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九:查看歷史和文化背景


回想一下我們在第一課序言中學習的井圖。正如井被挖入地底下,井中的水被周圍的井壁包圍,確保純淨的水免受周圍污垢的影響。同樣地,聖經是在周圍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下寫成的,神用默示、正典、和原文考証的“圍牆”保護祂純潔的話語免受歷史和文化錯誤的影響。我們將看到這個原則:我們對聖經的歷史和文化了解得越多,我們就越能夠理解作者所說的話。我們越了解受默示的人所說的內容,我們就越能理解神向我們所說的話。

有許多資源幫助我們深入了解聖經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你可以通過閱讀聖經詞典,聖經百科全書,聖經手冊,以及背景評註來實踐這一個原則。

讓我們看看這個原則的幾個例子。它可以分為三類:(1)背景有助於我們了解實況; (2)背景幫助我們正確解釋; (3)背景幫助我們作出更好的應用。

記得一定要查閱聖經!

  1. 背景有助於我們了解實況

在下面的例子中,對歷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對於正確的解釋並不重要,但了解背景肯定會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經文中發生的事情。

a. 約翰福音5:8

約翰福音5章描述了在畢士大池中癱瘓男子的治愈情況。當他得醫治之後,主對他說:“起來,拿你的褥子走吧!”(編者按:NKJ翻譯成“ Rise, take up your bed and walk.”)你不要以為這個男人拿起床架和有彈簧的床!即使你不太了解歷史背景,你也可以猜到這張床其實是墊子或褥子,是很容易捲起來的。

b. 約翰福音13:21-28

21 耶穌說了這話,心裡憂愁,就明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賣我了。」 22 門徒彼此對看,猜不透所說的是誰。 23 有一個門徒,是耶穌所愛的,側身挨近耶穌的懷裡。 24 西門彼得點頭對他說:「你告訴我們主是指著誰說的。」 25 那門徒便就勢靠著耶穌的胸膛,問他說:「主啊,是誰呢?」 26 耶穌回答說:「我蘸一點餅給誰,就是誰。」耶穌就蘸了一點餅,遞給加略人西門的兒子猶大。 27 他吃了以後,撒旦就入了他的心。耶穌便對他說:「你所做的,快做吧!」 28 同席的人沒有一個知道為什麼對他說這話。(約13:21-28)

這是最後晚餐之際。如果你正在繪畫這事件,你會怎麼畫?在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著名的“最後的晚餐”中,基督和他的門徒坐在長長的桌子上。通過一些研究,我們發現列奧納多達芬奇沒有好好處理歷史和文化背景的研究,因為我們知道第一世紀中東文化中的人在一起吃飯時躺在墊子或低矮的沙發上。他們會躺在墊子上,用肘部支撐自己,這樣另一隻手就可以拿出一些麵包片,然後浸入食物的中央盤子裡。蘸一點食物給朋友是很常見的。

這有助於我們理解門徒在桌旁側身的原因。約翰坐在耶穌身旁,如果約翰回轉說話,他的頭就會靠近耶穌的胸膛。如果彼得相隔幾個位,也許就在一張U形桌子的拐角處,彼得可以在耶穌說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賣我之後與約翰目光往來。彼得也可以向約翰示意說“你告訴我們主是指著誰說的。”然後約翰靠回去,因為他的頭靠近耶穌的胸口,然後說,“主啊,是誰呢?”可能主低聲對約翰說,其他人聽不到,“我蘸一點餅給誰,就是誰。”然後,主蘸了一塊麵包,遞給了猶大,猶大在主手臂的範圍之內。

  1. 背景幫助我們正確解釋

查看歷史和文化背景不僅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聖經的記載,很多時候它有助於我們正確地解釋聖經。

a. 約翰福音13:3-12

耶穌知道父已將萬有交在他手裡,且知道自己是從神出來的,又要歸到神那裡去, 就離席站起來,脫了衣服,拿一條手巾束腰。 隨後把水倒在盆裡,就洗門徒的腳,並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乾。 挨到西門彼得,彼得對他說:「主啊,你洗我的腳嗎?」 耶穌回答說:「我所做的,你如今不知道,後來必明白。」 彼得說:「你永不可洗我的腳!」耶穌說:「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份了。」 西門彼得說:「主啊,不但我的腳,連手和頭也要洗!」 10 耶穌說:「凡洗過澡的人,只要把腳一洗,全身就乾淨了。你們是乾淨的,然而不都是乾淨的。」 11 耶穌原知道要賣他的是誰,所以說「你們不都是乾淨的」。12 耶穌洗完了他們的腳,就穿上衣服,又坐下,對他們說:「我向你們所做的,你們明白嗎?」(約13:3-12)

這是最後晚餐的另一個例子。歷史和文化背景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主要洗門徒的腳。具體來說,當耶穌說:“凡洗過澡的人,只要把腳一洗,全身就乾淨了。你們是乾淨的,然而不都是乾淨的。”(第10節)?在當時文化中,家傭通常會洗客人的腳,這是因為當時的人穿著涼鞋在塵土飛揚的路上行走。但是主在第7和第12節中的陳述,除了教導門徒實踐生活習慣之外,他還有更多的期望。第8-11節經文表明,基督的洗腳象徵著另一類的潔淨,人從罪中得潔淨。進一步了解當時的文化有助於我們準確理解耶穌所教導的內容,在那些日子裡,只有非常富裕的人才有自己家中的浴缸,普通人只能定期去公共浴室洗澡。在人與人探訪之間,洗腳有助於清除日常行路中接觸到的污垢。

我們的主在第10節提到洗澡和洗腳。洗澡代表救贖,而洗腳代表恢復。救恩之浴不是每天信徒所需要的!當一個人接受耶穌基督作為他個人的救主時,就會一勞永逸地完成。從那時起,他是潔淨的, 他的罪得到了永遠的赦免,他在神的面前不再污穢,因為他在基督裡已經被接納。主告訴彼得,他已經得到了救恩的洗禮(第10節)。他已乾淨,其他相信的門徒也是如此,只有不信的猶大不潔淨(第11節)。

常常洗腳描繪了我們需要的日常清潔,使我們與主保持密切的交通。僅僅因為我們的罪得到永遠的赦免並不意味著我們已經停止犯罪,我們仍有機會受制於肉體,因為我們的身體尚未得贖。我們在這世界塵土飛揚的道路行走,然後我們每天都需要來到主面前檢查洗腳。當我們被周圍污垢沾染時,我們與祂的相交就很容易被中斷,我們很容易失去對罪的敏銳警覺。在一個依從快樂、財富、權力和地位的原則運作的世界體系中(參見約一2:16),重要的是我們每天都要到主面前將腳下的污垢放在他的手中洗滌。他從不把我們拒之門外,“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一1:9)。另外,在第14節中我們要順服主的命令,我們應該用神的話來彼此洗腳,並用它鼓勵和勸勉。當我們了解歷史和文化背景,這有助於我們辨別罪得拯救和在日常生活中得潔淨。

b. 以賽亞書1:18

“耶和華說:「你們來,我們彼此辯論。你們的罪雖像朱紅,必變成雪白;雖紅如丹顏,必白如羊毛。”(賽1:18)

主藉先知以賽亞給祂的子民這一預言被錯誤應用作基督之血和潔淨罪的參考。我們當然是藉著耶穌基督的寶血從罪中得到潔淨,但以賽亞書1章18節並不是指著基督的血,而是指朱紅和丹顏。在以賽亞時代,朱紅或丹顏是一種不褪色的染料。如果你在衣服上塗上這種染料,就不可能去除。神用當時眾所周知的染料中帶出教訓,實際上說:“看,我的以色列民,因為你們離我而去,你們的靈性和道德狀況就像一個不可磨滅的污點。轉向我!讓我們一起辯論。即使你們的罪孽像衣服染上永久性污漬一樣的朱紅,也可以潔淨得像雪一樣白。雖然罪孽像衣服染上丹顏的污漬,你做什麼都不能脫掉,我都會把它們移走,讓它變成潔白的羊毛。”

查看歷史和文化背景,我們發現這應許多麼美好!

  1. 背景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應用

在這些例子中,我們看到了解歷史和文化背景將引導我們今天應用聖經的方式。

a. 路加福音4:16-20

16 耶穌來到拿撒勒,就是他長大的地方,在安息日,照他平常的規矩進了會堂,站起來要念聖經。 17 有人把先知以賽亞的書交給他,他就打開,找到一處寫著說: 18 「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 19 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 20 於是把書捲起來,交還執事,就坐下。會堂裡的人都定睛看他。 ”(路4:16-20)

此例子是靈修日曆經文的應用。不幸的是,作者沒有很好地完成他的背景和文化研究。在引用路加福音4章16-20節,主站起來讀聖經,然後坐下來教導。作者作出以下應用:“他坐下來!我們中的一些人從未學懂站起來,也從未學懂坐下。兩者我們都需要學習。我們需要學會站起來說話,然後閉嘴,而不是繼續下去。”

嗯!有些人確實需要學懂站起來為主說話,而且說話要簡結,好讓其他人有時間分享,但這不是路加福音4章16-20節的應用,這是不正確的解釋。在這段經文中,主正在遵循當時拉比(教師)的習俗,他們習慣是站起來閱讀聖經並坐下來教導聖經。這段經文與願意站起來說話,然後保持安靜毫無關係。這經文有什麼好的應用?一個實際的應用是,當你探訪別的教會或團契時,他們遵循某種形式。你要適應它,不要試圖改變一個良好的習慣。

b. 馬太福音5:13

“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太5:13)

耶穌在馬太福音5章13節中說:“你們是世上的鹽。”這是否意味著我們應該在人們的口中留下美味?不是!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在這世界只是微不足道的顆粒?不是!我們怎樣成為世上的鹽?在基督時代使用鹽的原因會幫助我們了解經文。在冷藏尚未出現之先,你不能將肉存放在冰箱裡,人使用鹽作為防腐劑。你唯一延遲牛排腐爛的方法就是用鹽來浸透。基督徒作為世上的鹽,就是要防止道德和靈性腐敗,即使這些環繞著我們,我們的生活必須具有防止罪惡的蔓延。耶穌是說,當我們身處更衣室,大學宿舍,辦公室或工作場所,可以在某程度上抑制惡念、謊言和暴力的散播。在神賜給你在社會上的特定位置,你是一粒鹽嗎?

c. 歌羅西書4:6

“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好像用鹽調和,就可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西4:6)

歌羅西書4章6節說,我們的言語或談話不僅要和氣(親切),而且要保持警覺和強而有力(用鹽調味),有時真的需要勇氣。鹽不只是防腐劑,因為它“治癒”腐爛。相反,就其本質而言,它可以防止腐敗蔓延。作為基督徒,我們無法治愈這個罪惡的世界,但我們的生活可以帶來影響,可以幫助檢查這個世界中存在的道德和靈性衰退。你是基督徒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你就是神在你的學校,工作場所或任何地方特別放置的鹽。可能周圍沒有太多其他“活躍”的鹽,所以你要做好你的角色!

主耶穌說鹽可能變得無味或失去味道。在那些日子裡,鹽通常與死海鹽灘的泥土沉積物混合在一起。鹽可以溶解掉,只留下無味無用的殘留物。當鹽失去其刺激性時,它不能用作防腐劑,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太5:13)如果我們的生活被吞沒在現今的文化中,我們也會失去鹹味。我們不是防止腐爛和腐敗,而是成為問題的一部分。我們在主的國裡不再是積極的僕人,我們已經失去了服事,從某種意義上說,敵人已經攻陷了我們。我們的生活和聲音變得無能為力和沈默。

我們若不了解第一世紀使用鹽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就可能會得出一個錯誤的結論,即我們要成為一個善良、樂觀積極的人。這些都是不正確的應用。正確的應用是:作為鹽,我們要過著像基督一樣的生活方式,並且在我們看到背離聖經的價值觀時,我們要對抗社會的罪惡。這就是“你們是世上的鹽”的意義。

我們看到,了解聖經經文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對於解釋聖經是很重要的。它保護我們不至誤解經文,引導我們作出正確的解釋,然後我們才可以在現今適當地應用。

你的回應

  1. 在先知以賽亞的一幅畫中,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描繪了以賽亞拿著一本書。如果米開朗基羅完成歷史和文化背景研究,這幅畫將如何不同?
  1. 如果朋友告訴你沒有必要研究聖經經文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你會如何回應?你能給他或她什麼樣的例子?

 

Return to Table of Contents 返回目錄

Go to Principle 10 去原則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