-15),儘管他自己作為信徒會得救(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3:15)。
2.4.6. 復活者的來源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20:13a |
於是海交出其中的死人.死亡和陰間也交出其中的死人. |
和合本 |
海洋把其中的死者交出,死亡和陰府都把其中的死者交出, |
思高 |
動詞「交出」(希臘文:ἔδωκαν,音譯:edōken)是描述身體復活的另一種方式。他們來自:
海洋。那些死在海上,沒有被埋葬在地下的人。
死亡。那些被埋在地下的墳墓裡、被火化,或在地球上以任何其他形式被燒毀的人。
「陰間/陰府」。不信者靈魂的臨時住所直到「白色的大寶座/潔白的大寶座」審判(路加福音16:23-24; 使徒行傳/宗徒大事錄2:27,31)。對於不信者是一個有意識的折磨地方(路加福音16:23-24)。
特別提到大海是為了表明沒有人能逃脫復活和審判,即使是那些因在海洋丟失而沒有被埋葬的人。提及海洋和地下(即是死亡)的意義在於清楚地表明在整個歷史中,每個死去的人都會經歷一次復活。無論屍體被埋葬在地下還是水裡都沒有任何分別,那個人將要站出來在主耶穌基督面前。海洋和地下(即是死亡)包含身體,而「陰間/陰府」包含靈魂。在第二次復活時,靈魂和身體重新結合,人被帶到寶座前。
想像一下以下不同類別的人,他們將組成這群從歷史中未得救的人:
那些用偶像和假神取代創造主的人。
那些背棄上主白白「恩典/恩寵」而支持以功德為基礎的宗教的人。
那些多次地聽見基督的福音卻拒絕祂的人。
那些聲稱上主不存在的人。
那些通過自私、邪惡和暴力而生活墮落的人。
2.4.7. 審判的依據(20:12b、13b和15a)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20:12b |
案卷展開了.並且另有一卷展開、就是生命冊.死了的人都憑着這些案卷所記載的、照他們所行的受審判。 |
和合本 |
案卷就展開了;還有另一本書,即生命冊也展開了,死過的人都按那案卷上所記錄的,照他們的行為受了審判。 |
思高 |
審判的依據是在以下兩套書卷中找到:
案卷; 和
生命冊。
2.4.7.1. 案卷
每個人的行為的書面記錄構成了本審判的依據(參閱但以理/達尼爾書7:10)。這就是「案卷」(希臘文:βιβλία,音譯:biblia)所記載的。審判不是任意的。在這些「案卷」中記錄的人類行為的性質可能是善行和惡行。《聖經》一致地提及記錄人類行為的一本登記冊(詩篇56:8/聖詠56:9; 以賽亞/依撒意亞65:6; 但以理/達尼爾7:10; 瑪拉基/瑪拉基亞3:16; 馬太福音/瑪竇福音12:37)。這些案卷是人類行為的記錄,象徵上主對人類行為的完整和持續的認識,這確保了祂的審判將是知情的和公正的。
2.4.7.2. 生命冊
然而,這段經文更聚焦的是另一本書,《生命冊》,該書顯然是裁定了最終的問題(參閱啟示錄/默示錄3:5; 13:8; 17:8; 21:27)。它在(3:5)中被提及並被理解為那些以「信心/信德」接受了主耶穌基督為個人救主的人的名單。換句話說,它記錄了那些沒有拒絕上主的救恩計劃並以「信心/信德」回應祂的人。它是每位忠實信徒的神聖登記冊(參閱詩篇69:28/聖詠69:29; 以賽亞/依撒意亞4:3; 但以理/達尼爾12:1; 路加福音10:20)。它最初包含全人類的名字,然而在「白色的大寶座/潔白的大寶座」審判中,許多空白的位置將標誌著許多從未接受基督救恩的名字被刪除。《生命冊》在這裡被用作「安全核實」,以確保沒有人被錯誤判決。在此,它將用於確保不包括已蒙救贖的人。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20:13b |
他們都照各人所行的受審判。 |
和合本 |
人人都按照自己的行為受了審判。 |
思高 |
名詞「所行/行為」(希臘文:ἔργα,音譯:erga)是指任何已經做完的事情、一個行為、行動或工作。它用於:
善行(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6:10; 馬可福音/馬爾谷福音14:6; 羅馬書2:7);
惡行(歌羅西書/哥羅森書1:21; 約翰二書/若望二書1:11);
死亡的行為(希伯來書6:1; 9:14);
無益的作為(以弗所書/厄弗所書5:11);
「不敬虔/邪辟」的行為(猶大書/猶達書1:15);
黑暗的行為(羅馬書13:12; 以弗所書/厄弗所書5:11); 及
「律法/法律」的作為(羅馬書2:15)。
《聖經》另一個持續的強調是,上主的審判總是基於「所行/行為」。這節經文的重點不是用「所行/行為」來證明得救,而是要用「所行/行為」來定罪。
死者是根據記錄受審判的,他們「所行/行為」的總和(詩篇62:12/聖詠62:13; 馬太福音/瑪竇福音16:27; 羅馬書2:6; 彼得前書/伯多祿前書1:17)現在被評核。每個人的生平都將得到個別的評核。為甚麼他們的「所行/行為」會被評核?很可能是因為上主的公義要求對惡人的刑罰必須有程度上的分別(馬太福音/瑪竇福音10:14-15; 11:23-24; 路加福音10:13-14; 12:47-48; 20:46-47; 希伯來書10:29; 雅各書/雅各伯書3:1)。
2.4.8. 刑罰(20:14-15)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20:14 |
死亡和陰間也被扔在火湖裏.這火湖就是第二次的死。 |
和合本 |
然後死亡和陰府也被投入火坑,這火坑就是第二次死亡。 |
思高 |
名詞「死亡」(希臘文:θάνατος,音譯:thanatos)是指肉體上的死亡。名詞「陰間/陰府」(希臘文:ᾅδης,音譯:hadēs)是指對未獲救贖的人的靈魂進行懲罰的臨時監獄。短語「死亡和陰間也被扔在火湖裏/死亡和陰府也被投入火坑」有以下含意:
它們將不復存在,被永恆的地獄吞噬。他們的同犯,目前只在他們的靈魂中受苦,將與特別設計的復活身體結合並被扔進「火湖/火坑」(即是永恆的地獄)裡。
這個審判標誌著死亡的終結。最後的仇敵遇到了它的終結(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15:26,54-55; 參閱以賽亞/依撒意亞25:8; 何西亞/歐瑟亞13:14)。它不再威脅人類。
死亡不會到處擾亂「新天新地」的安寧(啟示錄/默示錄21:4),因為它將與受罰者一起被扔入「火湖/火坑」裡。
「火湖/火坑」已經被定義為對所有被打發給它的人的無休止和有意識的懲罰(14:10-11; 20:10)。現在它也被稱為「第二次的死/第二次死亡」 (參閱21:8) 。這不是第二次的肉體死亡。經歷審判的不信者的肉體曾經死亡並復活了(20:12-13)。「火湖/火坑」的折磨並不涉及肉體的死亡,而主要是在「屬靈/精神」性質上的痛苦,因為撒但/撒殫和他的天使只是靈體(20:10)。對於不信者而言,肉體的痛苦可能包括在內,但這只是因為他們在「屬靈/精神」上受苦而同時擁有復活的身體,這些身體永遠不會死去。
火湖/火坑
章節 |
經文內容 |
版本 |
20:15 |
若有人名字沒記在生命冊上、他就被扔在火湖裏。 |
和合本 |
凡是沒有記載在生命冊上的人,就被投入火坑中。 |
思高 |
最後審判的音符再次響起,以示強調。假設有些人不會在《生命冊》上找到他們的名字,這節經文預言他們將被「扔在火湖裏/投入火坑中」。這意味著所有被列入《生命冊》的人都免於這個審判(參閱但以理/達尼爾12:1; 啟示錄/默示錄3:5; 21:27)。
在《新約》中用來描述永恆地獄,「火湖/火坑」,最生動的專有名詞是「地獄」(希臘文:γέεννα,音譯:geenna)。「地獄」是《新約》的名詞翻釋自「欣嫩子谷/本希農山谷」(希伯來文:גֵּי הִנֹּם,音譯:gey hinnom),它位於耶路撒冷的西南部,也被稱為「陀斐特/托斐特」(列王記下/列王紀下23:10; 以賽亞/依撒意亞30:33; 耶利米/耶肋米亞7:31-32; 19:6)。在《舊約》時代,拜偶像的以色列人在火中燒死他們的孩子,作為對假神的奉獻(耶利米/耶肋米亞書19:2-6)。在主耶穌的日子,它是耶路撒冷的垃圾場。那裡的大火不斷燃燒,散發出噁臭的煙霧,垃圾場內到處都是蛆蟲。有時罪犯的屍體被扔在那裡。「欣嫩子谷/本希農山谷」因此是一幅永恆地獄的圖畫,主耶穌多次使用它(馬太福音/瑪竇福音5:22,29,30; 10:28; 18:9; 23:15,33; 馬可福音/馬爾谷福音9:43,45,47; 路加福音12:5)。「地獄」將是上主的永恆宇宙垃圾焚化場,它的囚犯將永遠像垃圾一樣被焚燒。
《聖經》生動地描述了這個最終地獄的各個方面,它是一個地方具備有:
火。它在《新約》中被使用了二十多次來描述地獄的折磨(參閱馬太福音/瑪竇福音3:10-12; 5:22; 7:19; 13:40,42,50; 18:8-9; 25:41; 馬可福音9:44/馬爾谷福音9:43; 路加福音3:9,16-17; 約翰福音/若望福音15:6; 希伯來書10:27; 猶大書/猶達書1:7; 啟示錄/默示錄14:10; 19:20; 20:10,15; 21:8)。地獄之火是否物理之火是未知的,因為「火湖/火坑」存在於我們所知道的受造宇宙之外。若果在此的火是象徵性的,那麼它所代表的實際情況將更加可怕和痛苦。
全然黑暗。它將囚犯彼此隔離(馬太福音/瑪竇福音8:12;22:13; 25:30; 彼得後書/伯多祿後書2:17; 猶大書/猶達書1:13)。
蟲。吞噬惡人的蟲永遠不會死(以賽亞/依撒意亞66:24; 馬可福音/馬爾谷福音9:48)。
哀痛。「哀哭切齒/哀號和切齒」(馬太福音/瑪竇福音8:12; 13:42,50; 22:13; 24:51; 25:30; 路加福音13:28)。
雖然「火湖/火坑」最初是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預備的(馬太福音/瑪竇福音25:41),但那些把生命交給邪魔統治的人將會發現自己被打發到與撒但/撒殫、敵基督/假基督、假先知和邪魔相同的永久目的地(啟示錄/默示錄19:20; 20:10)。
許多人似乎認為總有一天將會有一個普遍的審判 — 每個人都必須站在上主的法庭面前並同時接受審判。當然,情況並非如此(參閱20:6)。《聖經》教導有幾個神聖的審判。仔細研究《聖經》的學生必須學會區分這些審判,並以正確的背景和次序來看待它們。下表總結了各種審判以供說明:
一個人死後會發生甚麼 |
|||||||||||
舊約聖徒 |
死亡 |
↗ |
靈魂 |
→ |
樂園 = 亞伯拉罕/亞巴郎懷裡 |
↘ |
基督第二次來臨時復活 |
→ |
地上受審判 |
→ |
新天新地 |
↘ |
身體 |
→ |
墳墓 |
↗ |
|||||||
教會聖徒 |
死亡 |
↗ |
靈魂 |
→ |
樂園 = 與基督同在 |
↘ |
被提時復活 |
→ |
基督的審判臺前受審判 |
→ |
新天新地 |
↘ |
身體 |
→ |
墳墓 |
↗ |
|||||||
災難期聖徒 |
死亡 |
↗ |
靈魂 |
→ |
樂園 = 與基督同在 |
↘ |
基督第二次來臨時復活 |
→ |
地上受審判 |
→ |
新天新地 |
↘ |
身體 |
→ |
墳墓 |
↗ |
|||||||
千禧年聖徒 |
死亡 |
↗ |
靈魂 |
→ |
樂園 = 與基督同在 |
↘ |
千禧年結束時復活 |
→ |
地上受審判 |
→ |
新天新地 |
↘ |
身體 |
→ |
墳墓 |
↗ |
|||||||
所有不信者 |
死亡 |
↗ |
靈魂 |
→ |
陰間/陰府 |
↘ |
千禧年結束時復活 |
→ |
白色的大寶座/潔白的大寶座受審判 |
→ |
地獄 = 火湖/火坑 |
↘ |
身體 |
→ |
墳墓 |
↗ |
各種神聖的審判
從給約翰/若望的這個「啟示/默示」來看,全人類都被上主處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