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十四:確定作者教導的意圖


聖經詮釋學的目的是獲得作者/“作者”的意圖。神聖作者神聖靈,很願意藉著寫作的人與我們交流。每當我們解釋聖經時,我們都應該問:“作者/“作者”想要教導什麼?”主耶穌在解釋舊約聖經時使用了這個原則。

馬太福音5:43-48

43 「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 44 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 45 這樣就可以做你們天父的兒子,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 46 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什麼賞賜呢?就是稅吏不也是這樣行嗎? 47 你們若單請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麼長處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這樣行嗎? 48 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太5:43-48)

在這裡主耶穌以正確的方式教導利未記19章18節給他的聽眾。多年來猶太人忽視了律法的含義“愛你的鄰舍如同自己。”事實上他們用這條律法為理據作為仇恨任何他們不認為是鄰舍的人!當主糾正他們曲解時,他實際上是告訴他們忽略了作者的意圖。“愛你的鄰舍如同自己”是作者的意圖,當然不是我們可以討厭其他人!它的目的是教導我們對身邊的人有愛心,甚至是你的仇敵!

如果猶太人曾經問過“作者打算教導什麼?”他們不會用這條律法去辯解個人的仇恨和報復,以為只要報復者不是住在被報復的人隔壁的鄰居。如果我們遵循這種解釋的原則,正如主所做的那樣,我們就會受到保障,免受許多錯誤和自私的解釋。

應用這個原則是一個兩步的方法。第一步是確定受默示的作者是是否在作教導還是僅僅陳述事情?(參見原則六)如果我們確定它是教導,那麼我們會問:「作者/“作者”打算教導什麼?」讓我們看看其他一些例子:

馬可福音14:37

37 耶穌回來,見他們睡著了,就對彼得說:「西門,你睡覺嗎?不能警醒片時嗎?”(可14:37)

這節經文被濫用於宣稱所有的敬拜聚會只限於一個小時內!當耶穌責備彼得睡覺時,這是他的觀點嗎?不是!這甚至不是一個教導段落。這是一段敘述性的經文,記錄所發生的事情,而不是教導在禮拜的形式上應該怎樣。

希伯來書9:27

27 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 (來9:27)

有基督徒基於希伯來書9章27節說他不相信被提。根據這節經文,他認為每個人包括基督徒都必須經歷死亡,因此沒有被提。這是希伯來書作者的教導意圖嗎?當然不是。這位基督徒沒有研究背景,這裡是教導如果沒有基督的拯救工作,人就會死在他們的罪中,並且要受到審判。沒有第二次機會逃避審判,因為人被命定只死一次。此外,信徒沒有看到聖經的其餘部分。在帖撒羅尼迦前書4章16-17節清楚地教導有些信徒不會經歷死亡,至少有兩位舊約人物沒有經歷死亡。(創5:24和王下2:11)

雅各書4:14

14 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你們的生命是什麼呢?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雅4:14)

有位使用雅各書4章14節的傳道人說:“是的,我們都可能是蒸汽,但想想蒸氣可以在正確的地方做什麼,就像蒸汽機一樣!這種看不見的蒸汽產生巨大的力量。我們也可以為主強大,即使我們只是像蒸氣一樣!”雖然這聽起來不錯,我們可以為主強大,但這不是雅各書4章14節的解釋。這不是好的應用,因為它忽略了作者的教導意圖。從上下文來看,這段經文的教導意圖是顯而易見的-生命是短暫不可預測的。

彼得後書3:8

親愛的弟兄啊,有一件事你們不可忘記,就是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彼後3:8)

當作者寫“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時,作者的意圖是什麼?他是否打算教導他的讀者,每當我們讀到聖經中的“日”這個詞,我們就可以理解它意味著一千年,每當我們讀到“千年”,我們可以替換為一天?當然不是。這會使大多數事件記錄在聖經中變成沒有意義。然而,一些基督徒忽略了作者的意圖,並試圖使用1天= 1000年的等式來解釋末日的時間。其他人基於彼得後書3章8節,試圖解說創世記的一天創造,實際上是不同的地質年代,來證明逐漸創造(progressive creation)的合理性,。這絕對不是好的詮釋!

彼得這位受默示的作者,他想要教導我們神不像我們,祂是不受時間的束縛。神創造了時間,因此祂超越了時間的限制。神可以在一天內完成我們認為需要大量時間的事情。而且對於我們來說,神不是一個漫長的等待(參見詩90:4)。確定作者的教導意圖非常重要。

 

Return to Table of Contents 返回目錄

Go to Principle 15 去原則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