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二十三:理解語文的用法


我們已經討論過各種類型的聖經文學,那麼讓我們來看一般語言的使用。我們可以將語言的使用分為兩大類:文字語言和比喻語言。字面語言是作者使用習慣性的意思來表達含意。比喻語言是作者用另一種表達概念的語言。假設有人告訴你“現在是夏天了,但是冬天就快來到,所以要作好準備。”如果這個人使用的是字面語言,那麼他所指的是按字面的季節。但如果講者是你的老師,他會用比喻語言警告你在學校的成績。“現在是夏天,你的成績還過得去,但冬天來了,所以要準備好末期考試!如果你不這樣做,就會在嚴寒中被趕出去!”

  1. 明喻(Simile)

      明喻是一個明確陳述的比較,例如使用“像或如”, “你寫的字就像雞的划痕”和“他受傷的腿像氣球一樣膨脹!”是明喻。以下是聖經中一些明喻的例子:

詩篇42:1

      “神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詩42:1)

      先前我們將象徵性的平行形式視為希伯來詩歌的結構。這類型的詩歌使用的詞句圖片通常是明喻。另見箴言26章1-2節,“夏天落雪,收割時下雨,都不相宜,愚昧人得尊榮,也是如此。麻雀往來,燕子翻飛,這樣,無故的咒詛也必不臨到。”

出埃及記24:17

      “耶和華的榮耀在山頂上,在以色列人眼前,形狀如烈火。”(出24:17)

      耶和華的榮耀不是按字面的火,它就像火一樣。

路加福音10:3

      “你們去吧!我差你們出去,如同羊羔進入狼群。”(路10:3)

      主耶穌在新約聖經中使用了明喻“羊羔進入狼群”。他在路加福音13章34節再次使用了明喻,“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裡來的人。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們不願意。”

  1. 隱喻(Metaphor)

      隱喻是通過直接斷言進行比較。如果你唱兒歌,“我是一個小茶壺”,你不是說你看起來像一個茶壺(明喻),你是說你是一個茶壺(隱喻)!在這首歌的動作中,這位歌手的表演好像一個真的茶壺。

何西阿書7:8

      “以法蓮與列邦人摻雜,以法蓮是沒有翻過的餅。”(何7:8)

      在這裡,北國以色列中最大的支派以法蓮,被稱為“沒有翻過的餅(隱喻)”因為北國在靈性上走入歧途,先知何西阿把它比作半煮熟的煎餅,因為他們沒有道德力量和體系。“以色列是僕人嗎?是家中生的奴僕嗎?為何成為掠物呢?”(耶2:14)

約翰福音6:35,10:9,15:5

在約翰福音中,我們的主宣講了幾個眾所周知的“我是”的陳述,例如:“我是生命的糧”,“我就是門”,“我是真葡萄樹”。這些都是隱喻。

  1. 擬人(Personification)

      當一些東西被描繪成一個人時,是使用擬人化。還記得航空公司的口號“飛上友善的天空(Fly the friendly skies)”嗎?這是擬人化,因為天空不是人,它不能友善!在聖經中使用擬人化。

詩篇114:3-6

      “滄海看見就奔逃,約旦河也倒流。大山踴躍如公羊,小山跳舞如羊羔。滄海啊,你為何奔逃?約旦哪,你為何倒流?大山哪,你為何踴躍如公羊?小山哪,你為何跳舞如羊羔?”(詩114:3-6)

    在出埃及時談到紅海時,這首詩說:“滄海看見就奔逃”。它還說,“大山哪,你為何踴躍如公羊”這些都是人格化的最佳例子。

馬太福音6:34

      “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太6:34)

      在登山寶訓中,耶穌告訴他的門徒,“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天”不會擔憂,但是當“天”被人格化時,它就可以!

  1. 婉辭(Euphemism)

      婉辭是一個不那麼直接的短語,用來避免說出令人觸怒,令人反感或社會不可接受的東西。當我們把死亡稱為“去世” (passing away),時,我們一直使用婉辭,我們可以禮貌地向人說去“休息室(restroom)”,其實意思是厠所。在撒母耳記下24章3節,“到了路旁的羊圈,在那裡有洞,掃羅進去大解(restroom)。大衛和跟隨他的人正藏在洞裡的深處。” 當掃羅進入洞穴時可能會說他要去“休息室(restroom)”。如果你看一下不同聖經譯本,你會發見一些其他有趣掃羅要做事情的婉辭!

  1. 誇張語(Hyperbole)

      Hyperbole(發音為hy-per-bol-ee)是用於強調的誇張語言。“我告訴你一百萬次清理你的房間”是誇張的語言。一些基督徒在聖經中發現誇張語時會感到困擾,因為他們認為聖經是在撒謊。但是,使用誇張並不是說謊。這是希伯來語、希臘語和英語可接受的用語。

士師記7:12

      “米甸人、亞瑪力人和一切東方人都布散在平原,如同蝗蟲那樣多,他們的駱駝無數,多如海邊的沙。”(士7:12)

      對敵人軍隊的這種描述說他們的駱駝無數,多如海邊的沙。從按字面上看,沒有這樣多駱駝,但誇張語告訴我們有很多駱駝!參見申命記9:1和列王紀上10:27。

路加福音14:26

      “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愛我勝過愛」原文作「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做我的門徒。”(路14:26)

      這是新約例子的誇張語。主並不是說我們應該對我們的家人表現出恨意。但與我們對基督的忠誠和愛相比,我們就彷彿像“恨”我們的家人。這是有目的強調的誇張語。約翰福音的最後一節也可能是誇張語。

  1. 成語(Idiom)

成語是某個文化特有的表達。 “她把腳放在嘴裡”(She put her foot in her mouth),來自其他文化的人很難明白和理解。每種文化都有自己的成語。聖經使用那些時代文化所特有的成語,知道聖經中有成語可以防止我們提出一些荒謬的解釋。

加拉太書4:15

      “你們當日所誇的福氣在哪裡呢?那時,你們若能行,就是把自己的眼睛剜出來給我也都情願,這是我可以給你們作見證的。”(加4:15)

      一些基督徒認為這節經文支持保羅有眼疾的觀點,但“把自己的眼睛剜出來”是一種常見的表達方式,說你會為別人放棄一切。知道這只是一個成語,這會保護我們不致於誤解。

馬太福音12:40

      “約拿三日三夜在大魚肚腹中,人子也要這樣三日三夜在地裡頭。”(太12:40)

      批評者喜歡將這節經文指向聖經中的錯誤,但這句話是一個成語。在猶太文化中,一天中的任何時間都算作白天和黑夜,即使它不是一個完整的24小時。因此,耶穌受難日(Good Friday)的下午到復活節的星期日早上,在當時文化中表達為三天三夜。我們不必說星期三或星期四發生了釘十字架以解釋這段經文。僅供記錄,如果路加福音24章21節的第三天是星期日,第一天必定是星期五!

  1. 諷刺語(Irony)

      當作家或演說者使用諷刺語時,他使用文字來表達與文字語言的含義完全相反的信息。如果你的高爾夫球比賽已經下雨,你可能會諷刺地說:“天氣真好!”你說的恰恰相反。對於聽者很容易知道是諷刺語,因為從說話的聲調可以知道,有時候以書面形式表達較難發現。聖經確實含有諷刺語的例子:

哥林多前書4:8

      “你們已經飽足了,已經豐富了!不用我們,自己就做王了!我願意你們果真作王,叫我們也得與你們一同作王!”(林前4:8)

    在這裡,使徒保羅斥責哥林多人的錯誤態度和他們不願為基督的緣故受苦。看來哥林多人可能會說,若果他們真是王子,他們應該像王子一樣生活!保羅說他願意他們果真作王,但現在不是作王的時候,現在是基督受苦的時候。當主回來時,作王的時間才到。保羅用諷刺語來傳達他的觀點。另見哥林多後書12章13和16節。

    “除了我不累著你們這一件事,你們還有什麼事不及別的教會呢?這不公之處,求你們饒恕我吧!” (林後12:13)

      “罷了!我自己並沒有累著你們,你們卻有人說我是詭詐,用心計牢籠你們。”   聖經使用了很多不同的修辭格式,但上面的例子對於正確的解釋尤為重要。不要試圖按字面的方式來解釋比喻,也不要用比喻的方式來解釋按字面文字。了解不同類型的文學,並認識到語言的使用,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神給我們的信息。

你的回應

  1. 本課涵蓋了很多內容。你個人覺得哪個例子最有幫助?
  1. 解釋利百加為何是教會的豫表。

 

Return to Table of Contents 返回目錄

Go to Principle 24 去原則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