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七 課 死前該作些什麼
經文:傳道書8-9章
服從權柄(傳道書8:1-9)
儘管人的智慧未能解決他所有的問題,所羅門仍然欽佩智慧人過於其他(8:1),沒有其他人有資格發現事物隱藏的含義, 就貴為國王的傳道者而言,智慧甚至反映在一個人的外貌上,他的臉發光,本來嚴肅的外表顯得柔和。
智慧教導一個人如何在王面前行事,無論王被看為是神或是地上的君王。 首先,智慧教導人要服從。 如以下翻譯所示,第二節後半部分的希伯來語是晦澀的:
“而至於神的起誓。”(英王欽定本)
“因為在神面前所起的誓。”(新美國標準本)
這裡的起誓可以指效忠於政府的誓言或神授權王統治的誓言(見詩篇89:35)。第3節仍是晦澀,我們可理解這節建議人在不愉快出現時,應盡快離開王的面。或者,它可能建議你不要急於離去,無論是出於憤怒、抗命、無禮還是辭職(KJV,NASB)。 當然,這段話的主旨是,反對王是不明智的,因為他大有權力,凡事都隨自己的心意而行。 每當王講話時,他話語背後有著權柄(4節)。 他是至高無上的,不容他的臣民挑戰。 那些服從王命令的人不用擔心王的不悅(5節)。 智慧教導人服從王的命令,曉得時機,懂得判斷。
做事有對與錯,時機也有對與錯(6節)。 人所面對的煩惱是他無法看出命運的安排。 有太多他不知道或做不到的事情,他不知道將來要發生什麼和如何發生(7節)。
無人有權力掌管生命,將生命留住,也無人有權力掌管死期。這場爭戰無人能免,邪惡也不能救那好行邪惡的人。(8節)
他無法留住他的生命或決定他準確的死期(8節)。 他無法從戰爭中解脫出來,尤其是死亡無情地向他發動的“戰爭”。 他不能把自己交給邪惡,而利用邪惡去贏取死緩。
這些是所羅門在日光之下研究人生所觀察到的一些事情,日光之下的世界是一人受制於別人的世界,當中這人用權力管轄那人,令人受害 (9節) 。
敬畏神(傳道書8:10-13)
“然後我看見惡人得以埋葬,他們生前在聖地往來,並且在他們這樣行的城中,受人稱讚。這也是虛空!”(10節)新譯本
如此多的人的生命都是膚淺的(10節)。 惡人死後被埋葬,他曾前往敬拜之地。 現在他已經離世,人人稱讚他的虔誠。他卻常在這裡行歪曲的事。 宗教可以掩蓋不誠實,它是如此虛空無意義。
對罪犯的審判和懲罰無了期延遲,只會助長違法行為,並輕視司法制度(11節)。 儘管重要的是要保證每個被告都享有公正的審判,但是過分保護罪犯,只會犧牲受害者為代價。 公平、公正地即時懲罰犯罪的人,對罪惡可以起阻嚇作用。另一方面,無了期的延遲只會使犯罪者更決心犯法。 他們認為自己可以擺脫法網,或者至少可以輕判。
儘管所羅門看過一些似乎是例外的情況,但他相信那些敬畏神的人終久必得福樂(12節)。 即使一個慣常犯罪的人得享長壽,但這例外不能否定行義最終必得賞賜,和犯法的人道路艱難的事實。 傳道者對惡人最終失敗是充滿信心(13節)。 因為他不敬畏神,他的生命只是短暫的,他的年日好像影兒。
享受你的生活(傳道書8:14-17)
所羅門似乎倒轉了一般的原則和顯見的例外情況(14節)。 有時義人所受的懲罰仿佛因為他們是惡人一樣。 有時惡人所受的賞賜仿佛他們是行為正直的義人。這些倒逆的情況使滿腦哲學思想的一國之君厭惡萬分,他感到生命的虛空。
在他而言,唯一合乎邏輯的方針是儘可能享受生活(15節)。 沒有什麼比吃飯、喝酒和渡過美好時光更好的了。這是人從神所賜他的年日中勞碌所得的份。 所羅門沒有“天上掉餡餅”的哲學,他現在想要得他的餡餅! 因此,所羅門致力尋求一切問題的答案(16節)。 他在哲學研究方面訓練思維,決心探究生活的細節,這項任務使他晝夜不睡覺,然後他發現神安排的事情如此複雜,以至人總不能把整件事情的各部分湊合起來。(17節)。 無論他多麼努力,他都會失敗,無論他多麼聰明,他都不會找到所有問題的答案。
我們一切掌握在神的手中(傳道書9:1-6)
在第9章中,傳道者將一切事放在心上,盡可能全面而徹底地考究。 他看到義人和智慧人以及他們所做的一切都在神手中(1節),但是他們身上發生的一切,標誌是神的愛或恨,並沒人能知道。 將來是未知也是不可知的,任何事情都會發生。
使人覺得難以捉摸的就是義人和惡人、好人和壞人、潔淨人和不潔淨人、獻祭的與不獻祭的,最終去的地方都是一樣-墳墓(2節)。 就逃避死亡而言,善良的人比邪惡的人沒有優勢。 那些起誓的和逃避起誓的人處境都一樣。
這是人生的災難-死亡最終奪去所有階層的人(3節)。 人們可以過著令人髮指的瘋狂生活,然後死去。 如果死亡是人生的終結,除了令人不快的不公平,還有什麼呢?
只要人還活著,就有希望。 也就是說,他有期待的事情。 從這個意義上說,活著的狗比死了的獅子更強(4節)。 這裡所說的狗並不是指牠們是人類的好朋友,而是指動物生命中至低下之一。 獅子是萬獸之王,強大而雄壯。 活著的人至少知道他們會死,但死去的人對世界上發生的一切事卻一無所知(5節)。 假教師經常用這節經文來證明靈魂在人死後入睡,即是人斷氣時意識就停頓了。但是,就此而言,在這節經文或這卷書上建立以後的教義是沒有意義的。 正如前文不斷強調,傳道書代表著人在“日光之下”尋找答案時的最佳結論。 它是基於觀察和邏輯的推論,而不是基於神的啟示。 若智慧人沒有聖經,這就是他所能想到的了。
如果你看到一個人離世,又看著他的屍體被埋入墳墓,而又知道它最終會變成塵土,你會怎麼想? 你可能會想,“這就是終局。 我的朋友現在一無所知。 他無法享受正在進行的任何活動; 他已遺忘了,很快就會被人忘記。” 所羅門所想,就是這樣。 一旦一個人死亡,就不再有愛、恨,嫉妒或任何其他情感(6節),他再也不會參與這個世界的任何活動和體驗。
享受人生(傳道書9:7-10)
因此,傳道者再一次回到他的基本結論-享受人生。度過美好時光,享受美食,用酒為你的心靈加油(7節)。 穿著鮮亮的衣服,不要穿喪服(8節),並在頭上放香膏而不是灰燼。 有些人認為世界應該是為了娛樂和休閒,而所羅門做到了。 婚姻關係的歡樂也應盡可能地得到充分的享用(9節)。 無論如何,這都是徒勞,虛空的生活,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盡情享受人生。 享受每一天,因為這就是你要擺脫勞碌和煩惱。
7-9節與《吉爾伽美什史詩》 中的一段驚人地相似,這是古代巴比倫關於創造的記載:
自諸神創造人以來, 他們就為人立了死亡, 他們的手掌握著人的生命, 吉爾伽美什啊,你的肚子實在飽滿, 你日夜歡樂無間, 每日都在暢快中度過, 日夜歡然作樂。 願你的衣服變得光明, 你的頭潔淨,用水洗滌, 渴望你手所擁有的孩子,妻子在胸懷中享受。
重點不是說誰抄襲誰,而是人在日光之下的智慧得出了同樣的結論。 思考丹尼斯·亞歷山大(Denis Alexander)今天對人文主義作出的總結:
“人文主義的模型像粒很大的藥丸令人難以吞服。 作為二十世紀後期,三十歲以下這一代的代表,我首先被要求相信我是純粹隨機進化過程的產物。 這個過程的唯一前提是物質、時間和機會率的存在。 因為命運的某種異想天開,我和其他人惟一與生俱來就意識到自己存在的身體結構,我不得不想到自己和其它存在體之間的關係。 例如兔子、樹木或石頭,儘管在一百年後,我腐爛的身體的原子與它們的也可能無法區分。 此外,我頭上的振動原子質量比兔子的具有更多的最終含義。
同時,我被告知死亡就是生命的終結。 在進化的時段上,我的生命是一股很快消失的蒸氣。 無論我一生中有公平或不公平的感受,我所有的努力,所有重要的決定,最終都會在時間的洪流中被吞噬。 在幾百萬年的時間裡,與地球的全部歷史相比只僅僅一小滴。 偉大的文學、藝術和人物的回憶都將會在熱力學第二定律的不可改變的腐朽下埋沒。希特勒和馬丁·路德·金,詹姆斯·塞維爾和阿西西的聖方濟各,毛主席和羅伯特·肯尼迪總統,全都在無法想像的虛空裡被遺忘。
因此,我被告知,我必須盡最大努力做好一項糟糕的工作。 儘管我有強烈的超越感,我有深刻的感覺,自己不僅僅是進化的盲目想法,但我仍然必須忘記這些令人困擾的問題,並讓自己關心嘗試以負責任的方式生活在社會中。 儘管我的工作像人的大腦一樣,將人的大腦視為機器研究,但我仍然必須相信,人具有某些特殊的內在價值,這比動物的價值還大,儘管我的情緒告訴我這可能是真的,我沒有任何更客觀的理由去相信它。”
凡你手所當做的事,要盡力去做,因為在你所必去的陰間,沒有工作,沒有謀算,沒有知識,也沒有智慧。(10節)
第10節是傳道書裡最有名的箴言之一,常常成為基督徒熱心事奉的動力。此建議是合理的,但按文脈理解,其實是指當你能夠享受生命時就盡情享受,因為在你所必去的陰間,你不能回頭,不能工作、發明、思想或學習知識了。就像有人說過的那樣,第10節中的建議是極好的,其理由卻差劣。 甚至建議也必須限於合法,有益和有造就性的活動。
人生是困惑(傳道書9:11-12)
我又轉念,見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資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 原來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定期:魚被惡網圈住,鳥被網羅捉住,禍患忽然臨到的時候,世人陷在其中,也是如此。(11-12節)
所羅門觀察到的另一件事是,運氣和機會在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11節)。 比賽不一定總是最快的跑者獲勝。 最勇敢的士兵並不總是會打勝仗。 最有智慧的人不一定總是享受最好的美食。 最聰明的人不一定總是最富有的。 最能幹的人並不總是能當上總統。 運氣不好會阻礙所有人的腳步。 時間和機會在成功和失敗中起了最重要的因素。 當億萬富翁讓・保羅・蓋蒂(J. Paul Getty)分享他的成功時,他回答說:“有人找到了石油,其他人則沒有。” 沒有人知道惡運何時來襲,就像魚被惡網圈住,鳥被網羅捉住(12節)一樣,人被不幸甚至死亡追上,他永遠不知道哪個子彈寫上了他的名字。
智慧的優越(傳道書9:13-18)
人生中另一個痛心的事,就是智慧並不總是受到欣賞(13-15節)。 為了說明這點,有一個小城,居民很少,因此防衛能力很差。 一位強大的君王用大砲包圍了它,並準備攻破城牆。 當情況看起來絕望時,一個貧窮卻很聰明的人前來獻計,拯救了那城。 當時他被視為英雄,但後來很快被人遺忘。 使傳道著感到悲痛的是,儘管智慧勝過勇力,貧窮人的建議卻遭到了鄙視(16節)。 危機一過,就沒有人對他要說的東西感到興趣。
這個比喻具有明確的福音意義。 這座城市就像人的靈魂一樣,渺小而無力。 那大君王是撒但,專門侵略和毀滅(林後4:4;弗2:2)。 拯救者是救主—貧窮(林後8:9)卻有智慧(林前1:24; 西2:3)。 雖然他提供了拯救,但他受到榮耀和感激的機會何等的少! 世上大多數人活著仿佛好像他沒有死過一般,甚至基督徒也不常在主的晚餐中記念他。
然而,儘管人不屑一顧和冷漠無情,但是在安靜之中聽智慧人的言語仍是真實可取的,對比聽長篇大論,掌管愚昧人的喊聲更有價值(17節)。智慧勝過打仗的兵器(18節)。 在撒母耳記下二十章14至22節中,我們讀到約押圍困伯瑪迦的亞比拉城時,一個聰明的婦人如何解救那城的事蹟。但一個犯罪又愚昧的人會拆毀智慧人所建立的成果,就像小狐狸破壞葡萄園一樣。
你的回應
Return to Table of Contents 返回目錄