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十一:永遠從當時到現在進行詮釋
這原則邏輯上遵循原則十。我們看到在尋找任何經文的最佳應用時,我們總是從當時開始,了解經文原先起初的含義將引導我們今天適當地應用。
“永遠從當時到現在進行詮釋”的原則不僅僅適用於聖經的實際應用。研究下圖,這張圖片顯示詮釋先生走過從“當時”到“現在”的橋。
在聖經詮釋中,我們總是從當時開始。這對當時讀者有什麼意義?在確定它的意義之後,我們在歷史背景下可以安全進到現在,對於現在21世紀的基督徒來說有什麼意義?大多數經文的解釋可以分為以下幾類:陳述,誡命,原則,實行,模式,預言,圖畫,應許和個人。對於這些類別中的每一項,我們將使用從當時到現在的方式進行。
對陳述一個好的定義是“闡述事實”。我們就是這樣解釋一些經文,尤其是只記錄歷史事件的書卷。
a. 民數記1:20-46
這段經文給當時讀者的意義是什麼?在民數記第一章記錄了以色列在曠野期間為軍事目的進行了人口普查,共有603,550名男子能夠參加爭戰(1:46)。這數字到底意味著什麼?我們不應該在數字中尋找一些應許、預言或隱藏的意義。這只是對歷史事件的陳述。
一個誡命是聖經的一個命令,我們今天要按照它原先遵循的方式遵守。讓我們舉兩個例子,分別來自舊約和新約。
a. 出埃及記20:14
“ 不可姦淫。”(出20:14)
十誡之一“不可姦淫。”這條誡命給以色列人時意味著什麼?不要犯姦淫!我們今天如何遵守這一條命令?要以同樣的方式,因為它是一個誡命。不要犯姦淫!
b. 馬太福音28:18-20
“ 18 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 19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 20 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8-20)
我們新約的例子是主耶穌復活後給予門徒的大使命。這條命令對耶穌的門徒意味著什麼?他們要出去向所有人傳福音,而不僅僅是猶太人。他們要使萬民作門徒,而不僅僅是在以色列。我們今天如何遵守這一條命令?我們要按照門徒那樣的方式,因為它是一個命令。我們要向每一個人傳福音,我們要使萬民作主的門徒。
有時我們在原則上遵循聖經的命令,而不是作為一個規條來遵守,就像它們被給予原先聽眾時所遵循的那樣。
a. 使徒行傳1:8
“8 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1:8)
在這裡復活的主耶穌命令他的門徒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以及地上最偏遠的地方作見證。那麼這個命令對門徒意味著什麼呢?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個指令。他們實際上是在耶路撒冷開始作見證,然後到猶太,再後是撒瑪利亞等。我們今天如何遵循這條命令?作為一個規條或原則?如果我們遵循這個命令作為一個規條,那麼對於有使命感的基督徒就必須在耶路撒冷開始他們的事工,然後到猶太,然後是撒瑪利亞,才可以到巴布亞新幾內亞服事!我們今天不是遵循這條命令作為一個規條,我們是原則上遵循它。我們可以從這段經文中得出為主作見證的原則是什麼?“從你身處的地方開始”在你計劃向南美洲作見證之先,先在你的家鄉傳福音。門徒離開耶路撒冷之前就開始作見證,我們也應該在我們身處的地方開始傳福音。
b. 民數記15:37-40 和申命記6:4-9
“37 耶和華曉諭摩西說: 38 「你吩咐以色列人,叫他們世世代代在衣服邊上做穗子,又在底邊的穗子上釘一根藍細帶子。 39 你們佩戴這穗子,好叫你們看見就記念遵行耶和華一切的命令,不隨從自己的心意眼目行邪淫,像你們素常一樣, 40 使你們記念遵行我一切的命令,成為聖潔,歸於你們的神。”(民15:37-40)
“4 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神是獨一的主。 5 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6 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 7 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 8 也要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 9 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並你的城門上。”(申6:4-9)
關於在“衣服邊上做穗子,又在底邊的穗子上釘一根藍細帶子”的這個命令對於原先的以色列人意味著什麼?敬虔的猶太人遵循這個命令作為一個規條,他們穿著這些服裝時提醒自己對神的律法。我們在馬可福音第五章讀到了一個女人,她伸出手觸摸耶穌的衣裳繸子,所以我們知道耶穌作為一個猶太人遵循這個規條。正統猶太人遵循申命記第六章的規定穿著衣裳繸子或祈禱披肩。他們將聖經的經文封裝在經匣的皮盒中,當他們祈禱時會戴在額上和手臂上,他們將這命令作為規條遵守,許多猶太家庭都有一個裝有部分聖經的小盒子,把它裝在他們的門柱上。
雖然今天的基督徒不遵循這些規條,但我們應該原則上遵循這些命令。一個原則是神的話語應擺在我們面前,我們是否將聖經記住以便我們能夠整天思想它?你的聖經是否可以隨時拿來閱讀?你家裡的牆上掛著一些經文嗎?你每天都會給你的孩子讀聖經故事嗎?當我們從“當時”轉向“現在”時,這些都是我們在原則上遵循這些命令的方式。
如上例所示,我們有時並不容易區分遵循哪些經文作為命令?哪些經文作為原則?我們有時必須使用其他詮釋原則來幫助我們。
在新約聖經中,我們發現早期教會有許多實行。早期教會的這些做法是否成為今天教會的規條?換句話說,我們應該遵循早期教會所遵循的相同做法嗎?一般來說,是的。我們遵循在新約中早期教會的實行,這絕不是錯誤或不符合聖經。然而,如果能夠證明某一種做法只是出於當時文化上的原因,那麼今天教會就不應該將這種做法視為聖經的命令。讓我們看看今天教會應該遵循早期教會實行的一些例子。
a. 哥林多前書11:26
現今我們應該在教會多久記念主的晚餐?一天一次?每週一次?每月一次?哥林多前書11章26節說:“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聖經沒有一個命令告訴我們應該多久記念主的晚餐,然而聖經卻表明早期教會的做法是每個主日記念(徒20:7,林前16:2)。當我們跨越從“當時”到“現在”的橋,我們今天應該遵循這個做法。為什麼不這樣?這是一個好的實行,就是假設早期教會的實行是今天的模範,除非有充分的理由表明這些實行僅適用於當時年代。
早期教會一些對我們有益的做法,其中宣教士向他們的教會報告,正如保羅在使徒行傳14章26-27節中所做的那樣,以及教會的帶領為信徒寫薦信(林後3:1)。這些實行在聖經中並沒有被寫成是命令,但是當我們從“當時”到“現在”跨越時代的橋樑時,它們對我們來說也是很好的。
今天我們沒有遵循早期教會的實行例子又怎麼樣?早期的基督徒在家中聚會,但今天我們大多數人在教會裡見面。顯然,教會在家中聚會並沒有問題。事實上,有時也是必需的,例如在共產主義或穆斯林的國家。另一方面,基督徒在大的建築物裡聚會並非不符合聖經。教會聚會地方的大小和位置在新約聖經中並不重要。
b. 哥林多前書14:26
“26 弟兄們,這卻怎麼樣呢?你們聚會的時候,各人或有詩歌,或有教訓,或有啟示,或有方言,或有翻出來的話,凡事都當造就人。”(林前14:26)
早期教會的模式與實行非常相近。從當時到現在,我們如何透過這段經文跨越年代?這節經文似乎是早期教會敬拜事奉的模式。這種模式適合今天的教會,正如適合當時的教會一樣,並且沒有任何聖經理由說明今天為什麼不能遵循。
我們將在以後的課程中進一步探討預言。我們從過去跨越到現代提出有關預言經文的基本問題是:“預言是已經完全應驗,還是要留待到將來才可以完全應驗?”
這個類別涉及將聖經“靈意化”,我們將在下一個原則中介紹它。
當我們以聖經的應許跨越到現今時代,我們必須小心,不要隨便宣稱當時的應許僅僅是為了現今。我們必須問:“這個應許是給了誰?”和“給予這個應許的條件是什麼?”在希伯來書13章5節中我們讀到主的應許,“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我們相信這是我們現在也可以得到的一個應許,因為它是對教會的信徒說的。但是創世記12章2節的應許又怎樣呢?神保證讓亞伯蘭成為一個大國,但我們不能聲稱是對我們的應許!我們必須仔細研究聖經的任何應許所涉及的範圍,然後才能跨越到現今年代去擁有它。
a. 馬太福音6:33
“33 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6:33)
“這些東西”給予尋求神的國的人是什麼?從上下文中,我們看到它指著我們的基本需求:食物、衣服、居住。我們今天能否宣稱有這一個應許?是可以的。新約的其餘部分支持這樣的觀點,即今天的信徒可以倚靠主來供應他們的基本需要。
b. 申命記28:12
“12 耶和華必為你開天上的府庫,按時降雨在你的地上,在你手裡所辦的一切事上賜福於你。你必借給許多國民,卻不致向他們借貸。”(申28:12)
一個基督徒農民今天可否在乾旱期間宣稱這個應許嗎?不,這個應許現在不適合基督徒農民,這是對以色列人即將進入迦南地時的應許。如果他們跟隨主,他們就可以宣稱神會在他們的土地上下雨。神可以回答今天基督徒農民的祈禱並下雨,但申命記28章12節對今天的基督徒來說並沒有神聖的保證。
有時我們可能想在個人生活中應用聖經的應許。例如,我們可能轉向神的話,尋求具體指引有關神的應許在我們的生活中。神當然可以用這種方式使用祂的話,但我們必須小心。例如,我們不能像撒迦利亞書9章9節“錫安的民哪,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歡呼!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地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若將彌賽亞的預言應用到我們身上,例如用於尋找丈夫的單身女性,這並不是個人應許!然而,主可以使用某一段,如出埃及記3章至12章中有關神的應許,引導你離開某個工作、地點或環境,如果那份工作影響到你為主而活。這兩個例子有何不同?不同之處在於共通點。彌賽亞預言與尋求婚姻的單身女性之間沒有共通點。第二個例子中有很多共通點:以色列人離開為奴之家的埃及,這樣他們可以自由地事奉神,正如你可能需要離開一些屬世和不敬虔環境的束縛以便事奉主。
在每個例子中,我們都使用了同一種慣用的方法。我們總是從當時作開始,這對原先讀者意味著什麼?然後我們接下來進到現在,就是對於21世紀的基督徒來說意味著什麼?當我們將這種方法應用於我們的個人聖經研究時,我們跨越時代橋樑的能力將會增長。
你的回應
Return to Table of Contents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