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十三:允許經文有更全面的含義


現在我們需要問一個問題:經文是否有更深層次的含義?也就是說,作者是否總是意識到他們寫作的所有內容,或者靈感的過程有時會讓他們寫出來嗎?聖經的文字,直截了當的解釋是否包括經文所有的含義,或者有時聖經的內容會有更廣泛或更全面的含義?

彼得前書1:10-12

      10 論到這救恩,那預先說你們要得恩典的眾先知早已詳細地尋求考察, 11 就是考察在他們心裡基督的靈,預先證明基督受苦難、後來得榮耀是指著什麼時候,並怎樣的時候。 12 他們得了啟示,知道他們所傳講的一切事,不是為自己,乃是為你們。那靠著從天上差來的聖靈傳福音給你們的人,現在將這些事報給你們;天使也願意詳細察看這些事。(彼前1:10-12)

這節經文證實“允許經文有更全面的含義”是一個解經原則。它出現在彼得前書1章10-12節,舊約作者所寫的一些事情,他們表明並不完全理解。先知可能比我們更有洞察力,但他們並沒有完全明白他們寫的所有內容。因此,我們必須考慮到聖經有更全面的含義。

我們不應該把聖經更全面的含義視為改變經文原先含義的第二個含義或新的含義。原意保持不變,更充分的含義是擴展的意義,直到更充分的解釋來自神的進一步啟示才能看到。因此,沒有不同的含義,而是更豐富的含義。

一棵成熟的橡樹和橡子看起來非常不同,但它們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樹葉、樹皮、樹液和其他一切都包含在橡子中,橡樹更全面的感覺被揭示只是時間問題。神以同樣的方式通過默示的過程,祂掌管作者以這樣的方式寫作聖經,使得更全面意義的所有深度和美麗從一開始就以種子的形式存在。

然而,聖經更全面意義的概念也可能會導致問題。如果善意的基督徒寓言化解釋聖經,並閱讀那些不存在的真理,就會產生危險的後果。誰決定神何時打開對經文有更深的含義?由於這些危險,一些基督徒拒絕接受聖經更全面的含義。然而,彼得前書1章10-12節顯示,允許聖經更全面的含義是正確的,儘管我們必須謹慎行事,更充分的意義必須接受並同意聖經其餘部分的明確含義。讓我們看看這個原則的一些具體例子:

預言

預測性預言(Predictive Prophecy)

許多舊約預言很容易被我們解釋,因為它們已經應驗了。但是當舊約作者寫下這些預言時,他們並沒有完全理解它們的含義。

創世記3:15

15 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為仇,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為仇,女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創3:15)

這是聖經第一個有關彌賽亞來臨的應許。當摩西在聖靈默示記錄這個預言時,他可能不明白所指的是即將來臨的彌賽亞(基督),他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從而擊敗撒旦。我們需要新約聖經的教導來理解這個預言的全部意義。

以賽亞書9:6

      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賽9:6)

當以賽亞寫下這個預言時,他可能沒有意識到聖靈正在引導他以這樣的方式寫出來,彌賽亞被揭示為完全的神和完全的人。“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強調他完全的人性,“有一子(神子)賜給我們”,強調他完全的神性。

但以理書12:8-9

      我聽見這話,卻不明白,就說:「我主啊,這些事的結局是怎樣呢?」 他說:「但以理啊,你只管去,因為這話已經隱藏封閉,直到末時。(但12:8-9)

在這裡,但以理問神他所看見的異象的含義。神告訴但以理,異象的含義被封閉直到末時。儘管但以理寫下了他得到的異象,但他並沒有完全理解,更充分的意義留待將來才有解釋。

豫像(Types)

我們已經討論過舊約豫像的重要性。認識到豫像實際上是預言的一種方式。當聖經作者寫作時,他們並不明白這些豫像被包含在默示記錄中。例如,當摩西在曠野舉銅蛇在杆子上時,他和其他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代表了基督被掛在十字架上擔負人的罪。鑑於我們的主在約翰福音3章解釋了民數記21章,我們才考慮到這段經文有更全面的含義。

以賽亞書14章和以西結書28章

以賽亞書14章是對巴比倫王的譴責。以西結書28章是推羅墮落的默示記錄。這些經文都超越了當時的君王,以揭示他們背後邪惡力量的源頭是撒旦。因此,這些古代君王經文的更全面含義是撒旦的豫像。

彌賽亞詩篇

彌賽亞詩篇是詩篇的一類,讓我們深入了解彌賽亞的品格、經歷、情感和態度。彌賽亞詩篇可以細分如下:

  1. 單純預言性(Pure Prophetic)

單純預言性彌賽亞詩篇是指著彌賽亞的預言與詩篇作者的經歷毫無關係。大衛寫詩篇110篇預言將要來臨的彌賽亞。這詩篇與大衛的經歷無關,這首詩是新約聖經中引用最多的詩篇之一。

  1. 典型預言性(Typical Prophetic)

典型預言性的彌賽亞詩篇講述了彌賽亞和詩人的個人經歷。當大衛寫詩篇69篇時,他正在經歷拒絕,正如我們在第4節中“無故恨我的,比我頭髮還多;無理與我為仇,要把我剪除的,甚為強盛;我沒有搶奪的,要叫我償還。”所看到的那樣。我們知道這節經文也是彌賽亞的詩篇,因為約翰福音15章25節“這要應驗他們律法上所寫的話說:『他們無故地恨我。』”被引用到基督身上。但請注意第5節: “神啊,我的愚昧你原知道,我的罪愆不能隱瞞。”(詩69:5)。這部分詩篇肯定不是指著救主而是大衛。我們看到這篇詩篇中的一些超越了大衛經歷是對主耶穌來說,詩篇的其他部分只是對大衛的個人經歷。

我們看見在所有彌賽亞詩篇中,我們需要新約聖經正確解釋它們。我們必須考慮到這些彌賽亞詩篇更全面的含義。

新約預言

有沒有新約作者在寫作時可能沒有完全理解他們的預言嗎?有的,正如我們在以下例子中看到的那樣:

彼得後書3:10-12

 10 但主的日子要像賊來到一樣。那日,天必大有響聲廢去,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燒盡了。 11 這一切既然都要如此銷化,你們為人該當怎樣聖潔,怎樣敬虔,12 切切仰望神的日子來到!在那日,天被火燒就銷化了,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熔化。(彼後3:10-12)

這段經文生動地描述主的日子即將到來。“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熔化”的預言是什麼意思?這是否意味著物質的原子結構會發生變化,新的元素會形成?它是在談論放射性衰變嗎?我們並不知道,也許彼得也不理解。我們有一天會知道,我們會看到聖靈帶領彼得用這些確切的詞來描述事件。

啟示錄13:17-18

17 除了那受印記,有了獸名或有獸名數目的,都不得做買賣。 18 在這裡有智慧:凡有聰明的,可以算計獸的數目,因為這是人的數目,它的數目是六百六十六。(啟13:17-18)

約翰的啟示說明了獸的印記和數字666。這個數字與這個終結角色有什麼關係?這是否意味著他的名字將是一個數字的離合詩?這是否意味著他會有某種與他名字相關的條碼?我們不知道。使徒約翰可能也沒有完全理解這個數字的含義。在即將來臨的大災難時期,真正的聖徒將理解這個數字的含義。那時聖經的更全面的意義將是眾所周知的。

聖經的編排

我們應該注意的另一個允許經文有更全面的含義是聖經書卷的神聖安排。

福音書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福音書的編排。馬太描繪基督是王,馬可描繪基督是僕人,路加描繪基督是人子,約翰描繪基督是神的兒子。他們的寫作是由神聖的作者聖靈監督的,受啟示的作者可能沒有意識到這種神聖的安排。

利未記23章耶和華的節期

另一個例子是耶和華的節期,它不僅紀念以色列的歷史事件,而且還完美順時序描繪了以色列的將來。逾越節、初熟節和五旬節的慶祝次序,分別描繪基督的死、復活和聖靈降臨,這並非巧合。以色列的回歸(吹角節),以色列將來的全國性懺悔(贖罪日),以及基督降臨在地上作王,以色列全家得蒙祝福,(住棚節)!

羔羊獻祭

當我們在聖經中追溯羔羊獻祭的主題時,我們在創世記4章看見為個人獻祭的羔羊,在出埃及記12章看見為一個家庭獻祭的羔羊,在利未記16章看見為整個以色列民族獻祭的羔羊,到了約翰福音1章進入主題的高潮,在那裡我們看見為世人犧牲的羔羊!如果我們不允許聖經有更全面的含義,我們將會錯過這些聖言!

科學陳述

雖然聖經確實涉及科學,但聖經的主題並不是教授科學。既然聖經是​​神的話語,我們應該期望聖經中的任何科學陳述在科學上都是準確的,即使寫作的人沒有完全理解他們的科學陳述。但我們必須留意,聖經中的大多數科學陳述都是作者從他的角度來看事物。

傳道書1:5

日頭出來,日頭落下,急歸所出之地。(傳1:5)

這節經文說太陽升起並落下。我們知道太陽實際上不會上升,反而地球圍繞太陽旋轉。但是傳道書1章5節在科學上不一定是不正確,因為今天報紙也是這樣寫日出(sunrise)和日落(sunset)的時間,這其實也不是正確的描述。從我們站在地球的角度來看,太陽確實會出現升起。

以賽亞書40:22

 22 神坐在地球大圈之上,地上的居民好像蝗蟲。他鋪張穹蒼如幔子,展開諸天如可住的帳篷。(賽40:22)

這節經文描述了神坐在地球的大圈之上。以賽亞是否從他的角度思考天空在地球上形成一個圓形碗?還是他有科學頭腦,說明地球是一個球體,即使當時的世代未曾知道。我們無法確定,但我們必須小心,不要在聖經中讀到過多的科學知識,儘管我們可以確定某些段落包含超出聖經作者的知識。

傳道書1:6-7

風往南颳,又向北轉,不住地旋轉,而且返回轉行原道。 江河都往海裡流,海卻不滿;江河從何處流,仍歸還何處。(傳1:6-7)

傳道書的作者所羅門是否了解我們現在所理解風的軌道?可能不是。他知道地球水的循環系統嗎?可能不是。但是我們看到,根據今天對自然界的科學知識,這些經文在科學上是準確的。

詮釋學原則的結論是,在彼得前書1章10-12節的基礎上及其邏輯上應用,我們必須考慮到聖經更全面的含義。因為神才是整本聖經的最終作者,所以我們必須考慮到寫作的人沒有完全理解擴展意義的含義。在解釋任何經文時,我們應該始終採用按照字面和最直接的方法。當寫作的人在撰寫經文時,他們的心思是什麼?我們必須記住,任何更充分的意義必須受到聖經其餘部分的明確教導。還有我們必須非常小心,不要發明一個“更充分的意義”,這是我們自己的創作和想像力的產物,並非神所預期。讓我們仔細詮釋,不要錯過聖經中神聖深處和發現全面意義的美麗。

你的回應

  1. 在合法的靈性化方面,我們的主行神蹟的目的是什麼?至少給出一個例子(不一定來自課程材料)。
  1. 乍眼一看,“小心靈意化解經”和“允許經文有更全面的含義”這兩個原則似乎是矛盾的。你怎麼能在你的個人聖經學習中平衡這兩者?

 

Return to Table of Contents 返回目錄

Go to Principle 14 去原則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