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六 課 信與不信(7:1-8:38)
文士和法利賽人是猶太人的宗教領袖,他們建立了一套嚴厲執行傳統的龐大制度,把傳統和神的律法混合,並與聖經擁有同等的權威。然而他們卻意想不到,這傳統制度有些地方,是與聖經有衝突的,甚至把神的律法削弱了。
宗教領袖喜歡實施這些條例,而百姓也欣然接受,很滿意一個並不真實的儀文制度。
在第七章中,我們看到法利賽人和文士批評耶穌,因為祂的門徒吃飯前沒有洗手。這並不是說門徒吃飯前沒有洗手,而是他們沒有遵行傳統制定的洗手儀式。例如,他們洗手必須洗到手肘,否則按儀式來說仍是俗手。他們若從街上回來,應當遵照儀式洗澡。甚至連洗杯、洗罐、銅器等物也要遵照這複雜的洗濯制度。
鍾斯(E.Stanley Joness)對於法利賽人如此評價說:「他們千里迢迢從耶路撒冷到加利利來見耶穌,就是要找祂的麻煩,他們對人生的態度是負面的。他們只看見門徒沒有洗手,卻見不到偉大的救贖運動正在地上展開——這運動是在潔淨人的靈、魂 、體。他們只看到一些儀文小事,對大事卻視而不見,所以歷史會遺忘他們,忘掉他們的負面影響,他們的存在只是襯托出正面的基督。他們留下的是批評,而主留給世人的卻是悔改歸正之道;他們挑剔人的缺點,而祂卻揀選跟隨祂的人。」
耶穌立即指出他們這些行為是假冒為善,他們正如以賽亞所預言的——外表上自稱奉獻給主,而內心卻是敗壞。他們設立儀式,假裝敬拜神,但卻以他們的遺傳(譯按:遺傳是指歷代著名律法師對摩西律法的詮釋和引伸;這些遺傳都以口傳方式流傳下來,且為法利賽人所一直拘守)代替聖經的教義。
他們不承認神的話在信仰和道德上擁有無上的權威,卻以他們的遺傳來迴避或曲解聖經的明確要求。
門徒雖沒有遵照人的遺傳,但法利賽人卻棄絕了神的誡命。耶穌說得很清楚。
於是耶穌指出一個例子,說明他們如何以遺傳來廢棄神的律法。十條誡命中有一條要求人孝敬父母,咒罵父母的,要受到判死刑的懲罰(包括沒有照顧父母需要的)。
可是有一個猶太遺傳興起,叫做「各耳板」,意即「供」或「獻」。假設有一猶太人的父母有很大的缺乏,兒子本來有錢可以供養照顧他們,但是他不願照顧他們,他只要說一句「各耳板」就可以了,那意思是我有錢,但這些錢我已經奉獻給神或聖殿了,便不需要負起供養父母的責任。他可能暗中把錢貯起來作生意,至於後來有沒有獻給聖殿已不重要。
凱理(William Kelly)評論說:「舉一個例來說,有一個人,他的父母有缺乏,而他又剛好賺了一筆錢,這筆錢足夠幫補父母的缺欠,但那些以傳統為得利途徑的遺傳騙子卻想出一個鬼主意:把孝敬父母的錢佯稱用在宗教上。假若一個人說:『已經作了各耳板』,責任就全變了;本當供養父母的,現在已奉獻給祭司。不管父母有何逼切的需要,一句『各耳板』就可以泯滅所有親情或良心的行動。宗教領袖想出這個辦法來歛財,並使人的良心在神的話前不受責備。」
「但這位審判全地的神和萬主之主立刻要問,是誰授予權柄讓他們說:『這是各耳板』?神從哪裏曾批准他們如此行?是誰膽敢用他們的思想來取代神的話?是神宣佈人要孝敬父母,並禁止一切對父母不敬和輕蔑的行為,但竟然有人披著宗教的外衣而違背神的誡命!對於說「各耳板」的遺傳,主不僅視之為對父母不孝,而且是公然對神明確誡命的反叛行為。」
從14節起,主有一個革命性的宣佈,指出從人口中進去的不能污穢人(例如進食前沒有洗手),反而從人裏面出來的才能污穢人(例如以遺傳取代神的話)。
門徒聽到這話也迷惑了,他們從小受舊約的教導,總認為豬肉、兔肉和蝦是不潔淨的,吃了能污穢人。現在耶穌清楚指出,人不會被所吃的污穢,換言之,這象徵律法時代的結束。
第19節後段,有譯本如此翻譯:「祂如此說,使所有的肉類都潔淨。」從那一刻開始,就取消了盛行在舊約時代中,有關潔淨的食物和不潔淨的食物之間的分別。
有人說:「這是說,各樣的食物,都是潔淨的……各樣的假冒為善,都是不潔的」。
從人心裏出來的,才能污穢人,譬如:惡念、苟合、偷盜、凶殺、姦淫、貪婪、邪惡、詭詐、淫蕩、嫉妒、謗讟、驕傲、狂妄。其中應該加上人的遺傳,「各耳板」的遺傳如同凶殺。在這個猶如惡作劇般的誓言(佯稱錢財要奉獻給神)打破以前,父母恐怕早已餓死了。
從這一段經文中,我們學到的功課是:我們要常常以神的話來測試一切的教導和傳統(遺傳),出於神的就應遵從,出於人的就應棄絕。有人起初會教導和傳講一些明確的屬靈信息,藉以取得信徒的接受。等到大家都接受以後,他就滲進一點人的教訓,此時他的忠實追隨者雖然覺得有一點模糊,但還是認為大致不會錯吧!即或他的信息與神的話語,並聖經一貫的思想有明顯衡突,都盲目的跟從。文士和法利賽人就是這樣得著權柄,成為神話語的「教師」(其實他們正在把神的話語的含義廢棄)。主耶穌警告眾人,是神的道鑒定人正確與否,並不是人鑒定神的道是否屬實。試金石必須是:「神的話怎麼說?」
在上面一段中,耶穌宣佈各樣的食物都是潔淨的,在這裏祂證實出,外邦人不再是低等或不潔的。
現在耶穌向西北方向走,要到推羅西頓海岸去,這地方又名敘利非尼基。祂進到一家,希望不為人知,但祂的名聲在祂還沒有到達當地之前,已先傳遍了那裏,不久人就知道祂的行蹤。有一位外邦的婦人來到祂腳前俯伏,求祂救她被污鬼附著的女兒。
我們要強調一個事實:她是外邦人而不是猶太人。猶太人固然是神在地上的選民,在神裏享有獨特的權利:神與他們立了美好的諸約,把舊約經卷交予他們,先在會幕、後在聖殿內與他們同住。然而外邦人在以色列國民以外,在所應許諸約上是局外人,在世上沒有基督、沒有盼望、沒有神(弗二11-12)。
主耶穌主要是在以色列國境往來,表明祂就是以色列國的王,福音也是首先傳到以色列家。我們必須先看到這一點,才能領會祂向這位敘利非尼基婦人所作的。當她求祂將鬼趕離開她女兒時,祂似乎要拒絕她。耶穌說:要讓兒女們(以色列人)先吃飽,因此不宜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外邦人)吃。祂這樣回答不是拒絕,祂說:「讓兒女先吃飽。」這話可能很苛刻,但實際上是要試驗她的悔改和信心。那時候祂事奉的對象是猶太人,作為一個外邦人的她,沒有資格向祂或祂的祝福有何要求。這要點是真確的,但她可否知道?
她當然知道,她說:「主阿,不錯,我不過是外邦人的一條狗,孩子在桌上吃餅,會有碎渣兒落在桌子下,請准許我吃桌子下的碎渣——我所求的,只是你給猶太人傳福音所剩下的一些碎渣兒。」
這信心著實不平凡,主立刻賞賜她,醫治了她在家的女兒,當這位婦人回到家,她女兒已經全然康復了。
從地中海岸邊,主又回到加利利海的東岸,那地方叫低加波利。在這裏所發生的一件事,只有馬可福音有記載。
一個耳聾舌結的人,在一些關懷他的朋友帶領下,來到耶穌面前。舌結可能是身體上的缺陷所造成,或者是他聽不清楚,所以也就說不清楚。無論如何,他象徵一個事實:罪人聽不見神的聲音,所以也不能向別人述說神。
耶穌首先把這人帶到一邊,用指頭探他的耳朵,吐唾沫抹他的舌頭,藉這些動作告訴那人:祂要開他的耳朵,解他的舌結。接著祂舉目望天,表明祂的能力是從神來的。祂的歎息,說出祂明白罪帶給人類的痛苦而感到悲傷。最後祂說:「以法大」,就是亞蘭文的「開了罷」。
那人立刻就恢復了正常的聽覺和說話的能力。主吩咐眾人不要宣揚這個神蹟,但他們沒有遵守祂的吩咐。不順服就是不順服,是沒有什麼可以辯駁,縱使他們是善意的。
看到的人都因祂所行的奇事而驚奇,他們說:「祂所作的事都好:祂叫聾子聽見,啞吧能說話。」然而,他們只是述說事實其中的一部份,假若他們活在各各他山的救恩這邊,他們說這話必更有說服力,感受更深。
在我們的心認識祂的大愛之前,
祂所施莫大的憐憫叫我們體驗,
這憐憫是過於我們所能讚美!
我們的耶穌已完美無瑕的成就了一切!
這個神蹟與給五千人吃飽的相似,但還是有下列的分別:
給五千人吃飽 |
給四千人吃飽 |
|
1 |
餵飽猶太人 |
餵飽的可能是外邦人(他們住在低加波利) |
2 |
人群與耶穌過了一天(可六35) |
人群與祂過了三天(可八2) |
3 |
耶穌用五餅二魚 |
耶穌用七餅和幾條小魚(可八5,7) |
4 |
五千男子另加婦孺吃飽(太十四21) |
四千男子另加婦孺吃飽(太十五38) |
5 |
零碎載滿十二個籃子 |
零碎載滿七個筐子 |
耶穌要作得愈少,成就愈多,剩餘的也越多(單以數目來算,十二籃子的12是比七筐子的7為多)。在第七章中,只有少許碎渣兒從桌上掉給一個外邦婦人;在第八章中卻很多的外邦人給餵飽。歐德曼(Erdman)評論說:「這時期第一個神蹟暗示餅的碎渣兒從桌上掉下,給那有需要的外邦人,而這個神蹟則暗示耶穌被祂自己的子民所拒絕,於是要賜生命給世人,也要成為萬國生命之糧。」
若將給四千人吃飽這一事看為不必要的重複,這是很危險的。我們研讀聖經,應確信經文每句每字都蘊藏著無窮屬靈的真理,縱使我們現在未能領會參透。
耶穌和門徒離開低加波利,渡到加利利西岸,來到一個叫大瑪努他的地方(太十五39稱這地方為馬加丹)。法利賽人在那裏等祂,請祂從天上顯個神蹟。他們真是瞎眼和大膽得無可寬恕,站在他們面前的正是那最大的神蹟——主耶穌自己。祂正是天上來的神蹟,他們卻不尊重祂。他們聽見祂說過無與倫比的話,看見祂行奇妙的神蹟,又與這位完全無罪的人來往——祂是神在肉身顯現。但他們卻瞎了眼,竟求祂從天上顯神蹟。
無怪乎救主深深的歎息!若要數算世界歷史上那一個國家,那一個世代蒙恩最大,就要算猶太人這一個世代了,其中亦包括了法利賽人在內。然而他們瞎了眼,看不清彌賽亞已經顯現了,還去求從天上,而不是求從地上顯神蹟。因此耶穌說:「沒有神蹟給這世代看,其實你們曾經有過機會。」祂就上船向東方駛去。
在旅途中,門徒才察覺忘記了帶餅,但主耶穌仍想著剛剛和法利賽人碰面的事情,於是警誡他們,要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
聖經中,酵一直是預表邪惡,它會無聲的蔓延到凡與它接觸過的物件上。法利賽人的酵包括假冒為善、儀文主義、自以為義和固執己見。他們外表裝作成聖,內面卻腐敗和不潔。希律的酵則包括懷疑、不道德和屬世。在希律黨中,這些罪是顯而易見的。
門徒對於主耶穌的警誡,全然不明白和意會,他們可以想到的只有食物。主向他們一連提出九個問題。其中前面五個責備他們遲鈍,後面四個責備他們雖然有祂和他們同在,他們仍憂慮生活所需。祂豈不是以五個餅分給五千人,還剩下十二籃嗎?是的,這是真實無誤的事!祂豈不是以七個餅分給四千人,又剩下七個筐子嗎?是的,這是千真萬確而且歷歷在目的事!但他們為何還不知道祂是豐富的主,能供應這船上區區幾個門徒的需要呢?他們為何不知道和他們在船上的祂,就是宇宙的創造者和托住萬有的維持者?
這個神蹟只有在馬可福音中找到,其中引出以下幾個有趣的問題:
祂用什麼方法醫治,祂有至高的主權,祂用不著向人解釋。雖然我們不懂得,但祂所行的必有充分的理由。
每次醫治的方法都不一樣,正如每個人的悔改也不相同。有些人悔改以後就馬上得到不尋常的屬靈亮光。有些人則在初期看得很模糊,後來才得到救恩的確據。
本章最後兩段(27-38節)給我們看到訓練十二門徒的高峰。門徒對耶穌要有深刻的認識,祂才能對他們述說擺在前面的道路,並召他們跟隨祂,去過一個奉獻犧牲的生活。這段經文帶我們進到門徒訓練的核心,也許是今日基督徒在思想和生活上最忽略的地方。
耶穌和門徒在北方尋到一個幽靜獨處之地,在往該撒利亞腓立比的途中,祂開始了門徒訓練重要的一課,就問門徒:「大眾對祂的看法如何?」一般人都把祂看作是一位偉人——與施浸約翰、以利亞、或其他先知同等。人這樣的尊榮祂其實是侮辱祂。若耶穌不是神,祂就是騙子,瘋子或傳奇人物,沒有其他的可能了。
主直接問門徒對祂的評價如何?彼得馬上宣稱祂是基督,是彌賽亞或那位受膏者。過去彼得只是頭腦上的認知,但現在他的生命已改變,使他對耶穌有更深入、更個人、充滿情感的確信,生命不再是一樣了,彼得不再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為滿足,若基督是彌賽亞,彼得一定要全身投入為祂而活。他應當說:
我已經看到異象,
我不能再為自己而活。
生命不再有任何價值,
除非是我全然獻上。
我們已看到耶和華的僕人過著一個不斷服事人的生活,也看到祂被敵人所恨,受朋友的誤會,也看到祂的生命充滿了活力,道德完美,無盡的愛和謙卑的態度。
但事奉神的路,引到痛苦和死亡。救主現在很坦白的告訴門徒,祂必須(1)受苦,(2)被棄絕,(3)被殺,(4)復活。
對祂而言,得榮耀之路必先經過十字架和墳墓,正如格蘭(F.W.Grant )說:「事奉的心由犧牲顯示出來。」
彼得不能接受耶穌要受苦和死亡的觀念,這和祂彌賽亞的身份不相符,也不能想像他的主會為敵人所殺,於是不同意救主提出這意念,耶穌就對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吧!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耶穌並不是指彼得是撒但或被撒但附著,而是說:「你在說撒但要說的話,牠往往要阻撓我們完全順服神,牠試探我們,要叫我們走一條捷徑往寶座上去。」,彼得說的話,其來源和內容,都是屬撒但的,故引起主的憤慨。凱理(William Kelly)說:「是什麼使主如此激動,我們所有的人都顯而易見的容易陷在這個網羅之中:愛惜自己,揀選背十字架的捷徑。按本性而言,我們豈不是喜歡逃避試煉、羞辱和棄絕嗎?豈不是都想退縮,不願在世遵行神的旨意而受苦嗎?豈不是願意揀選地上一條安逸而又受尊重的路——換言之豈不是想走一條兩全其美的路嗎?人是何等容易墮落到這個陷阱中!彼得不明白為何彌賽亞要經過這一條痛苦的路途。如果我們當時在場,可能說的想的比彼得還要更過份,彼得的抗議也帶著人間深厚的情誼,他是衷心愛主的。但他不知道,這種想法是出於世上那未受審判的靈。」
請注意第33節,耶穌先看著門徒,就責備彼得,彷彿要說:「若我不上十字架,我這些門徒又怎能得救呢?」
於是耶穌實在地對他們說:「我將要受苦、受死、叫人可以得救。你們若要跟從我,就當否定一切自私的意圖,定意揀選一條備受羞辱、受苦和死亡的路來跟從我,你們可能要放棄個人的安適、社交的享樂、屬地的關係、崇高的抱負、物質的豐富,甚至生命。」這些話叫我們自問,我們活在奢華、安逸之中,怎能以為自己是對的?我們拚命賺錢,視物質主義、自私和心靈冷漠是對的?主的話呼召我們過一個捨己、順服、受苦和犧牲的生活。
我們常受試探,想要救自己的「生命」(譯按:這「生命」是指體貼肉體的天然生命)——舒適過活,為將來打算,揀選自己的道路,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但是沒有一條道路比喪掉這「生命」更穩妥。
基督呼召我們為祂和福音,把我們的生命傾倒,把我們靈、魂、體都奉獻給祂。祂要求我們在祂的聖工上使用自己、也被祂使用。若有需要,為福音傳遍全地連生命也捨棄。這就是喪掉生命的意思,是拯救生命的可靠道路。
信徒若能在有生之年賺得全世界的財富,對他又有什麼益處呢?他會失去榮耀神和拯救失喪人的機會,他本來可以使用他的生命來榮耀神和拯救失喪靈魂的人,而現在用他的生命來賺得全世界,這個交易是不合算的。我們的生命比世上一切更有價值,我們要為基督使用這生命呢?還是為自己使用這生命?
我們的主知道祂的年青門徒會怕受羞辱,將來在跟隨祂的路上因此而跌倒,特別提醒他們,凡想逃避為祂受羞辱的,在祂帶著能力和榮耀降臨在地上時,必要受更大的羞辱。這是什麼意思呢?主必快來,這次再來不是卑微的,而是在自己的榮耀裏和父神的榮耀裏,同聖天使降臨,這是個耀眼輝煌的景象,祂要把那些現在以祂為恥的當作可恥的。
注意這話「……在這淫亂罪惡的世代,把我……當作可恥的」,願祂這話說在我們心中,在這不信和罪惡的世代,把無罪的救主當作可恥的,是何等的不合適。
Return to Table of Contents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