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五 課 生活並不公平
經文:傳道書4-5章
人的努力是徒勞的(傳道書4:1-6)
羅伯特·伯恩斯(Robert Burns)說:“人類的不人道帶來了無數人的哀傷!”每個年紀之人的心靈看見人欺壓同伴,都會感到悲痛,這也折磨了所羅門。在傳道書4:1中,他感到悲痛,看到受欺壓的流淚,且無人安慰;欺壓他們的有勢力,也無人安慰他們。 權力站在壓迫者的一方,沒有人敢對抗這勢力。 從這個觀點來看,似乎“真理永遠在斷頭台上,不法永遠在寶座上。” 他看不到“在黑暗和未知背後,神站在暗處,監察着屬祂自己的。”
因此,所羅門在沮喪中得出的結論是,那早已死的死人,勝過那還活著的活人(2節)。 對他來說,死亡使他擺脫了今生的所有壓迫和殘酷的折磨。 此刻,他並不關心死亡帶來的深層意義,一個不信神的人,死後所受的刑罰比在地上受欺壓的人更痛苦。 對他來說,問題不是,“死後還有來生嗎?” 而是“出生後有生命嗎?”
所羅門冷嘲熱諷的觀點觸底,即死人比活人還好,而未出生的人更令人羨慕(3節),他們不用在日光之下受欺壓。 他們也不用忍受有人說:“所謂的生命,其實是對快樂的一種可怕的嘲諷”。
還有其他事情使他感到沮喪:人類的活動和技巧,是基於人裡頭的慾望,想要超越他人(4節),他看到生命的輪子是由爭競的靈所驅使。 渴望擁有更好的汽車,更快的船,更豪華的房屋,這一切似乎都顯得空虛。人實在不配按著神的形像被造。
當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受委派運用他們的藝術才華去裝飾梵蒂岡時,他們之間爆發了極深對抗的靈。 儘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工作崗位,他們變得嫉妒,甚至互不對話。 與這些天才相比,有些人更能掩飾自己的嫉妒,但是這種互相競爭的態度,卻是當代許多活動的源頭。
與這類活動成對比的是愚昧人,遲鈍而愚蠢的懶人(5節)。他們雙手合十,想不用努力就能得到少許的食物過活,也許他比被嫉妒和貪婪驅使的鄰居更聰明。 當周圍的人正努力奮鬥時,愚昧人的態度是:“滿了一把得享安靜,強如滿了兩把勞碌捕風”(6節)。又如萊珀德所說,“我雖然只有一點點錢,但我感到輕鬆自在,而不是擁有更多,卻滿有煩惱。”
孤單擁有錢財和痛苦(傳道書4:7-8)
傳道者還感受到另一種愚昧:一個人無意識的狂熱,獨自一人勞碌工作和積聚財富(7-8節)。 他沒有兒子,沒有兄弟,也沒有近親。 他所擁有的錢已經超過他的需要。 然而,他日復日虛耗自己,且不滿足於簡單的生活設施。 他從來沒有想過:「我勞勞碌碌,刻苦自己,不享福樂,到底是為誰呢?」(傳4:8) 查爾斯·布里奇斯(Charles Bridges)在他的傳道書評論中說:“他配得這個名字—守財奴,可憐瑪門的奴隸(太6:24),勞碌終老,積攢錢財,緊握苦工” 人如其名,十分可憐。 所羅門想,這真是一種空虛悲慘的生活! 塞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肯定地說,“對黃金的渴望,已到無感覺、無悔恨的地步,是人類最後的墮落。”
同伴的益處(傳道書4:9-12)
孤獨的守財奴使所羅門體會友情和同伴關係的益處(9節)。 他用四個描繪來說明自己的觀點。
首先,兩個工人比一個工人更好,因為通過合作,他們可以提升生產效率。 同樣,如果在工作中發生意外,一個人可以幫助另外一個(10節),但若是孤單一人從梯子上掉下來,那就十分可憐了!
在寒冷的夜晚,兩個人躺在床上比一個人更好,因為他們可以彼此幫助保持溫暖(11節)。 社交帶來的快樂和益處是孤單一人生活所沒有的。
第三個描繪,與防衛攻擊有關(12節)。 小偷或許可以擊倒一個受害者,但是兩個人就可以成功抵抗入侵者。
最後的描繪,用三根繩子製成的繩索,要比只用一根或兩根繩子的繩索更堅固。 實際上,三股絞在一起繩子的強度是分開繩子的三倍以上。
捕風(傳道書4:13-16)
生活中的愚昧和虛榮不僅局限於工人階級,甚至在王宮中也可以找得到(13-16節)。 所羅門描述了一位國王,他克服了貧窮和登基時的坐監記錄。現在他老了,變得很頑固,不願聆聽臣僕的勸諫,有一個貧窮但願意受教的年輕人來繼承他就好了。 所羅門想到王的子民,他所有的百姓,並想到那第二位,即將繼位的少年人,眾人都擁戴他,因為他們都厭倦老王的統治,想尋求改變,希望有一個更好的管治。 可惜,在他後來的人尚且不喜悅他(16節)。
人的善變和渴望改變使所羅門意識到,即使世界上最高的榮譽都是虛空的,他們也就像追風一樣。
對信仰事情的尊重(傳道書5:1-7)
在第5章裡,所羅門提出一些建議,以防與造物主相交時的形式主義和外在主義。 人本能地信奉宗教,但這不一定是好事。 實際上,很可能是不好的。 虔誠的宗教信仰可能使他無法獲得救贖,這是神恩典的免費禮物。 此外,人類自制的宗教不過是一種偽裝,一種沒有內在實際的外表活動。 虛榮與其他領域一樣,滲透到宗教的生活中,甚至更多。
首先,所羅門指出人到神的殿要謹慎腳步(1節)。 雖然這通常是對敬拜的尊重,但在這裡解作隨時準備去學習,不隨便輕率說話。 魯莽許願是愚昧人的獻祭,不經思索的人沒有考慮他所犯的罪。 敬拜者應避免在祈禱、許願或奉獻給神的事情上魯莽行事(2節)。 全能者的同在是不容許有輕率或衝動的言語, 神遠遠在人之上,正如天高過地一樣,人在靠近神時要謹慎他的言語,就像一個過度活躍的頭腦通常會產生野性的夢一樣,一個口沒遮攔的人,在禱告中也會說出許多愚昧的話(3節)。 亞歷山大·波普寫道:“言語就像樹葉,在多言多語的地方,很難找到有意義的果實。”
“事務多就令人做夢,言語多就顯出愚昧”(3節)。所羅門沒有意圖探究作夢的原因作為他完整的科學理論。 他只想指出在他看來,白天過度活躍的思緒與夜間作夢兩者存在著聯繫。
對於向神的許願,簡單誠實的許願,償還不可遲延(4節)。 對於那些只會說得天花亂墜的愚昧人,神不會用他。所以有話說:“你許的願應當償還”(4節)。 如果你許願不還,不如不許(5節)。 傳道者很了解當人陷入困境,在絕望境地時與神討價還價的傾向:“神啊! 如果祢讓我擺脫困境,我就永遠事奉祢。” 但是,一旦危機過去後,就會很快地忘記。
即使在靈性奮興的時刻,也很容易許願作奉獻、獨身、甘願貧窮等。 神從未要求過祂的子民這樣許願,但無論在哪裡許願,就應該遵守。 當然,結婚誓言是天上所允許的,要違約就要付上高昂的代價。 除非在違反神聖言的情況下,否則在信主之前所許的願應予以保留。
因此,基本的原則是不可隨便起誓,不可任你的口使肉體犯罪,也不可在祭司面前說是錯許了(6節)。 不要試圖在神的使者(祭司:原文作使者)面前為自己辯解,說這是一個錯誤,你不是這個意思,也不要以為在祂面前刻板地獻祭可以彌補你輕率違背許願的過失。“使者”可以是指祭司,因為違背誓言是要在祭司面前承認(利5:4-6),但這要對摩西律法有一定的認識為先決條件,而所羅門在這裡所指的是啟示的宗教以外。 因此,也許我們更安全地將“使者”理解為任何代表神的人。 基本思想是假意的言詞使神大為不悅,為什麼說肯定會激怒祂的話呢? 這將不可避免地導致祂阻攔、挫敗和阻撓你嘗試做的所有事情。
正如多夢之中必有許多虛假,不明智的言語也必有虛幻和毀滅,要做的只要敬畏神(7節),就是害怕引起全能者的不滿。 摩根提醒我們,這是奴隸的恐懼,而不是兒子的敬畏。 除非我們看到這一點,否則我們會對所羅門屬靈的見識給予讚賞。
在高位之人的腐敗(傳道書5:8-9)
接下來,所羅門回到窮人受欺壓,並奪去公義、公平的事(8節)。 他忠告我們不要完全絕望,若只在一個省中察覺到這些邪惡, 畢竟政府中有一連串的法令,在位的人有明智的目光監察下屬。 但這是真的嗎? 制衡制度經常崩潰,每個級別的官僚主義都有不誠實的交易。
義人唯一的滿足就是知道神比最高的權威更高。 終有一天他看到所有人的“帳戶”都要結算。 但是所羅門在這裡是否提及這一點值得懷疑。
對許多人而言,傳道書第9節經文被認為是最晦澀的經文。 原因是希伯來原文並不確定。 從各種的翻譯中可以看出:
KJV “此外,大地的利益是所有人的:國王本人也受田地的服務。”
NASB “畢竟,國王耕地,對這塊土地是有利的。”
TLB “在他們之上的是國王。 哦,獻給致力於國家的國王! 只有他能從這個混亂中恢復秩序。”
TEV “甚至國王也依賴收成。”
JND “此外,地在每一方面都是有益的:國王本人依賴田野。”
普遍認為,即使是最高位的,也依賴收取田地的出產,因此也取決於神的供應,所有人都要向神負責。
生命與財富(傳道書5:10-17)
熱愛金錢的人永遠不會滿足; 他們總是想要得的更多(10節), 財富買不到滿足。 利潤、股息、利息支付和資本收益刺激了人對更多東西的慾望,這一切都顯示出在日光之下生命的空虛。 當人的財富增加時,經常依靠其財富生活的人數就會相應增加,無論是管理顧問、稅務顧問、會計師、律師、家庭僱員還是白吃的親戚(11節)。
一個人一次只能穿一套衣服,一天只能吃一定分量的食物。 因此,他的財富的主要好處是能夠查看他的銀行存摺、股票和債券,並與其他富裕的愚昧人說:「靈魂哪,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可做多年的費用,只管安安逸逸地吃喝快樂吧!」(路12:19)。
論到睡得好,勞動者較有優勢。 勞碌的人不拘吃多吃少,睡得香甜(12節)。 在整個城鎮中,有錢人睡得不安,擔心市場,擔心盜竊和挪用公款,要吞下抗酸藥以緩解壓力引至腸胃消化不良。
所羅門看到,積存資財,反害自己(13節)。 有一個擁有大量財富的人,但他沒有將其用於建設性目的,而是將其收藏起來。 突然間,發生了諸如市場崩潰之類的災難,這些資財就消滅(14節)。 即使這個人有一個兒子,他也沒有什麼可留給他。 他怎樣從母胎赤身而來,也必照樣赤身而去,他所勞碌得來的,手中分毫不能帶去(15節)。 儘管他一生中已經積累了所有的錢,他死時是窮人。
塞西爾·羅德斯(Cecil Rhodes)花費了數年時間開發南非的天然資源。 當他臨終時,他悔恨地哭訴:“我在非洲發現了很多東西。 鑽石、黃金和土地都是屬我的,但現在我必須將它們全部放下來,我所得到的東西都不能帶走,我沒有尋求永恆的寶藏,因此我實際上一無所有。
在第16節中,所羅門稱這為“一宗大禍患”(一種痛苦的災難),他本可以將自己的錢財用於持久的益處。 取而代之的是,他離開時一無所有。他來的情形怎樣,他去的情形也怎樣,這也是一宗大禍患。他為風勞碌,有什麼益處呢? (16節)
這個人的悲慘隨著臨終的日子充滿了憂鬱、悲傷、憂慮、怨恨和疾病(17節)。 他的一生剛好與“仙履奇緣”故事的倒轉版本—從富裕到破爛。 當然,從某種意義上說,每個人死去都會留下一切,但是在這裡,傳道者似乎指出,當錢財可以拿作有用的目的,愚昧人卻盲目地積存下來,然後全部失去,一生的勞碌都變得白費。
那麼該怎麼做? (傳道書5:18-20)
因此,最好的策略是享受日常生活中的活動—飲食、工作(18節)。 然後,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無法奪去他已經擁有的樂趣。 充其量生命是很短暫的,所以為什麼不盡力享受它呢? 所羅門認為,最理想的是,當神賜人資財豐富,同時又賦予他可以享受生活,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滿意,並享受工作(19節)。 這種情況的結合是神的恩賜。 我們可以說這是“真正的享受”。 這樣的人不會為生命的短暫或悲劇和不平等而煩惱,因為神讓他的思想專注於當前的處境(20節)。
你的回應
Return to Table of Contents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